-
1 # 深漂蟻族華志
-
2 # 皖界濤哥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
3 # 新人路過9120
馬關條約是華人的恥辱,甲午戰爭失敗以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也是弱國無外交的典範。
-
4 # Laser
1894年,以北韓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向中國請兵為契機,日本派大軍進入北韓,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日軍基本上節節勝利。其中清軍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的相繼失利,使戰局急轉直下,戰場亦由境外轉移到中國境內,而1895年2月威海衛之戰清軍的失敗,更是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廷無心戀戰,日本則繼續保持軍事壓力,大有海陸並進直搗京師(今中國北京)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早就從1894年10月起便不斷透過歐美列強向日本求和,而到戰爭後期,日本亦認為“日清戰爭不能無限期繼續下去,媾和談判的時機早晚必會成熟”,因此也同意媾和。就這樣,中日兩國最終坐到談判桌上,開始了馬關和談。
-
5 # 愉快的博
日本明治維新後,蓄意對外擴張,逐漸形成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北韓,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
甲午海戰服亞洲,稱霸世界。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該條約第一款就寫明:“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但日本不顧條約中“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之規定,於1872年入侵中國屬國琉球,1874年入侵中國領土臺灣,還透過《北京專約》迫使清政府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國,並於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國,改設為日本的沖繩縣。同時,日本還入侵中國的另一個屬國——北韓,於1875年製造“雲揚號事件”,1876年以此為藉口強迫北韓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其後日本又利用北韓發生的“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進一步擴大在北韓的勢力,排擠北韓的原宗主國——中國,並於1885年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會議專條》,在事實上取得了與中國在北韓半島的對等地位。此後日本即有計劃地投入全國國力開展了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活動,以進行一場“國運相賭”的戰爭。可見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日本就已經染指臺灣和北韓,並取得一定進展,而日本在甲午戰爭的勝利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則使日本的野心變成現實。1894年,以北韓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向中國請兵為契機,日本派大軍進入北韓,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中日兩軍在陸上的主要戰役有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東之戰等,海上的主要戰役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等,日軍基本上節節勝利。其中清軍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的相繼失利,使戰局急轉直下,戰場亦由境外轉移到中國境內,而1895年2月威海衛之戰清軍的失敗,更是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廷無心戀戰,日本則繼續保持軍事壓力,大有海陸並進直搗京師(今中國北京)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早就從1894年10月起便不斷透過歐美列強向日本求和,而到戰爭後期,日本亦認為“日清戰爭不能無限期繼續下去,媾和談判的時機早晚必會成熟” [4] ,因此也同意媾和。就這樣,中日兩國最終坐到談判桌上,開始了馬關和談
總歸一句話,恥辱的一頁,永遠銘記在每個華人的心中,牢記國恥!再有膽敢侵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6 # 榮陽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可以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援引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了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主要內容包括把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辦工廠,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而且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獲得了軍費2億兩,還有贖遼費3000萬兩。
確認北韓獨立,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而且賠償日本的軍費需要分八次交完,在三年之內全數清還。
-
7 # 弓目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每個華人都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
一,主要內容嗎?就是割地賠款,割讓了,臺灣島,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賠款200000000兩白銀!
二,主導的是李鴻章和他的大兒子李經方!馬關條約是李鴻章賣國吃回扣的典型案例,是李鴻章一生標榜的傑作!
三 ,後續的“三國干涉還遼”,日寇,吐出了“遼東半島”又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臺灣軍民拼了老命反抗,李鴻章派李經方到臺灣交割。
四,黑旗軍(太平軍舊部)等愛華人士翻回大陸,回扣款項按李鴻章安排,存正金銀行,現在還惠及李鴻章孝子賢孫!拍了“走向共和”。
-
8 # 趙十一少
李鴻章寫出來的,曾國藩的好徒弟,翁同穌的老對頭。一個國家的大事歸根結底是兩個人不和的小事。一個家的大事歸根結底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就是大,小就是小!(那我就多說幾嘴)李鴻章是西太后的紅人,翁同穌是小皇上的親信。兩人不和,導致太后和皇上不和。因為:太后心裡知道變法是對,可她要的自己的臉面和威信,不想低頭放權。皇上年輕求功心切,直逼的太后束手無策。李鴻章和同穌就是互不點破皇上和太后的那層面子紙,因為他倆都想壓對方一頭!天下之大事,多毀於一人之小事。所以用一個忠心國家的人,忠心大局的人才是天道。
-
9 # 小吱吱z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而導致清朝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則是由於1894年北韓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向中國請兵為契機,日本派大軍進入北韓,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在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節勝利。其中清軍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的相繼失利,使戰局急轉直下,戰場亦由境外轉移到中國境內,而1895年2月威海衛之戰清軍的失敗,更是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廷無心戀戰,日本則繼續保持軍事壓力,大有海陸並進直搗京師(今中國北京)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從被迫透過歐美列強向日本求和!
美國政府認為對清政府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願意居間 “調停”。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華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後,日本人拒絕和他談判,同時日本又透過美華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最後,李鴻章被迫站了出來遠赴日本簽訂了這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
10 # 沉默加速度一波帶走
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都知道是跟日本人的戰爭輸了之後簽訂的,歷史意義是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傷害。至於怎麼來的,在國際上日本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從北韓國出現革命起義,到清朝幫助附屬國鎮壓,被日本宣傳為干涉別國內政,殺害別華人民,然後化身正義使者去出兵北韓,繼而黃海海戰,清政府內部勾心鬥角,軍事外強中乾,滿漢矛盾重重,給了日本入侵的機會。稍微有點五族共和的意識也不會輪到被小日本欺負。
-
11 # 百夫長0000
先丟擲論點:馬關條約這一歷史事件是人類歷史長河流淌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事件,具有歷史必然性。
它是日本民族主義與清朝家族主義的比拼;是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與清王朝封建專制的碰撞。
馬關條約的簽訂方是日本和大清,時間是1895年。為何會出現歷史的必然性?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27年前,來看看日本的1868
明治維新變革有兩大近現代特色:一者政治改革實施君主立憲制,也是亞洲第一個從封建王朝蛻變出來的國家;二者強化民族意識,透過軍國主義的文化教育強化了國家意識,讓國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強烈的國家歸屬感。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家天下的封建王朝遠不能做到的。
日本透過政體的變革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國力與日俱增;透過軍國主義的文化教育打造出職業軍人的近現代軍隊;兩者相輔相成,催生出日本的國策----武力擴張的大陸政策。
大陸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北韓和中國,我們來看看日本明治維新的1868~1895年間有哪些不尋常的事,透過分析這些事可以看出馬關條約發生具有歷史必然性。
1、1874侵略臺灣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事件,派兵入侵臺灣,結果大清與日本簽訂《中日北京條約》,放棄對琉球的宗主權,並賠償白銀50萬兩。日本的第一次與大清交鋒就嚐到了甜頭,並看清了大清的腐敗無能。
2、1876侵略北韓
以“雲揚號“事件為由,1876年日本派出堅船利炮威逼北韓,撬開了北韓的國門,逼迫北韓簽訂了《江華條約》,否認中朝宗屬關係,尤其是條約其中”北韓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條款為日後1895日本出兵北韓的藉口埋下了伏筆。日本第一次把勢力完全滲透到了北韓半島,並再一次的鄙視了大清的軟弱無能。
3、1879吞併琉球
1879年吞併琉球,並改名為沖繩縣。大清沒有做出積極的迴應,採取的是拖延戰術,最後也是不了了之。日本第一次吞併了一個國家,武力擴張帶來的好處慫恿著日本準備幹票大的,備戰將來與大清的戰爭。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在一步一步朝著大陸政策去執行的,明治維新變革僅僅7年不到,日本就開始嘗試性武力擴張,不得不讓人感受到日本人的野心勃勃,同時已經徵兆著中日戰爭不可避免。
中日戰爭既然不可避免,為何戰爭的結果大清必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亦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呢?
1、職業化的國家軍隊與軍閥體系化的軍隊
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是職業化的國家軍隊;大清是有著軍閥體系化的淮軍;近現代化民族、國家意識強烈的軍隊戰鬥力絕對碾壓封建王朝沒有民族概念、國家概念的軍閥化的軍隊。
2、進現代化軍事制度與封建王朝舊式軍事制度
甲午戰爭時,日本已經形成了軍兵種學校門類齊全,軍官培訓系統化、專門化的近代軍事教育體系;大清還在實施世兵制和募兵制的近代兵役制度,已經很陳腐落後,軍隊管理體系混亂,沒有成為體系;古人所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講的就是軍事指揮的重要性,顯然大清處於下風。
綜上所述,馬關條約是人類歷史長河流淌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事件,具有歷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回覆列表
《馬關條約》是中日甲午戰爭時簽訂的,清朝末年,清政府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也代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束。《馬關條約》是李鴻章作為代表人跟日本政府簽訂的,這次事件導致中華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半殖民地也出現弊端。
清朝末年,清政府跟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而《馬關條約》只是其中一例,它產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戰爭是在1894年爆發的,當時日本不滿足於小小的領土,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
當時清政府腐敗,官場爭鬥不斷,百姓生活困苦,這給外國列強提供了很好的侵略機會,所以戰爭一觸即發,中日甲午戰爭是清末著名的戰爭之一,清政府迫於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只能簽訂《馬關條約》,從《馬關條約》的內容來看,這完全是不平等的條約,加重了半殖民統治,從而讓列強更加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