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要國慶了, 看看艾青的 我愛著土地 吧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寫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賞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隻鳥”,全詩以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著什麼樣的聯絡呢?
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一隻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的。
下面四行詩,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物件: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物件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颳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後,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
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筆鋒一轉,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的描述,轉而對“我”進行了一個近鏡頭的特寫。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眼裡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恆久縈繞於“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正好要國慶了, 看看艾青的 我愛著土地 吧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寫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賞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隻鳥”,全詩以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著什麼樣的聯絡呢?
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一隻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的。
下面四行詩,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物件: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物件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颳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後,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
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筆鋒一轉,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的描述,轉而對“我”進行了一個近鏡頭的特寫。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眼裡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恆久縈繞於“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