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婚紗信

     顧姓是源於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於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範縣);還有一支形成於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浙江紹興)。   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範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餘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於諸侯國顧國(今河南範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後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種種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佈於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但是,綜觀顧氏家族史,從古至今,其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例如:三國時吳國丞相顧雍,西晉時支援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顧雍之孫顧榮;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元朝畫家顧安、文學家顧瑛;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清朝詞人顧貞觀、學者顧棟高、校勘學家顧廣圻等,都是今江蘇人。唐朝詩人顧況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畫家顧宏中為江南人;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顧君恩為湖北人。   滿族顧姓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還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種種原因,加入了顧姓族群。其中就有來自滿族一支。據《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清禮部尚書顧八代,“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   顧八代,字文起,本來是滿族的伊爾根覺羅氏,屬於滿洲鑲黃旗。其父顧納禪,服事於清皇太極和順治朝。人關前,顧納禪在進攻大同明軍時,因為作戰勇敢,被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授予世襲牛錄章京之職。不久升為甲喇額真。順治初年,清軍人關後,顧納禪參加了清軍平定陝西、湖南、江南、浙江的軍事行動,晉升為三等阿達哈哈番。顧納禪有子數人,其中顧蘇襲父爵,進二等阿達哈哈番。   顧八代是顧納禪的次子。年輕時任俠重義,喜歡讀書,善於騎射。因為其出身成年後被選人作為護軍。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顧八代從徵雲南有功,被授予戶部筆帖式一職,不久又因為長兄顧蘇及兄子顧佛嶽相繼去世,長房絕嗣,由顧八代襲世職,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員,顧八代名列第一,擢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明降將吳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並派遣其部屬擄掠兩廣地區。鎮南將軍莽依圖從江西下廣東,在韶州駐防。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皇帝命顧八代傳令莽依圖收復廣西,此後顧八代就留在莽依圖軍內,跟隨他征戰廣西。清廣西巡撫傅弘烈為吳三桂部將吳世琮所敗,莽依圖引兵與他會師。顧八代奉命巡查軍營,提醒上司結營陣法散亂,如果敵至就會前後不能相應。果然吳世琮偷襲,清軍再敗,只好退回梧州駐守。吳世琮採追,清軍反擊,暫時退敵。顧八代敏銳地預感到吳世琮還會再來,命令軍士加緊戒備。正逢除夕,吳世琮率軍三萬進襲,被顧八代所敗。康熙十七年,這一路清軍反攻,與吳世琮軍隊相遇,不料主將莽依圖病倒了,他就將指揮權交給了顧八代。顧八代於是就與副都統勒貝等渡江,與吳世琮決戰;暗地裡又分兵迂迴敵後方,在擊破敵軍左翼後合圍了他們的右翼。結果吳世琮大敗,僅率殘部潰圍而出。顧八代派遣精騎追擊,吳世琮走投無路,只能自殺。   於是清軍進攻吳三桂據守的南寧,吳軍將領馬承(廣陰)與吳三桂軍會合,軍隊號稱十萬,憑險與清軍對陣。面對頑強的敵人,清軍諸將有些畏懼。戰鬥開始後,顧八代奮勇爭先,鼓勵諸將死戰,終於擊敗了吳三桂。   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員政績,顧八代因為戰功卓著被評為優秀;但是大學士索額圖不喜歡顧八代,在對他的評語中寫了“浮躁”兩字,因而被免職。只是因為莽依圖據理力爭才保住他的官職。次年,莽依圖死於軍中,顧八代改隨平南大將軍賚塔征討雲南。在戰役開始前,顧八代認為應該先攻取城外製高點取得優勢後再行決戰。主帥聽從了,用顧八代策,取得了勝利。班師後,顧八代被授予侍講學士的職務。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顧八代值守上書房,又升任禮部侍郎;五年後又成為禮部尚書。後來因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書但是仍留值上書房。康熙三十七年,顧八代因為患病要求退休。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顧八代去世。   顧八代值守上書房時,後來的雍正皇帝曾經跟隨他學習。顧八代死後,因為平時很廉潔竟然窮得無錢殮葬,當時還沒有即位的雍正親臨祭奠,併為他料理了後事。雍正四年,下詔恢復他的榮譽和頭銜,加太傅,諡號文端;又因為他清貧,賞賜顧八代的後人大量財物。雍正八年修建賢良祠時,滿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顧八代排列第三。顧八代之子顧儼繼承父職,從參領官一直當到副都統。顧八代的孫子顧琮在清國史裡有傳。   從顧八代開始,滿族鑲黃旗的伊爾根覺羅氏這一支改姓顧氏,顧八代父兄所姓為後來追認。   滿族顧氏在後來的遷徙分佈,資料較少,尚難以考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總結一下水滸傳1到10章的人物以及故事情節!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