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時評

    作為一個老資格的科學記者,我可以肯定,2017年不是第一次有人問,諾獎為什麼沒有頒發給哈佛大學化學系和物理系雙料教授、傑出的華人科學家莊小威教授。1972年出生的她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至少3年前莊小威的名字就開始出現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每年根據文獻指標(尤其是引用及透過引用體現的學科進展)排出的諾獎熱門人選。記得那一次莊小威沒有獲獎就曾讓很多華人失望,甚至抱怨諾貝爾評獎種族歧視。這一次,因為所謂的冷凍電鏡(也就是超分辨熒光顯微鏡)獲獎,又讓不少人為莊小威的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也就是STORM: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沒有獲獎而憤憤不平。

    首先我們要指出,莊小威是具有獲得諾獎實力的。我多次指出,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的諾獎獲獎人要滿足兩條基本條件,一個是有重大原創性發明發現,其次是自己的研究能形成學科發展方向。這兩條就決定了獲得諾獎的人往往年齡較大,因為需要一段時間來驗證其科研工作是否重大原創,是否能引領學界同仁形成發展方向。正像冷凍電鏡一樣,莊小威的研究不僅在於能發明新的顯微鏡技術,而且也在於利用這種先進技術大力促進了自己和本領域的研究進展。

    然而,並非滿足這兩條就一定能獲得諾獎。其他因素可能包括學界大腕們在特定時間對某一特定學科方向、學術方向的重視或者乾脆說是特定的潮流。屠呦呦那一年與其他以論文來衡量可能不是足夠大腕、但以成果來衡量卻造福了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的流行病研究者一同獲獎也說明,治病救人越來越成為諾獎重視的方向(不過要區分一下,屠呦呦是諾貝爾生物生理獎,而莊小威的目標和今年的冷凍電鏡獲得的都是化學獎)。所以不能排除莊小威的成果可能在最近幾年恰好不符合科學圈的“時尚”。

    初此之外,另一個因素就是年齡和資歷。如上所述,雖然莊小威的成果很重要,但她畢竟年輕,其成果得到普遍應用的時間相對也比較短。這可能也是一個因素。總之,可能有各種因素造成諾獎評獎具體年份的偏差,但客觀地講,這些偏差中,種族歧視恐怕是極為微弱的因素。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做憤青或譴責西方陰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起你就想哭,心就會痛,怎麼可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