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朧臨月

    我覺得吧,勵志的書,看了不嫌多,重點是看完後你自己究竟肯不肯做。不然,看再多,再心動,懶得做,也沒用

  • 2 # 北夜極星

    叔本華曾說過:“光是不停讀書,過後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紮根。”

    我想勵志書籍也好,普通書籍也罷,如果只是讀讀,不去思考,那麼最多也就是喝了碗雞湯而已。

    不管是勵志書籍亦或其它書籍,在閱讀時,我們都要帶著目的和問題去閱讀,這樣會事半功倍。所謂閱讀目的就是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想好了這個再帶著具體的問題去閱讀,這樣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舉個例子,當我在閱讀《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時,我之所以閱讀是因為我想要透過本書瞭解如何解決親子衝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我就會帶著具體的問題進行閱讀,如“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完成作業?”“如何讓孩子自覺地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如何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這樣,在閱讀時,我就會很有方向感,不會對著厚厚的書本發呆了。

    當然,閱讀完畢,如果能輸出,那就會對該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算是和書本有了一次徹底的交流。

    總之,勵志書籍是好,但如果只是草草讀讀,那就如我之前所言,不過是喝了碗雞湯而已。要想真正地學習或有所收穫,那就要帶著你的問題和疑惑,真正地和書本進行交流。當然輸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所謂讀書要五到:心到、眼到、口到、領會到、運用到。做到這五點相信,勵志書籍也好,普通書籍也罷,你都會有所收穫的。

  • 3 # 青年讀書

    許多讀書人都對勵志、成功學這類的書籍不屑一顧,認為這類的書沒有任何價值:雞湯喝多了容易上癮,不利於人的發展;而成功是不可複製,這種成功類的書籍看了也沒用。

    我倒是認為,我們看書,最重要的不是看了怎樣的書,看了多少本書,而是我們從書中得到了什麼。

    有人熱衷於在書中得到知識,並且享受尋求知識這個過程;有人熱衷於看書,主要目的不是去獲得知識,而是在看書的這個行為中能夠得到優越感。

    回到正題,“存在即是合理”,勵志的書自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人們可以從它們身上獲得力量,能夠重拾對生活的的信心。即使這樣的信心是暫時的,但或許就是這麼一個短暫的光明,也能讓人們找到奮鬥的樂趣;同時,閱讀勵志的書籍,也是將人們引入“閱讀”的一個途徑,畢竟要愛上閱讀,首先你得從“閱讀”這個行為上得到愉悅感。

    或許,過分沉溺於勵志的書並不利於人內心的發展,但對於那些人來說,即使勵志的書不復存在,他們也會從其他物品(如:酒精、香菸、甚至毒品)尋找能讓他們沉溺的東西,這麼一看,是不是還是看書比較好呢?

    So,我覺得,對於勵志的書,我們不需要過分批判,也不需要對這部分的讀者嗤之以鼻。抱著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才是讀書人應有的態度。

  • 4 # 月之小

    我曾經有過十分熱愛勵志書籍的時候,那個時候覺得勵志書籍彷彿是一股熱泉,溫暖我,鼓勵我,那個時候羨慕極了這些作者,覺得他們很厲害,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後來有一段時間我也討厭極了勵志小說。因為我總覺得,書裡看似很勵志的故事和人都像被包裝過了,很不真實,很賣弄情懷,我絕對相信有人的人生經驗很豐富,但那絕對是年老的人才能寫出的一本傳記啊!很多勵志書籍為了吸引讀者,越來越不真實,用很文青的語言似乎喚起讀者共鳴。

    而現在,我卻有另一種看法。勵志書籍先不探究內容是否真實,但確實鼓勵到很多人,激勵他們向前。但也有人一邊看勵志書籍,一邊想著工作學習宏圖大業,然而合上課本,遊戲電影熬夜一條龍,這樣就沒有意義了。很多勵志書籍成為暢銷,必定有其優秀的地方,這個不能否認,也有作者真心地分享經驗。但我認為,要麼就不讀這些勵志書籍,要麼讀了就要學以致用。現在的我,更喜歡讀不講大道理,卻處處暗含道理的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富城和張學友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