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講考古

    因為當時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後想選繼承人的時候,才明白過來,。

    原來劉伯溫是想告訴他,魚筐中的魚在被投餵的時候都互不相讓,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對皇位的時候一定會發生爭執,所以在選好人選以後,就要想辦法把其他皇子調離京城,這樣才能避免皇子之間的相互爭鬥。同時也在暗示他為政要寬柔相濟,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規矩框絲了,不讓就像這框裡的魚一樣被擠死了。

  • 2 # 湘西小木魚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自比諸葛亮,不過他也的確不是泛泛之輩,他的燒餅歌名揚天下,流傳至今。

    劉伯溫博通經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幫著朱元璋奪得天下,朱元璋認為他是大明朝的張良。

    但是朱元璋是一個個性多疑的人,對於劉伯溫這種半路跟隨自己的人似乎也不是很信任,最後只給他一個二百四十石的誠意伯,最後劉伯溫也死得稀裡糊塗的。

    很多人都說他是被胡惟庸毒殺的,而此舉正是朱元璋借刀殺人了,但是劉伯溫卻在去世前還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

    據說這筐魚寓意深刻,

    朱元璋17年後才弄明白其中的含義了。

    我們都知道,范進中年中了舉人之後,就激動瘋了,而劉伯溫則12歲就考中了元朝的舉人,不過他的仕途卻並不順利,看不慣元朝的腐敗後辭官回了老家隱退,最後被朱元璋請出了山,成了大明朝的開國功臣。

    據說朱元璋很依賴他,曾經請教過劉伯溫何人可為丞相,說到胡惟庸的時候,劉基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劉伯溫不贊成胡惟庸做丞相,於是被胡惟庸記恨上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很是關心,派了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可是劉伯溫服藥後,更是不舒服了,他跑去給朱元璋說了這件事,但是朱元璋卻沒當一回事,讓他好好休息就是了。

    劉伯溫一輩子給人出謀劃策,本來就是想法多的人,就覺得也許是朱元璋讓胡惟庸給自己下毒的吧,心灰意冷後就告老還鄉了。

    5月16日,劉伯溫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去世前交代了後事,讓兒子把天書交給朱元璋,然後囑咐他們不得再學天文。

    不得不說劉伯溫還是很聰明的,他是給孩子們留下活路了,他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劉鏈,劉暻天資平庸,那又何必去折騰這些,讓朱元璋多疑了,搞不好還有殺身之禍了。

    劉伯溫又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

    收到書的朱元璋很是滿意,可是望著魚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他對身邊的人感嘆道:“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意思就是說劉伯溫一輩子都在“影弓昭危”,一肚子玄機,死了也沒消停,可是他也不知道劉伯溫臨終前給自己送一筐魚是什麼意思了。

    1392年5月17日,也就是劉伯溫去世的17年後,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嫡長子朱標太子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絕,要知道朱標可是他培養的接班人了。

    悲痛過後,一個大問題來了,

    那就是太子沒了,誰來做接班人了?

    朱元璋想來想去,忽然想起了劉伯溫送給自己的那筐魚了,他知道劉伯溫不可能平白無故送魚過來,自己的魚池啥魚沒有了,這筐魚肯定是有特殊含義的,於是又開始冥思了。

    想著想著,朱元璋忽然明白了,那就是當日那些魚在筐子裡互相撞擊導致了大量死亡,最後一條魚都沒有了,他覺得劉伯溫這是在說自己殺戮太重,把功臣都幾乎殺完了,而治理國家則需要剛柔相濟,現在就需要一個仁慈的君王去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了。

    朱元璋喜歡朱標,加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性情溫和而有教養,很是適合做皇帝,於是就讓他做了皇太孫,繼承自己的皇位,不過他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自己的四子朱棣會篡位了。

  • 3 # 史之策

    劉伯溫送了朱元璋一筐魚,從這一筐魚裡面能讀出來什麼東西。有人說朱元璋在十幾年年之後才讀了出來,但我看不然。

    一顆梨兩顆棗,馬皇后告訴劉伯溫早早離去!

    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呢?難道是功高震主?還真不一定是!其實馬皇后和劉伯溫的關係非常好,她曾經給過劉伯溫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說他火燒慶功樓。而在這之前,朱元璋請很多人吃飯。在這場飯局上,朱元璋給大家提供了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燕窩粥。

    整個飯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開心,然而只有劉伯溫悶悶不樂。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後,吃了沒多久就要離席回去。而剛走出房門沒多久,馬皇后追了上來。

    馬皇后追上來的時候,手裡面還拿著一個籃子。她告訴劉伯溫:“裡面的東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裡你就明白了。”雖然劉伯溫很好奇是什麼東西,但是有這樣的叮囑也沒有看。

    回到家之後,發現籃子裡面竟然只有兩顆棗一顆梨,再聯想到今天的宴會,以及宴會上面的菜餚,豈不是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再看看籃子裡面東西,一顆梨,兩顆棗,豈不是說早早離去?有一統天下智謀的劉伯溫,怎麼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還鄉。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後還是拗不過劉伯溫,於是便別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劉伯溫難道就這樣安生了嗎?還是在老家出事了。

    劉伯溫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魚

    雖然劉伯溫告老還鄉,但是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名聲早就傳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後,青田縣的縣令聽到劉伯溫的名聲,慕名而來求見:

    “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

    這是在給劉伯溫扣帽子?(劉伯溫又叫做劉基)難道青田知縣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給劉伯溫挖坑。然而青田知縣的這段話,並沒有傳到朱元璋那裡。劉伯溫出事的原因,其實是另外一件事。

    在甌、閩地域有一個叫談洋的地方,這裡是鹽販子和盜賊的聚集地。雖然劉伯溫已經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託付在朝為官的兒子劉璉,把這件事情上報給朝廷。結果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劉伯溫的關係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於是他先一步彈劾,說是因為劉伯溫想在這裡給自己選祖墳,結果當地百姓不願意,所以他故意鎮壓。

    朱元璋念在劉伯溫昔日的功勞,於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劉伯溫知道自己惹了大禍,所以準備親自前往京城,來的時候還帶了一筐活魚。但是到了京城之後,朱元璋卻閉口不提這件事情。

    不過劉伯溫還是把這一筐活魚送給了皇帝,當時朱元璋也沒在意,只是以為這是劉伯溫帶給自己的“土特產”。之所以沒有多想,是因為這一批魚和平常見的不一樣,比較兇猛不說,經常在池子裡面斗的不可開交。

    朱元璋把這些魚當作是奇特之物,只是養了起來,並沒有想裡面深層次的含義,就讓劉伯溫先在兒子家裡面住下來,隨後就沒有再找他入宮了。雖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墳的事情,但是劉伯溫不能不想。

    結果沒有多長時間,劉伯溫病倒了。隨後病情越來越嚴重,劉伯溫把這件事情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看望。然而劉伯溫喝了胡惟庸帶來的藥,沒多久便去世了。因此歷史上有關於劉伯溫的死,有人說是朱元璋故意殺的,也有人說是胡惟庸借刀殺人。後來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時候,其中有一條罪責就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而那一籃子魚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件事情過去了十幾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來。雖然明朝早已經統一天下,但是邊患問題仍然嚴重,還有一些元朝餘孽沒有清除乾淨。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出去,讓他們去鎮守邊疆。

    另外一邊雖然朱元璋小時候沒有讀過書,但是後來地位越來越高,也認識到了讀書的作用。而且為了治理天下,也讀了很多的史書。透過史書,他了解到了晉朝的八王之亂,以及西漢的七王之亂。

    他知道不僅應該把兒子分封出去,而且還要避免兒子之間互相交流。所以他規定每三年時間,各地的藩王才能進京述職。而且還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為了避免他們做大。

    這個時候他才想起來劉伯溫那一筐魚的寓意,雖然他忘記了最後那一筐魚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來沒多久之後,那一筐魚便全都死了。並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爭鬥死的。這一筐子魚送來的時候生龍活虎,放在池子裡面游來游去。是沒過幾天,其中幾條魚被咬的遍體鱗傷,之後很快就都死絕了。

    而這個時候才明白了劉伯溫的寓意,雖然還不晚,畢竟所有的兒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們爭鬥“致死”。不過朱元璋還是非常感慨劉伯溫對大明江山的盡心盡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後”。自己死後沒多久,兒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孫子朱允炆,還是“死”在了“內鬥”。

  • 4 # 鹹魚閒聊

    以下內容乃均從坊間傳聞整理而來,至於真實性還有待考察。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著稱於世,尤其是他的《燒餅歌》和《金陵塔碑文》更是位列中國古代十大預言,因此關於劉伯溫的野史趣聞自明朝開始就從未斷過。

    據說,劉伯溫因性格剛直而被迫辭官歸隱,臨死前他曾拿出一本書和一筐魚,令兒子劉璉在其死後務必要交給皇帝,並囑咐後世子孫萬不可學習書中學問,之後便駕鶴西去。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就派胡惟庸前去弔唁,名義上去弔唁實際上是去找一本書的,而朱元璋想找的那本書與劉伯溫想要給朱元璋的書不是同一本。

    朱元璋想要找的書叫《百戰奇謀》,劉伯溫想要送給他的書叫《郁離子》,這兩本都是劉伯溫所著。《百戰奇謀》是一部兵書,裡面記載了很多劉伯溫所創兵法,陣法等內容,《郁離子》則是一部介紹了很多治國安邦之策的書。劉伯溫認為如今天下大定,朱元璋不需要《百戰奇謀》了,所以為了防止朱元璋得到這本書後再發動戰爭,大開殺戒,他便將《百戰奇謀》藏了起來。

    所以,最後胡惟庸只能帶著《郁離子》和一筐早已準備好的魚回了京城。朱元璋沒有得到《百戰奇謀》很是氣憤,他將《郁離子》扔到一邊,而且他還曾一度懷疑過劉伯溫臨死前將兵書傳給了藍玉,馮省等將領(這裡我覺得很假,劉伯溫與藍玉等淮西勳貴關係很一般,甚至很差,所以這麼一部嘔心瀝血的著作他是萬萬不會傳給藍玉等人的)。

    朱元璋心裡雖然並不好受,但他很快就被一筐魚吸引過去了,他當時並不理解劉伯溫為何送給他一筐魚,有記載“上(朱元璋)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也就是說,朱元璋一直不明白劉伯溫為何送魚給他,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養了大半輩子的接班人太子朱標突發疾病而亡。

    朱標死後,朱元璋決定另立儲君,當時他也曾糾結過,是傳給兒子朱棣還是傳給長孫朱允炆,正當他難以抉擇的時候,他突然想起當年劉伯溫送的一筐魚,他回想起了那筐魚的下場後便決定了立儲人選。

    當年那筐魚,因為空間有限而互相擠壓,最終沒過幾天魚便全死了。透過這筐魚朱元璋明白了,原來當年劉伯溫是在告誡他小心日後骨肉相殘。

    朱元璋明白,假如自己立朱棣為太子,那麼日後兄弟勢必會為了爭奪皇位而反目成仇,甚至你死我活。想通之後,朱元璋便決心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其餘藩王以後都要盡心輔佐,在有了叔叔們的支援和輔佐下,朱允炆的統治才能穩固。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允炆最終就是被叔叔們趕下臺,不知所終。

    不知道泉下有知的朱元璋對此作何感想。

  • 5 # 聽濤說事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足以說明劉伯溫和諸葛亮一樣都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精通經史,由擅長象緯之學。他身處元朝末年,看元朝氣數已盡,又受到同僚排擠,於是罷官回家,享受田園之樂。

    後朱元璋勢力逐漸崛起,朱元璋總覺得無人可用,在別人的推薦下,他三顧茅廬,請劉伯溫出山。建立大明之後,由於劉伯溫謀略出眾,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所以只分了他一個“一等伯”的小爵位。而劉伯溫也瞭解朱元璋的秉性,為了不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劉伯溫也只能小心翼翼明哲保身。

    朱元璋晚年時,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他又擔心年幼懦弱的朱允炆撐不起大明江山,怕不久大明旁落他人,於是想立英勇好戰的朱棣為太子。

    劉伯溫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但他又不好明說,怕引來殺身之禍。1375年劉伯溫彌留之際,給兒子劉璉交代,我死後你帶著我垂釣的那些鯉魚入京面見皇上,魚入筐,筐入缸,再帶一本《時務十八策》一併交於皇上。

    劉璉奉父親之命給朱元璋交於這些東西后,朱元璋聞聽劉伯溫己死悲痛萬分,看到送來的這些東西后又疑惑不解,對身邊人說,劉伯溫真是一肚子玄機,死了還來這一套。

    直到17年後,朱元璋急於立太子時,才悟透劉伯溫送來的這些東西的寓意,《時務十八策》最後幾句的意思就是以柔克剛。而那一筐魚雖然在缸裡,但因為有筐的限制,它們又都急著想出去,所以橫衝直撞,最後都死了。想到這朱元璋放棄了立朱棣為太子的想法,改而立了朱允炆為太子。

    朱允炆登基後,朱元璋命朱棣鎮守邊關,沒有聖旨不得回京。而朱允炆確實也是以柔制理國家,並修正了一些朱元璋制定的有弊端的政策,但最終還是被朱棣篡位。

    劉伯溫早就看出朱元璋過於剛烈,制定的政策過於苛刻,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的意思是堅柔並濟,讓老百姓可以休養生息。真的是一片良苦用心,事實也證明,朱棣上位後如同朱元璋般英勇好戰,老百姓苦不堪言。雖然劉伯溫料到結果就是如此,但卻無法改變。

  • 6 # 達人餃子哥

    歷史上的神機軍師當屬劉伯溫莫屬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計謀通天,幫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天下,戰功赫赫,神秘莫測。劉伯溫的才能不僅體現在軍事上,還體現在政治上。天下初定之後,朱元璋便對身邊的功臣們開始屠殺,徐達、藍玉等開國重臣均遭到朱元璋的殺戮,唯獨劉伯溫得以善終,真是非常的有智慧。

    劉伯溫在朱元璋成就帝業後,寡言少語,旁人只當他心中有怨氣,卻不知道,他已經看到,朱元璋的心裡,藏著一把刀。戰場上的刀馬入了庫,但是權力場上難免要有一番更為血腥的廝殺,歷代君王,司空見慣的手法,劉伯溫明明白白,他要退隱求安。

    劉伯溫回鄉沒幾年就病死了,他在臨死前十分痛苦,一方面是因為病症,並一方面是因為對朱元璋的心寒。根據史書記載,劉伯溫在臨死前曾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說道“我(劉伯溫)死後,一定要把這本天文書交給皇帝,還有自己生前釣的一筐魚,也要連帶著一起呈給皇帝。”交代完了後事,劉伯溫便一命嗚呼,此年公元1375年。

    這本書也是劉伯溫畢生的一些心得,當時朱元璋拿到之後,也非常的感動,畢竟有了這些之後,能更好的治理國家,劉伯溫作為開國功臣,也是為數不多的得到了善終的開國功臣,為了自己的名聲,朱元璋也為劉伯溫舉辦了大的葬禮。

    至於這筐魚,一開始朱元璋沒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直到朱標去世之後,他在選定繼承人的時候,才明白劉伯溫是什麼意思。當初他把這筐魚放在水裡的時候,當初放魚的竹筐很小,魚卻很大,大家到了水裡之後,都互相爭搶有利的地方,但因為生存空間太小,所以這些魚都死了,朱元璋突然意識到,要是立太子,那就得把其他的孩子調走。皇位就這麼一個,為了避免骨肉相殘,所以把皇子們調走是最好的選擇。

  • 7 # 金玉滿堂744

    那些對朱元璋心懷不滿之人,在朱帝死後多年,編造謊言,有根有據似,後人又無據可查,於是以訛傳訛,成了封建專制帝王迫害人臣的證據,再後來也成了別有用心之人誣衊他人慣用的手法。我認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心胸狹窄,功業建成就去屠殺功臣,被殺之人多數有不可赦免之過,有些是內部鬥爭所致,帝王被人所感,冤枉被殺是極少數,政治鬥爭,是一些人臣被殺的直接原因。

  • 8 # 畫素說

    想必大家對朱元璋都不陌生,雖然出身貧農,但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憑藉著自己的謀略開創了兩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王朝。在朱元璋開創霸業的過程中,離不開一個人的出謀劃策,他就是劉伯溫。今天畫素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劉伯溫在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剛開始不懂劉伯溫其中的深意,直到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劉伯溫不僅做到為朱元璋指明方向,更是在許多重大戰役中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助他渡過一重重為難,劉伯溫因此也格外的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不過這一路走來,劉伯溫也清楚朱元璋的為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為了給朱允炆鋪路,開始削弱開國功臣的勢力,生怕會影響到自己孫子未來皇位的穩定。劉伯溫選擇了明哲保身,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繞不過劉伯溫的堅持,就同意讓他告老還鄉回青田老家。

    回鄉後的劉伯溫沒過幾年就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於是劉伯溫叫自己兒子從書房拿出自己撰寫的書籍,同時準備了一筐兇猛的活魚。同時囑咐他說如果朱元璋派使者看他的話,就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果不其然朱元璋在知道劉伯溫病重之後,就派了使者來看望劉伯溫。劉伯溫的兒子聽從父親的話,將劉伯溫晚年所撰寫的書籍和那筐兇猛的活魚交給了前來探病的使者。

    使者將東西帶回去交給朱元璋之時,朱元璋一開始並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就把它當做一般的觀賞魚養在了御花園的魚池裡。直到了17年後太子朱標的突然去世之後,他陷入了喪子之痛和選擇繼承人的兩難之時。朱元璋他突然想到了劉伯溫的那筐魚,這才恍然大悟,明白劉伯溫送這一筐魚其中的深意。

    原來劉伯溫是想告訴朱元璋,“魚在被投餵的時候都會互不相讓,最後全都爭的遍體凌傷,那些皇子在面對太子儲位之時,又會如何?骨肉親情在皇位面前又算的了什麼。”提醒朱元璋如果選定了新的繼承人,就要想辦法將其他的皇子調離京城,限制他們手中的權力。這樣才能有效的防止皇子們為了皇位鬥得死去活來。同時也暗示朱元璋為政要寬柔相濟,不然就會像這些魚一樣為了一點吃食活活擠死、鬥死。

    可惜最後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怎麼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後沒多久,自己的四兒子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孫子朱允炆的帝位。

  • 9 # 唯戀無名

    前言:劉伯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傳奇人物,要知道能堪稱智覺天下的也就兩人,一個是三國孔明,布衣為謀,一把羽扇,讓漢家死灰復燃。再一個就是劉伯溫,亂世紛紜,卻能一眼識真龍,隻身投奔朱元璋,成了開明勳臣。

    一,朱元璋建國後為免後患誅殺功臣

    朱元璋何許人也,出了名的殘暴人物,在帶領一幫老兄弟們打下江山之後,或許草莽出生的他深知江山來之不易,怕手下人擁兵自重,就開始找機會誅殺有功之臣,削奪兵權。於是建造慶功樓,假借慶功之名趁機將功臣全部除去,慶功樓建成那天,他擺下宴席邀諸位文武功臣們前來赴宴慶功,暗地裡卻派人在樓下埋好大量火藥和乾柴,準備藉機引火燒樓,以除後患。這事雖然做的很隱秘,但卻被劉伯溫看穿了。

    劉伯溫厲害就厲害在知天命,看時事,他已經看到,朱元璋的心裡,藏著一把刀。一次權力場上的博弈,難免要有一番更為血腥的廝殺,歷代君王,司空見慣的手法,劉伯溫明明白白,加上馬皇后的暗示,作為朱元璋的枕邊人,朱元璋想什麼做什麼,馬皇后心知肚明,她特地給劉伯溫送去了一籃水果,劉伯溫開啟籃子一看,立面只有兩個棗子和一個梨子。看了這個,劉伯溫心裡明白,皇后這是暗示自己“早早離”啊!有著這兩件事的發生,堅定了劉伯溫早早脫離是非之地的信念。

    《明史》記載,從洪武三年末,劉伯溫便上書請辭官,朱元璋不許,再辭,再不許,三辭,朱元璋准予洪武四年歸還老家,劉伯溫得以善終歸家。

    二,在劉伯溫生前,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後,魚入筐,筐入缸,拉去南京,送給皇上,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麼要送一筐魚給朱元璋,朱元璋為什麼十七年後才明白其中含義呢?

    據《劉伯溫生平述略》記載,劉伯溫在死前數月,燒燬了一大批文書,僅留下《時務十八策》一書,然後親自去垂釣了一些鯉魚,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後,魚入筐,筐入缸,拉去南京,送給皇上。朱元璋本身就是個草莽,勉強看看“時務十八策”已經不容易,看著一筐魚,頓時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其中深意,雖然心裡明知道劉伯溫此舉肯定有所指,可惜,草莽就是草莽,他實在捉摸不透!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太子病死,朱元璋顧不得失子之痛,他知道,歷來皇儲之爭是最危險的,現在要做的是必須馬上立新太子以穩定朝局。朝中大臣和朱元璋都想選朱棣為太子,但是這時朱元璋想起了劉伯溫的一筐魚,他似乎略有所悟,為什麼劉伯溫把所有書燒了單單留下了時務十八策和一筐魚呢?是不是其中有什麼關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不會做無用功的事,想到這裡,朱元璋又打開了時務十八策,只見終篇的話便是: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的一筐魚,是在告誡他,到了形勢桎梏時,必須要變猛為柔,變密為疏,這樣才能用小柔破大力,用小堅守大猛。

    朱棣心性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大猛之人,而天下如同筐內之魚,密而不疏,遭殃的是萬民社稷,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著殺伐去治理天下,天下需要的是朱標太子這樣的仁君柔心,明白了這一層,朱元璋馬上宣佈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統。

  • 10 # 剛日讀史

    為什麼諸葛亮、劉伯溫這些人,都在民間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是因為這些道家人物“亂世出山,治世歸隱”。

    民間出於對於道家人物的追思、推崇和愛戴,他們身懷異術,卻哀民、愛民,所以他們的傳說也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加工、流傳下來!

    諸葛亮和劉伯溫: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末,劉伯溫上書請辭。四年,歸還老家,得以善終。 生前囑咐,等他死後,其它書籍全部燒燬,只留《時務十八策》,再將一筐魚,放入缸中。再送到南京,給朱元璋。 明史有記載:老朱撫書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又向左右宮人道:劉基善弄機巧,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老朱只是簡單地做了個評價,“善弄機巧,其性如此!”。

    他又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當然帝王的工作那真是日理萬機,也沒時間閒下來瞎BB。

    朱元境就把這魚扔到了一邊,到了十七年後,才領悟到是什麼意思。

    1932年,太子朱標死,朱元璋悲痛不已。他還得打起精神,重新面對選擇繼承人的問題。

    有人說選皇太孫,因為他心性仁慈;有人說主少國疑,要選就選朱棣,燕王性格果烈,這樣的人才能把控得住國家。 朱元璋一時難以決擇,他突然想起了十七年前的魚,一下子領悟過來了。

    劉伯溫送的魚,雖然缸中有水,仍能存活,但是因為有了筐筐的存在,這些性格兇猛的魚類只能在一個狹小的地方自相殘殺,結果一條都沒有存活下來。

    如果想要存活下來,只能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送歸大海,各自生存;一是這些魚必須性格溫和,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也能相互依存。

    提到朱元璋,大家都會將“屠殺功臣”,“剝皮塞草”等同起來。他認為“元失天下,失之以寬”,元朝的疆土最大,但管理卻最為鬆散,史治也極為腐敗。

    (老朱劇照)

    元初的一次治吏,抓住貪髒枉法的官員就高達18000多人,這還只是建國之初。

    底層官史的胡作非為,老百姓生活得很苦,他們恨那些貪官汙吏,但也更恨皇帝和上層統治者。

    要說元朝皇帝個個都是窮兇極惡之人,也還真不是。 比如元庭曾正式宣佈:

    “凡故宋繁冗科差,聖節上供,經總制錢等有百餘件,悉除免之”。

    除去正額賦稅以外,其它的一百多種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全部要免去。

    又《三陽圖志》說,“元一區宇,以寬民力為第一。凡前代無名之稅,一切去除。惟種田納地稅,買賣納商稅(三十取一),魚鹽舶貨之徵,隨土所有。”

    那為什麼元朝還是失去了江山了呢?因為好的政策也要有好的人去執行。

    朱元璋出身貧民,他很清醒地認識到,天下的這麼多窮苦民眾,願意聽他的指揮,並不是他朱元璋有什麼“王八之氣”,而是民眾不堪忍受欺壓和剝削,才願意和他一起合作。

    有些人一當上個小領導,就立馬飄飄然起來, XX氣指,即實他們這類人真的不懂得什麼叫合作。

    就算位高權重的皇帝也一樣,當沒有臣子和民眾願意和他合作的時候,基本也就玩完了。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明末崇禎和清末王朝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老朱對貪官汙吏、地主鄉紳、以及幫助這些人一起欺壓民眾的讀書下手極狠,動不動就剝皮塞草,國家進入政治高壓狀態。

    劉伯溫也有勸告朱元璋放水養魚的意思。可馬上取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

    治理國家,並不只是簡單地靠“殺”來解決。

    一般的開國皇帝,為了給後世子孫夯實基礎,他們都會憑藉開國的威望,將一些阻礙國家穩定的人和事一一處理。

    比如劉邦殺了那麼多的異性王。 但是在第二任皇帝的選擇大都會選一個比較仁慈的守成之君,來施於臣子恩惠,這樣朝堂就會穩定下來了。

    官員、地主、讀書人這些人如果看不到希望,天下就會動盪不安。

    畢竟封建社會,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想要做穩天下,就要跟這些地主合作起來。

    (明初地圖)

    讀書人雖然也幫著官紳一同欺壓百姓,但是文官治政的國家往往是穩定的,這來自於文人對於秩序的偏愛,而武夫當國往往帶來動亂。

    於是朱元璋立仁慈的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並且讓他拜方孝孺、齊泰、黃子橙三位大儒為師,明朝將進入文官治政時期,這讓天下的讀書突然對明朝產生了極大的信心。

    可惜朱棣來個釜底抽薪,霸佔了大明江山。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根上經常長像痘痘一樣的包,摸著有點疼,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