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朵朵佬爺
-
2 # 風雨中的梅雲
自比管仲樂毅?只能說諸葛亮本人嚮往權利。管仲樂毅本領非凡。管仲輔佐齊桓公姜小白成為春秋第一霸。並且留有牧民之言。樂毅率領弱小的燕國,把齊國打的差點投胎。就算是後來遭到猜忌而奔走趙國。同樣被趙國委以重任。一生手握權利。張良,漢初三傑之一。輔佐劉邦登上帝位。之後放棄權利,選擇急流勇退,一心研究黃老學說。
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沽名釣譽,為的就是待價而沽。與其說劉備請他出山,還不如說他在等候劉備的召喚。他之所以跟隨劉備,為的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不過,說實話,諸葛亮的確有才。但他也是人而不是神。誰要危及到他的位子,他就會清除掉絆腳石。比如李巖。對於整個諸葛家族來說。他們是及其嚮往權利的。比如,老大諸葛緒,成年後被諸葛玄安排去了曹操處任職。老二諸葛瑾,去了東吳孫權手下任職。老三諸葛亮,被諸葛玄安排給了荊州的劉表。為此,諸葛亮不惜娶了劉表聯襟黃承彥的醜女黃月英為妻。但諸葛亮的野心極大。他明白,就算他娶了黃月英,在劉表哪裡也坐不到首輔大臣。因為劉表的手下能人和望族勢力極大。劉表也給不了他讓他滿意的官職。當時唯一落魄的梟雄劉備,之所以落魄,是因為劉備的手下恰巧缺少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而其他諸侯則不然。曹操,手下有程煜賈詡。還有荀彧荀攸。孫權手下有周瑜張昭,張弘甚至是魯肅。諸葛家族的那兩個兄長連名字都排不上。劉表有馬氏家族,蒯氏家族,文聘一族和蔡瑁一族。這些家族不僅掌控著荊州的一切,而且還都是能人輩出。在他們眼裡,靠裙帶關係上來的諸葛亮算個什麼東西?吃軟飯的小白臉嘛。所以說,在劉表這裡,諸葛亮未曾出陣便先矮三分。依著諸葛亮的心高氣傲。他會去嗎?所以說,當時適合諸葛亮的,只有劉備。所以,徐庶進曹營前的舉薦就有待商榷了。再所以,劉備第一次來,就沒見到諸葛亮。這時候的諸葛亮去哪裡了?他是去為劉備準備禮物去了。要知道,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每次外出少則三個月,多則無定期。有的古人雖為朋友,但一次分別後,有可能一輩子都見不著。這也就是古詩古詞為何充斥著痛苦別離,牽腸掛肚的思念之情的原因了。所以,劉備第二次也沒見到諸葛亮。直到第三次。諸葛亮的禮物準備好了。才讓人傳信給劉備,說自己在家。於是,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到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終於等到了自己的伯樂。一生權傾朝野。由於上天並沒有讓劉備一統天下。所以,我們並未看到諸葛亮最後的歸隱山林。也就無法說他有效仿張良,歸隱山林的念頭了。
-
3 # 想語冰的夏蟲
因為管仲樂毅文治武功更加全面且名氣也大於張良。
諸葛亮不比強的管仲樂毅,去比次一等的張良才是奇怪。
-
4 # 君山話史
什麼叫不敢自比張良?這個說法太搞笑了吧。
在諸葛亮眼裡,張良還算不上頂級人物,管仲與樂毅才算是頂級人物。
什麼叫頂級人物,管仲與樂毅不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可與同國君劃等號。不管是齊桓公或是燕昭王,對管仲、對樂毅都是無條件的信任,管、樂兩人的命令,與君王的命令無異。試問,張良有這種待遇嗎?
固然,張良也是名臣,但即便在西漢開國時,他的地位也不是很靠前。大家知道,張良是封留侯。侯的爵位比諸侯王要低一等,在他之上,還有七位異姓諸侯王呢。同樣是封侯,劉邦把誰列在首位呢?不是張良,是蕭何。把這個名單一排,張良得排到十名左右了。
諸葛亮是什麼人呢?很自負的人。要追隨的君王,應該是齊桓公、燕昭王這樣能推心置腹的君王;要像管仲、樂毅那樣成為輔佐君王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他都不考慮。像張良這樣第九、第十把手,好吧,我感覺入不了諸葛亮的法眼。
齊桓公的事業,就是管仲的事業;燕昭王的事業,就是樂毅的事業。可是我們能說,劉邦的事業,就是張良的事業嗎?顯然不可以,張良的份量還沒那麼重。
同樣,諸葛亮推崇管仲、樂毅,也是推崇齊桓公-管仲,燕昭王-樂毅那麼充分信任、毫不懷疑的君臣關係。
我就以樂毅為例吧。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的壞話,稱他遲遲沒攻下齊國最後二城,是想當齊王。自古以來,進讒之人,抓住君王的一個死穴,只要“誣以謀反”,不管這個謀反是不是真的,總會令君王生出莫名的恐懼。多數君王採取的辦法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但燕昭王怎麼做呢?他當在群臣的面,斥責進讒者,當場推出斬首。為了表示對樂毅無條件的信任,他把樂毅的妻兒子女全部送到齊國,甚至要封樂毅為齊王。
那麼劉邦與張良的君臣關係能這麼鐵嗎?不能。
張良是很聰明的人,知道劉邦這個人猜疑心很重,故而晚年時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他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其實他是個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因此他學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故而在漢初劉邦屠戮功臣時,張良並沒有受到任何的懷疑與衝擊。這是得益於他的自我保全術,並非君臣之間親密無間。
因此,諸葛亮不是不敢自比張良,而是不屑於自比張良。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非不敢比,是不必比!
諸葛亮自在管仲、樂毅顯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而不比張良卻因為諸葛亮的理想不是張良。
張良出身六國中的南韓貴族,其祖父與父親均為南韓國相,南韓為秦所滅後,張良矢志報仇復國,於博浪沙刺秦始皇,未成功,隨後趁秦末亂世起兵反秦,因感自身力量單薄,遂投靠劉邦。
張良畢生心願也不過是恢復南韓,投靠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助劉邦奪取天下後離開,遂隱退。張良終其一生僅是個謀士,出謀劃策、功成身退,無理想、無野心、無權力慾。
管仲,被譽為法家先驅,華夏第一相,是齊桓公的國相,為齊桓公爭霸提供各種支援,管仲最出名的是改革和思想。
樂毅是傑出軍事家,燕國上將軍,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五國聯軍攻齊,以少勝多,大破強齊。
管仲是名相,樂毅是名將,諸葛亮無非是想出相入將,而不是成為像張良那樣的謀士。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管仲是法家先驅,而諸葛亮身受法家思想影響,在治理蜀漢時,諸葛亮採用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國,是以蜀漢政治清明,人人守法,對於法家先驅管仲,諸葛亮肯定崇拜不已,當然自比了。
-
6 # 吃肥肥哦
論大後方施政兼後勤補給,諸葛丞相不比張良弱。最終還是前方沒有韓信,樊噲,陳平,英布這樣的將領,為了一絲翻盤的希望選擇自己帶兵出征。為什麼要自己帶兵,因為能帶兵,且能把控整個戰役的人都死了,劉備,關羽,張飛,龐統,法正都走了,馬超因為歷史原因沒辦法大用,趙雲雖然很全面,但不是屬於韓信這樣的戰役指揮型別人才,沒辦法啊。前方關羽不失荊州,漢中魏延加張飛出兵,攻下三郡簡單,加上馬超聯結西涼少數民族,魏能守住長安就不錯。關羽關平,連吳荊州發兵,趙雲帶兵走上庸,各路策應,這時候曹操如果不在曹丕很難了,魏國會出變化會分裂,曹操在,蜀國可以取得長安以西的地界,那時候叫隴,隴蜀,西涼,漢中,小半荊州,這樣才是均衡的三國鼎立。
-
7 # 大先生的故紙堆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儒者,在更大的程度上,他是儒、法、道、兵、陰陽、縱橫等各家的一個綜合體。《三國志》中,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陳壽贊其:“管蕭之亞匹,識治之良才。”而諸葛亮經常經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某種程度上,是說明他以作帝王的輔弼為自己的人生一大目標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什麼?不是作帝王,而是作“帝王師”,這種心理既自尊又有點自卑心理。
諸葛亮談及張良,在小說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有一處記載:“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平生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所以,諸葛亮心中的真儒是經世致用的,是實踐派。
當然,張良也是實踐派,由謀士、軍師而丞相,成了知識分子的理想人生道路典範。也許,諸葛亮是尊漢的,他不把大漢的開國元勳掛在嘴邊,也是情有可原,只能以更遙遠的治世能臣自比了。
-
8 # 巴山夜雨涮鍋
因為如果他自比了張良,你這種無聊的人又會問他為何唯獨不敢自比管仲,哈哈……
就歷史而言,管仲、樂毅、張良,三者的地位其實不好說誰高誰低,畢竟孔子還說過沒有管仲我就被髮左袵了。當然,以漢朝背景下,作為興漢大功臣的張良,地位和名望應該還是比春秋戰國時候的一國將相管仲樂毅要高。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對劉備介紹諸葛亮時,劉備問,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點誇張?司馬徽回答,我看管仲樂毅還不夠,可以比成姜子牙和張良。
這裡面其實可以看出時人評價,還是以姜子牙和張良勝過管仲樂毅的。
有啥差別呢?主要在於其功業的型別。
姜子牙是在商朝末年,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延續八百年社稷。
張良則是在秦朝末年,輔佐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打敗楚國,建立了漢朝,到諸葛亮時候已經有四百年江山。
所以,姜子牙和張良這兩個很大的特點,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並且延續多年。
相對來說,管仲只是輔佐齊桓公把齊國變成霸主,樂毅只是輔佐燕昭王使得燕國打敗齊國。這兩個的功業都是在亂世下輔佐一人得志,並且強盛只延續半輩子。
諸葛亮處於東漢末年,他的志向不是顛覆東漢,建立一個新的朝代,而是想興復漢室,延續東漢的命運。這時候,顯然管仲樂毅這種振興派的功臣是他更願意做的。如果自比姜子牙、張良,那就等於公然宣稱自己要另外建立一個新朝代,與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嚴重不符了。
-
9 # 葉之秋
諸葛亮為何自比為管仲樂毅呢?因為管仲樂毅是他的偶像,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所在。至於張良,無論是才華性情,還是最終成就,都非諸葛亮所向往。
管仲,乃齊桓公之宰相。治國期間,推行“尊王攘夷”之道,崇奉周天子,為周天子滌盪天下,最終也將齊桓公推上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
樂毅乃燕國大將,在燕國面臨亡國危難時,樂毅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一戰敗齊國,恢復燕國國土。
諸葛亮所生活的時代,恰恰是大漢皇權微弱,諸侯爭霸,群雄逐鹿之際。以諸葛亮的才略如果去北方的話早就高官得做,但是,他沒有選擇去北方,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曹操志向不合。
他在臥龍崗數年,一直在找尋明主,他只需點頭,輕易就可以在荊州劉表出獲得高位。但是他同樣看不起貌似風流,其實文弱的劉表。
一直到劉備到來,諸葛亮才決定出山。
劉備乃大漢皇室,輔佐劉備就是振興漢室。劉備奔波多年,卻意志堅定,也值得他去輔佐。並且輔佐劉備就如管仲輔佐齊桓公一樣,諸葛亮的目的是希望藉助幫扶劉備,最終尊王攘夷,恢復大漢皇室的威望。
他也希望自己像戰國樂毅一般,一一己之力振興漢室。
至於張良,本就是陰謀之士,推行的都是一些陰謀詭道,與諸葛亮性情不合。
在蜀漢集團中,諸葛亮的定位更像是漢初三傑中的蕭何,是宰相而非軍師。龐統、法正更像張良。關羽像韓信。
因此種種,並非諸葛亮不敢自比張良,而是根本不想自比張良。
事實上,諸葛亮所取得的成就也遠非張良能夠相比。雖然他輔佐的蜀漢政權存在時間不久,但是不妨礙諸葛亮超越蕭何、李斯、管仲、樂毅,成為千古第一相。
-
1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管仲、樂毅確實對諸葛亮影響極深。諸葛亮的立身處世、治國方略,多師從二人;而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決定了他不自比張良。
諸葛亮是管仲、樂毅的粉絲樂毅軍政才幹,士人高潔的風骨,對諸葛亮影響極深
我曾經在一個公司待了很多年,當時被別家挖了,想要辭職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就模仿樂毅《答燕惠王書》寫了封辭職信,希望在搞怪一定的氛圍中談一下離職問題,儘量避免尷尬。結果,當時的領導笑話我說,你是在模仿《出師表》嗎?
實際上,如果我們先後讀一下兩篇文章,就會感覺到,兩篇文章的風格很相似。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古代”士人“的風骨和責任感。
樂毅,自然是軍政全才。他行軍,則伐齊七十城,行政,則齊人鹹服。如此軍政全才,自然很容易引起少年諸葛亮的佩服。
樂毅以弱燕伐齊七十餘城,並治齊地有方,深得諸葛亮推崇諸葛亮治蜀,所用之法,很多都來自於管仲的《管子》。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治蜀用的是法家的思想。事實上,大家熟知的商鞅變法,只是法家的一支。
管子的法家在後世被稱為”齊法家“,與商鞅、申不害、韓非的三晉法家不同。他最大的不同點有兩個:1、齊法家思想中,有限制君權,主張法律的公正、公平;
2、鼓勵工商業發展,主張透過多種方式發展經濟,富國強兵,這與執著耕戰的商鞅截然不同。
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他確實深的齊法家的真傳,比如:法律公正、發展蜀錦貿易等。
後代學者,包括著名的梁啟超,都認為諸葛亮的治國方略來自《管子》
傳播海外的蜀錦。諸葛亮、管仲是古代少有的,鼓勵多種經濟一起發展的政治家管仲、樂毅,都治理過齊地。老家在山東琅琊的諸葛亮,當然更傾向於研究他們,粉他們!
所以,人家推崇自己的偶像可以嗎?難道所有的小球迷都必須粉梅西,就不能粉一下自己支援球隊的球星嗎?
只有自比張良,不但不願,而且不敢不願,是因為諸葛亮的志向。諸葛亮在蜀漢,把張良、蕭何,甚至韓信的工作都一個人包了。足見他全面的能力。
諸葛亮是借管仲、樂毅之名,表達了自己全面的能力和不俗的志向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南陽耕田期間,必然從小對政治、經濟、軍事各派都所學很深。這就決定了他不願意只做一個張良。
不敢,是他沒有不臣之心。自比管仲、樂毅,可是作為一個傳言給傳播出去的!
管仲、樂毅,都是協助諸侯爭霸天下的人物。諸葛亮自比他們,自然會吸引到有興漢抱負的人物來關注。
如果,自比改朝換代的姜子牙、張良,那豈不是放出話來:”有誰想改朝換代的,帶上我!“
諸葛亮最終成為了一代賢相。而他的偶像管仲、樂毅的思想,也隨著他的出名而進一步為世人所知。
推崇偶像,成為偶像,中華的文明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了。
回覆列表
管仲、樂毅好像是宰相之才,張良是謀士,我估計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承相之才,而非足智多謀的軍師,《三國演義》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