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毓瑋家

    我是湖北十堰地區的,在我們那裡叫油果子。油條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小吃,在我們老家過年時的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要炸炸貨,包括油條、酥骨、麻葉、果子等。

    油條在各地的叫法也不近相同,在南陽叫油饃,在天津北京叫果子,在東北叫大果子,在廣東叫油炸鬼,在杭州叫油炸檜,儘管各地叫法不一但做法基本一致,從名稱的叫法不同體現的是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的不同。

  • 2 # 媛媛在農村

    媛媛來回答這個問題!

    俺家這邊都是叫香果子!小時候賣油條的小販子每天早上都會早早的串巷子吆喝叫賣:香果子……香果子……

  • 3 # 高唐名吃老豆腐趙

    我們高唐,叫油條,雞蛋油條,也有的時候叫油條果子,

    在我們高唐,老式的油條一般都是這樣的,配方也比較簡單

    很絕做法,叫無礬雞蛋油條

    有的時候還設計出這樣的果子

    基本上都是這樣炸油條的,控制好油溫

    不可缺少的是雞蛋和牛奶

  • 4 # 2n0n2

    知道就這麼多

    1 麻葉

    2 油果

    3果子或油條

    4麻糖

    5餜子

    6油炸鬼、油炸檜。油香

  • 5 # Y哥日記

    叫法一:

    我們這裡大部分人都叫油條,這種的是正常大小的,這種所謂的正常大小就是長30釐米左右,直徑7釐米左右的不規則圓柱體,有單排和雙排的兩種做法,這樣的就是我們這裡的油條。

    叫法二:

    但是還有一種小一點的就叫油饃頭,長度大概10釐米,直徑5釐米左右的不規則圓柱體,我們這裡很多早餐店都有這種小點的油條,因為方便放入胡辣湯碗裡泡著吃,口感又好,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

    其他叫法:

    我們這裡還有一部分老年人叫油果、油膜、果子等,這些油條的別稱隨著時代的往前推進,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了。

  • 6 # 讀史品文

    小時候家裡窮,沒吃過什麼好東西,下街串巷、沿街叫賣的各色小商販身上總具有無窮大的誘惑力,尤其是賣吃的。什麼香油果子、糖球、糖瓜、醬錐(錐螺)等等,饞得我直流口水,摸摸口袋,沒錢。

    “香油果子”就是老家膠州一帶對油條的稱呼,香油果子絕對稱得上那個貧窮時代美食的代表了,因為除了逢年過節,一年吃不上幾次的。記得最清楚的是每到清明節還是端午節,為了慰藉一下我們久不沾油星的腸胃,母親就會賣掉一把(10個)雞蛋,稱上一斤香噴噴的香油果子,用稻草繩提溜回來。於是中午的炕桌上,便擺上了滿滿一瓦盆香飄四溢的香油果子肥肉塊做成的雞蛋湯。只是眼瞅著盆子裡切成段的香油果子、漂浮在表面的大肥肉、或白或黃的雞蛋片包裹著青綠的嫩韭菜段,就是一種極大的滿足,人間美味不過如此。

    後來曾經憑著記憶想重溫小時候母親的味道,可即使放入更多的新鮮名貴食材,也始終無法重現那個年代特殊的味道,也許母親的味道永遠存封在了久遠的記憶裡。想想也是,那個時候的香油果子用的油不會是地溝油,雞蛋不會是吃激素下出來的,豬肉裡也沒有混合飼料的味道,加上一根空落落的腸子,怎麼會不好吃呢?

    後來到公社中學讀初中,中午不回家,各自吃自己早晨帶的盒飯,盒飯基本上頓頓玉米餅子泡白菜湯。有一個同村的同學,和我一個班,突然間從某一天開始,人家中午不再和我一同啃餅子了,而是中午一放學,就跑到學校後面的公社飯店,稱上二兩油條,要上一大碗白開水,開吃了起來。他家並不比我家富裕,那個時候買飯還需要糧票,真是滿眼的羨慕忌妒恨。然而,最終有一天,他被班主任老師叫到了辦公室捱了一頓訓,才知道他的錢有些來路不正,怪不得人家能天天享受美味呢。

    如今年輕人沒人會喊那熟悉的香油果子了,也許覺得叫法土氣,不夠洋氣,大家都喊油條。香油果子變成油條,叫起來簡單了,韻味卻丟失了。我母親雖然已經年近90,但香油果子依然是她的最愛,每次回家看望她,她總會指著桌子上的一塑膠袋油條,悄悄告訴我:“給你吃個好東西。”母親總是把她認為最好的東西留給她的兒子。

    香油果子承載了太多的溫情和記憶。。。

  • 7 # 粵小鎮細榮

    油條基本上在那裡都可以買到,因為早餐的時候也經常會吃到.

    小時候還沒吃過油條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美味,看著就流口水了,很想吃上兩口,無奈那時家裡經濟不好,很多東西不是說想買就買的,

    其實我第一次見識油條這東西,我們這裡是叫油炸鬼,應該是廣東的都叫油炸鬼吧,哈哈,聽起來是不是有幾分恐怖的色彩咧,沒錯,因為我們廣東人什麼都吃,什麼煲仔飯、老婆冰、人頭飯的,外省的朋友都以為我們廣東人是魔鬼了,什麼都吃,鬼都敢吃.

  • 8 # 步步驚心店小二

    座標河北農村,我們那裡叫“果子“。每年夏天收麥子,秋天收豆子玉米的時節,由於要全家動員去搶收,來不及做飯,或者用家裡人的說法,這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時候,理應吃些好的,什麼是的好的呢,那便是早上上街買果子,中午上街割2斤豬肉。

    這已經是2011年的樣子了,二十年前全是土坯房,或者是那種藍色的磚房。

    果子在我們那裡包含兩種,一種是油條,一種是油餅,油餅顧名思義是圓形的餅狀,下鍋炸之前要貼上一層糖稀,類似紅糖麵糊吧,吃時又香又甜,是孩子們的最愛。所以每每買回來的油餅,會被小孩子把上面的一層糖面揭下來偷吃掉。那個時候油條的價格記不清楚了,因為很少買一根油條,油餅的價格記得很清楚,是2角錢。在80年代很貴了,有時候早上上學家裡有事沒有做早飯,母親會讓我上街買個油餅吃,用一張油紙裹住,邊吃邊往學校走的情景歷歷在目。

    當時我們村莊裡有兩家人在果子生意,在村中心的路兩邊,每天很早就出攤了,冬天冷,做果子的師傅手凍的通紅,那案板油亮光滑,師傅的手很快,把預先做好的麵糰用一把銀色的小片刀切成均勻的小塊,在手裡拉長拉長,再扭成油條的形狀,放在滾開的油裡炸,油條在鍋裡逐漸變成金黃色,老闆娘用一雙長長筷子撈起來,放在網上控油,然後可以裝袋遞給客人了。

    很久遠久遠的記憶了,兩個攤位的老闆娘都是跟我奶奶一個輩份的吧,還是裹的小腳,挽著髮簪,用黑色的細網兜住,插著一根銀飾。穿的是黑藍色偏襟的上衣,是手工挽的扣子很好看,褲子下邊用綁帶綁著,露著小腳,典型的農村老太太的打扮,我們叫”老婆兒“。冬天的時候,頭上都圍著一條淺灰色的圍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廚師的刀功有速成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