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石闌上
-
2 # 使用者431652432027
結論一
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結論二
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衝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衝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結論三
是淺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汶川地震,也稱2008年四川大地震,發生於臺北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震中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與漩口鎮交界處[2] 、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處。根據中國地震局的資料,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矩震級為7.9Mw),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由於印度洋板塊在以每年約15cm的速度向北移動,使得亞歐板塊受到壓力,並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於受重力影響,青藏高原東面沿龍門山在逐漸下沉,且面臨著四川盆地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壓力在龍門山北川至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造成了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9~20千米,與地表近,持續時間較長 (約2分鐘),因此破壞性巨大,影響強烈。 汶川的這次大地震是一次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破壞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地震發生在60千米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分佈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千米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緣”上聯絡在一起的,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被稱為“地球科學革命”的全球構造理論。淺源地震大多分佈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