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得堂
-
2 # 亙辰
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程度最高階的。華夏文明是人類社會群體思想史上唯一擁有連貫性的思想體系。
華夏文明是一個以農耕文明思想為主體的綜合性的思想體系。華夏文明對於時令、節氣,這些分段記載時間的做法,是非常適合農業生產的。
華夏民族的二十四節氣 ,就是一部農業生產知識累積起來知識寶典。不過是,現在社會的主流思想是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這些老祖先留下來的知識財富被我們遺忘的太多了。
清明節也在以前被稱之為寒食節。什麼是寒食,其實就是祭祀祖先時把祖先以前喜歡的食物供奉在祖先的墳墓前。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因為這時是春季,也就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這時候祭祀祖先,也有期望祖先能夠在陰間保佑今年的農業豐收。也有人說,這時其實就是在祖先的墳墓前許下一個豐收的心願。
現在的清明節在時間方面好像和老祖宗那時候完全用農曆時,有一定的差別。不過現在華人用西方人的耶穌曆法也已經一百多年了。現在以西方時間曆法套用老祖宗的節氣,我認為還是有比較大的誤差。比如有時候的一些時令節氣,應該有什麼天氣現象,但是往往會提前或是拖後了。這就是我們盲目照搬西方耶穌曆法,對農令時節開始逐步遠離的危機了。其實華人不應該把西方紀元當做唯一的歷史紀年。這些方面希望有社會地位的人應該警覺了,不應該什麼都按照西方耶穌曆法了!其實西方耶穌曆法根本就不連貫。他們就是瞎湊了一些歷史情節,才把西方海洋遊牧文明聯接起來的。
其實華夏文明的農曆計時,對於農業生產才是最適合的計時曆法。我們應該在一些重大正規的場合用自己的年曆。比如,現在應該是共和七十年。這些看起來事小,深思一下,卻是一個民族的根源思想的問題!
華夏文明的思想傳承,在這些農令時節方面表現的尤為顯著。比如,正月十五團聚後,就開始準備下一年的生產計劃了,寒食節祭祀祖先播種,把這一年希望也同時種下了。端午節,紀念大詩人屈原。七夕節開始相親準備繁衍。七月十四又是祭祀祖先。八月十五農業豐收又團聚。九月初九又是登高節、重陽節。這些都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祖先的恩惠!就是讓活著的人都不要忘本。
華夏文明能夠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延綿不絕,就是這種偉大的懷念、傳承思想在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上看,華夏文明之所以是人類社會群體中最高階的文明思想體系,就是因為華夏民族的尊重老人,尊重祖先 ,尊重祖先留下的非常寶貴的知識!這種追源溯遠的思維方式就是華夏民族每一個個體的文化思想底蘊!這也是幾千年華夏文明昌盛興旺的根本。
-
3 # 手機使用者52177576474
祭祖不僅僅是華人的節日,全世界都有隻不過是方法方式不同時間不同罷了現在的人都把過去的好傳統都拋棄了,奉勸那些在外面混的不錯的人在你們攜妻帶子走在旅遊的路上,想一想你們長眠在地下的爺爺奶奶甚至是父母,沒有前人的辛苦哪裡有今天的你,更不要說那些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們了,沒有上一代或者是上幾代人給我們創造的社會,怎麼能有你今天駕駛著愛車去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呢?請你記住我們的祖輩別在清明節去放蕩了,前兩天有人問你在清明節最想給你的親人說什麼,我是這樣回答的,我只想問我在天堂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你們在那裡過的還好嗎?
-
4 # 文子心語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氣節來講,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增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江南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農田莫遲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在農業生產上,清明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氣節。
節日和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只有清明。那麼,“清明”又是怎樣演變為祭祀的節日呢?據《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寒食與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又往往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和寒食便共稱了。
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步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清明習俗:比如寒食禁火、祭祀掃墓、踏青春遊、折柳插門,鬥雞放風箏等多種活動。在南方某些地區,清明節還把井溝搞得乾乾淨淨,並在井邊插上柳條。據說“井井有條”的成語便是由此而得。因此,清明不僅是一個農事的節令,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寒食:清明寒食禁火,來自一個感人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為讓君位給愛妃之子,竟殺了太子申生。申生之弟重耳逃出國外,顛沛流離。一次迷路在山中無食可吃,隨從介子推便割下大腿上的肉,燒熟給重耳吃。後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封了眾人唯獨忘了介子推。待重耳想起割肉一事想封重耳時,重耳己揹著老母躲在綿山,重耳聽人獻計,火燒綿山,介子推及老母均被燒死。重耳在介子推所抱的樹洞中找到一片寫有血書的衣襟。寫有“臣在九泉心無愧,願政清明覆清明”的心志。重耳大哭,將介子推葬在樹下,封此山為“介山”。
現在清明禁火寒食的節俗已無,門上插柳的現象也少見,然而介子推綿山自焚的故事卻廣為流傳。每到清明節,人們便不由想起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忠臣。
祭祀:在古代,清明節這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吳自牧《夢梁錄》)可見,清明出郊上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以盡思時之敬”。時至今日,仍然沿襲了清明前後祭祖掃墓的習俗,但祭祀的內容已經改變了許多。
解放以後,每到清明節,學校和單位也會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寄託哀思,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向那些為解放人類而獻身的先烈們敬獻花籃花圈,以表示後代的悼念之情,儘儘“思時之敬”,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從家庭而言,清明掃墓是個重要的活動。打掃先祖墓地碑臺,和故去的親人抒敘心中所思所想,既表述思念,也是獲求心靈上的支援。清明掃墓多為集體活動,也可以藉此機會,增添友誼親情。
踏青、詠詩話:清明正處在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季節,也是踏青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近年來,清明節又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它除了彰顯國家國家對傳統習俗和文化的高度重視外,也為百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休閒時光,可以全家出動,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遊玩,陪著孩子賞花、拍照、放飛箏。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畫卷之中。
由於清明正處春季,萬物復甦、生機盎然、鮮花綻放、Sunny明媚。常引得歷代詩人詩興大發,為清明留下了許多佳作名篇。如宋之問的《途中寒食詩》、杜牧的《清明》、王維的《寒食汜上作》、張繼的《閶門即事》等等。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誦古詩創新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文化內涵的事情。
-
5 # 李爾勳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中位居第五。清明預示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清潔明淨的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
由於天氣漸暖,雨水爭多,前人乘此機會祭祀祖先,以表對已故情人的哀思,悼念,崇拜,常此以往逐步流傳於今。
回覆列表
清明寒食,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對待巳故去前人的追思。那為什麼要在春暖花開時節而對先人故逝者的追思?在面對美好時光與景緻,讓我們回顧往昔追思先人,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大自然的美好,人生瞬間即逝的懷想,這難道不是一種人生感念的對立嗎?為什麼要在春光明媚之際去追思先人?清明這一讓你我感受到蓬勃生機而昂揚向上的優揚時節,在懷念與追思中,可以見到人的生命與生活也與此時候節。無怪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審美價值,可超越自我們心靈深處的安慰。這也許就是清明,這一春光燦爛之際懷思追想的價值吧。(書法自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