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 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麼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緣故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於“堯”,則是他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對他稱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後來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後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源於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後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於他的一個後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後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統統改姓了陶。 至於舜的後代之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根據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還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一切都是脈絡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後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在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相當不少,早在春秋時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陶嬰。 人人知名的陶淵明,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被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記》,也被歷代列為學子必讀之作。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為後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
陶姓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 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麼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緣故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於“堯”,則是他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對他稱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後來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後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源於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後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於他的一個後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後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統統改姓了陶。 至於舜的後代之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根據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還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一切都是脈絡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後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在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相當不少,早在春秋時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陶嬰。 人人知名的陶淵明,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被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記》,也被歷代列為學子必讀之作。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為後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