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苑拓

    喜劇簡單直白的說就是調動大眾的喜悅細胞,隨著社會網路的快速發展,大眾的喜悅點略有不同。但是大家對生活的認知還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很多喜劇電影題材來源於我們平時的生活,然後誇張話,就像生活放大鏡一樣,讓我們對生活看的更清楚,但是有很可笑,不斷誇張戲劇化來帶動我們的情緒。總之喜劇就是我們看著開心,讓我們你能拋去生活中負擔、不愉快的精神狀態。

  • 2 # 雙六指笑面小鬼

    這種情況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好說,但是似乎從賈玲的《你好李煥英》開始愈演愈烈。

    我不是說賈玲有什麼不對,她那個作品確實很成功,還被幾個主流媒體表揚過,賈玲名氣也是大漲。可能正因為這樣,喜劇人開始食髓知味,也想走走情懷。萬一哪天也被上層提點一下,是不是也火了。

    都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這句話沒錯,但問題是好多喜劇人把這個核心演在了外邊。喜劇就像一個美女,大家都愛看,其內在也有心肝脾胃腎腸子血肉。現在這種喜劇就是,剛一上臺,大家剛看了兩眼美女。這喜劇人上來了,拿把刀咔嚓給美女來了個大開膛,五臟六腑稀碎血流一地。然後跟觀眾說,看看,多慘!多慘!都給我哭,都TM給我哭,哭完都給我投票。

    整個節目演下來毫無美感,讓人如鯁在喉,沒等你反駁,人家站臺上又開始吹嗶。我這個節目是瞭解了xx的生活之後創作的,xx生活很辛苦,我們這個節目要呼籲xx,我認為喜劇不單要笑,還要有xx樣的情懷,我們要做高階的喜劇。

    這樣的喜劇就高階了,你不能反駁,你反駁是你智商低看不懂,你反駁是你太低俗,只會欣賞低階的笑料。

    讓人哭比讓人笑容易的多,對著他的痛點猛錘就行了,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生活的壓力很大,讓人哭只是低階的發洩,讓人笑卻是一份功德,我們有那麼多的媒體和藝術形式讓人感受生活之不易,唯一讓人開懷的喜劇藝術什麼時候能放我們一碼,讓我們有個地方開心的笑出來呢?

    歡樂喜劇人播了五季,唯有德雲社的相聲還可以拿出來觀看一下,因為他們極少煽情,盡最大努力讓大家笑,能耐高低且不論,他們至少不做負功。

    喜劇人的情懷是留給自己的,別賣給觀眾,那東西不值錢!

  • 3 # 城南柳畔

    其實煽情是眾多電視類綜藝節目博收視的幾大法寶之一,這幾大法寶包括:嘉賓必須是當紅小鮮肉、能用國外成型的節目模式絕對不考慮原創、對於節目中的突發狀況有選擇的放大,讓觀眾有同期錄製感、嘉賓的經歷越坎坷越有淚點越好,哪怕這個淚點與節目主題八竿子打不著。

    我們具體說說《歡樂喜劇人》這檔節目,雖然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專門為喜劇表演人才量身定做的節目,但在收視率這個硬指標的督促下,主創們還是把它做成了披著喜劇外衣、實則僅僅是又一檔再普通不過的綜藝節目而已。

    這裡我們就得探究一下,真正愛看煽情橋段的都是哪些人,仔細觀察小編髮現,他們大多是中年以及老年觀眾。小編的母親就是一個感情無比豐富的老年婦女,她愛看的節目是什麼呢?一個是倪萍主持的尋親節目《等著我》,一個是管彤、王為念主持的勵志節目《向幸福出發》。偶爾看一兩期還能忍受,可怕的是天天看。試想,如果《歡樂喜劇人》通篇都是笑點,沒有煽情的地方,還能吸引中老年這一電視主流觀看群體的目光嗎。

    說到這兒,大家就應該明白,《歡樂喜劇人》中大部分作品都有煽情橋段,是參演者與主辦方心照不宣的一種默契。

    話說回來,恰當的煽情還是有它可取的一面的,它有利於提升整部作品的思想深度,能給觀看者帶來笑聲以外更多的回味空間。

  • 4 # 付躍凱

    現在的喜劇都是有一堆寫手,創作幾個劇本,喜劇人挑選一個能拉票的就行,畢竟煽情很拉票,選秀都講故事,誰慘誰贏。

  • 5 # 楊家戰天下

    歡樂喜劇人最早的幾期是讓人不僅感動還在感動中開心,但是現在的喜劇人,讓人感覺不到那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和開心,如前幾期的沈騰,賈玲等,都給人就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現在的都是浮雲!大家開心一下就過去了!

  • 6 # 1大東東

    喜劇的最高境界看著看著就讓人情不自禁的笑,不管是男女老少一概通吃,至於煽情的是為了在某些方面使人產生共鳴的作用罷了。

  • 7 # 丫丫與大飛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當下的喜劇煽情似乎成了喜劇演員們創作喜劇的應有之意,你創作的喜劇如果不在劇情中煽點情,就會被評價為“不高階”、“沒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似乎喜劇的意義就在於發人深省,教育世人。演員們煽情的點大致有兩點:自身過往經歷和社會倫理道德。其中不乏精緻的煽情作品,譬如賈玲的《你好,李煥英》,作品中賈玲情緒飽滿的將對母親深深的愛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表現出來,引起了廣大觀眾的深刻共鳴王寧艾倫的《齊天大聖》,將大家耳熟能詳的齊天大聖被壓五指山下的故事,透過“斷舍離”而超越自身,完成夢想的劇情,俘獲一大批為夢想而努力打拼的人的心。這些作品在獲得成功的同時,的確起到了很好的宣揚正能量的作用,讓普羅大眾在信仰缺失的時代找到新的時代認同,激發內心對愛與夢想的執著追求,這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然而,當所有的喜劇作品都追求所謂的“煽情”效果的時候,作品所能表現出來的情緒效果和大眾所能接收到的情緒感染就高下立判了,這一點在最近賈冰所主持的《尋找喜劇人》這檔節目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一些二三線的小喜劇人們拼命的賣慘,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已經被“喜劇悲劇化”時代下的大眾所詬病,你賣慘賣不好,大眾已經不領情了,現場觀眾的投票結果很能反應問題,雖然出於節目效果的需要,製作方僱傭的“托兒”們極力用淚水和誇張的表情表達著對這些作品“拍馬屁”似的認同,但投票的觀眾對你的作品就是無感,你作品的賣點已經被一線大牌喜劇人們用老了,你得到的回饋只能是“不高階”!

    曾幾何時,在許多春晚作品弘揚正能量的主流作品裡,我們能看到喜劇裡的煽情,作品出於宣傳需要,倒不見得惹人厭,只是往往不討巧,觀眾不買賬,但春節本身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圍,我不愛看小品,聽相聲,看看華麗的歌舞表演也聊以自慰。可當下,隨著“歡樂喜劇人”和“跨界喜劇王”等一系列喜劇節目的湧現,製作方對喜劇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喜劇不光能讓人笑,也能讓人哭,不光要讓人哭還得能起到宣傳正能量,教育世人的作用,還得美其名曰“應光大觀眾的要求”。於是,喜劇演員們就挖空心思玩了命的“煽情”,也不管自己的作品到底需不需要,大眾接不接受,只是煽情橋段招呼就是了,好像你的作品沒有煽情的點、觀眾不為你流點淚、作品沒有教育意義,就不能算是喜劇作品!

    喜劇雙胞胎郭陽郭亮兄弟在第一次參加《歡樂喜劇人》的時候說,他們的喜劇作品就是為了讓大家笑,不是為了讓大家哭,也反對無意義的煽情。的確在那一季他們秉持了自己的原則,讓我們看到一對搞笑的認真喜劇人,雖然沒能走太遠,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接下來他們參與的幾季,也開始走向了煽情的道路,雖然搞笑的依舊搞笑,但煽情似乎是個魔咒,中了一次,就難逃他的魔掌。那個只想讓觀眾笑的喜劇雙胞胎,也開始讓觀眾“哭笑不得”了。。。

    郭德綱在劇場演出的時候經常說,我們說相聲就是為了逗大家樂,您上了一天的班,生活的瑣事和工作的壓力已經讓您身心俱疲了,就是為了放鬆心情來聽相聲,那我們能博君開懷一樂也就夠了,您說上這來聽相聲,我們還給您上課,教育您學點什麼東西,讓您感動的眼淚嘩嘩的,那這相聲是給您添堵來了,不聽也罷。

    的確,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喜劇作品本身帶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是一點問題沒有的,讓觀眾在哈哈一樂的同時,能不經意間接收到創作者所表達的深層次意義,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是喜劇的應有之義。但你又不能讓喜劇作品的道理表現的太膚淺,濫煽情。明明可以讓觀眾自己去悟,你幹嘛直白的就給了呢?這樣的作品太侮辱大眾的智商,太不拿觀眾當回事兒,我們不喜歡也不接受!

    既然有喜劇與悲劇之分,便有歡聲笑語與痛哭流涕之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喜劇作品玩的高階,與眾不同,就請先掂量一下,你的煽情,到底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還是天街小雨潤如酥吧,我們對喜劇的要求很簡單,你能讓我們笑,哭不哭請讓我們自己作主!

  • 8 # 覓影追聲

    喜劇的最高表現情感?個人認為,喜劇就是給觀眾帶來歡樂,忘記煩惱讓觀眾開心。

    不知道觀眾可還記得陪伴了我們多年的小品王趙本山?可還記得曾經的趙麗蓉老師?可還記得曾經的宋丹丹?可還記得當年風靡一時的陳佩斯和朱時茂?

    如果你還記得,那就會知道他們的小品給觀眾帶來的笑聲和歡樂。看他們的小品你就負責笑就可以了,不用去想其它的事情。他們的小品才稱得上絕對的喜劇。因為他們的喜劇才是單純的喜劇。

    再看看現在,喜劇人很多了,喜劇也更多了。但是,現在看喜劇還要準備一盒手紙,因為看喜劇會讓觀眾哭的稀里嘩啦。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給我們帶來無數歡樂的小品喜劇逐漸變成了“催淚大片”。

    同樣是表達一個主題,曾經讓你記憶猶新的歡樂變成了現在記憶猶新卻容易淡忘的“催淚彈”。現在的喜劇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嗎?令人深思。

    喜劇體現的最高情感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喜劇需要帶給觀眾的是什麼。喜劇是用詼諧幽默的形式去表達現在社會和生活。

    觀眾看喜劇是想開心的,卻讓現在的一眾喜劇人給整哭了。這還是喜劇的初心嗎?現在的喜劇人們,你們應該捫心自問,你們真想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嗎?確定不是為了賺取觀眾的眼淚,讓人從心底產生同情心?

    結語

    請還給觀眾最純粹的喜劇、最純粹的歡聲笑語!!!!

    以上是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多多指教!

  • 9 # 綜懟懟

    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情懷,當煽情成為套路,喜劇就走上了不歸路

    心驚膽戰這詞用的太好了,每當看到他們強行煽情,我渾身就起一層小米。此風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錯吧煽情當情懷。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無疑是成功的,幾組表演者都有實力,各有特點。但總的看來開心麻花的沈騰組更勝一籌,除去個人表演實力,他們團隊大氣的舞美技術,作品展現出來情懷讓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動。個人覺得這也讓其他團隊感受到了差距,在今後的作品中紛紛效仿,覺得演個小品不讓人掉幾滴淚這個作品不完整,強行煽情拉開了大幕。

    二是不會抒情強煽情。作品追求情懷是好事,但展現情懷除了演員的演繹,還需要編劇的實力。剛開始,也出現了個別比較優秀的作品,如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就比較成功,好評如潮。後來賈冰的系列作品基本上也是走煽情路線,好在作品質量還行,前期鋪墊的還比較充分,最後的煽情還不是非常突兀,觀眾還勉強接受。賈冰的奪冠,徹底讓煽情路線走上了不歸路。

    三是為了煽情而煽情。現在,最後煽情幾乎成了小品表演的固定套路。今年的《喜劇人》幾乎沒看,但是用腳趾頭一想不外乎如下橋段:不管你前段如何搞笑,如何離譜,將要結束時演員高喊一聲“但是,或者你知道麼!”隨後溫馨的音樂起,透過演員的嘴再給你來個劇情大反轉,臺上的演員淚如雨下......臺下的觀眾渾身雞皮疙瘩......

  • 10 # 炒股賺錢才是王道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劇最高境界是悲劇”這句話已經成了國內喜劇人的座右銘,大到春節晚會,小到各種商演,幾乎所有喜劇節目都要玩一把煽情,似乎這麼演,他們的作品就高大上了,就達到喜劇最高境界了。

    但這種做法,完全是對“喜劇最高境界是悲劇”這個奧義的曲解,事實上,這句話中的‘喜劇’和‘悲劇’,是從兩個不同層面上來說的。喜劇指其表演內容,悲劇指其深層核心。比如卓別林的流浪漢系列,它在劇情方面沒有一點煽情,就是一個小丑的滑稽表演,然而,這種滑稽表演的主題卻是嚴肅的,它是把一個身處資本主義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坎坷經歷,以一種誇張搞笑的方法展現出來。

    再比如趙本山的《賣柺》,整部小品裡沒有一個“催淚彈”,可是,當我們透過劇情表象,剖析它的社會內涵時,心情就會由輕鬆轉為沉重,這個小品雖然幽默搞笑,但它的核心,卻是圍繞著一個老實人被騙子愚弄、還對騙子感恩戴德這樣一個沉甸甸的故事展開。類似的,還有劉寶瑞的單口《連升三級》、姜昆《電梯奇遇》等。這一核心,完全融化在其敘事主題裡,根本不會在表演內容上有所展現。

    而喜劇人、笑聲傳奇等舞臺上,迄今為止沒有出現一部這樣的作品,它們都是把這種‘悲劇核心’,強行拉進表演內容裡,依靠煽情、說教等方式體現,從而把喜劇變得不倫不類,尬點滿滿。即使賈冰,也只是煽情不尷尬而已,仍然無法把‘悲劇核心’從表演內容上脫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寫出與黃河有關的歷史傳說或歷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