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口碑榜
-
2 # 伍鋅
推薦《一千零一夜》。一個讀書節目,主持人是梁文道,人稱道長。這個節目可以在優酷找到。
《一千零一夜》現在已經是第三季了,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可以看出大眾對這個節目的肯定。雖然我沒有一集不落的看完,但是我依然大力推薦這個讀書節目。
說說我看這個節目的感想吧。
首先,這個讀書節目很有個性。一般的讀書節目,是一個人在室內坐著講的,但是,這個節目,卻是在室外講的。
節目組很用心,每一期的外景都不一樣,在某某路上、在某某公園裡、在某某小巷子中、在某某天橋上,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的場景,在柔和的燈光下,作為讀書節目的背景,讓你有一種自在感、新鮮感。
其次,道長的主持風格很友好。道長邊走邊說,像是跟你在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很能吸引人看。並且,他能將一些顯得深奧、無趣的東西,解釋得簡單易懂,這個是節目大亮點,讓本來你不感興趣的書,都能聽下去。
比如,有一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我看了兩遍。這本書是丘吉爾寫的,是厚厚的大巨頭,如果我面對實體書,是沒有一點要翻開的想法,因為本身對這段歷史不瞭解有限,也對這麼繁複的史實敘述不感興趣。
但是聽了節目之後,我的固有印象、想法會發生變化。道長將丘吉爾不為人知的一面、將二戰中英華人的生活、英國皇室的狀態,像講故事一樣給你呈現出來。那個時候的畫面感是很強的。馬上,這本書的象形就變得立體了,你想讀這本書的慾望也越強了。
再次,正如上面所說,這個節目是讓你有了閱讀的興趣,而不是替代閱讀,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我覺得這做得很好。它能引導你的行動,因為感興趣了,你自然就會想找那本他講過的書讀一讀。
道長在節目中,重點著墨的,都是一本書的作者、背景和相關的一些花邊事件,很多書,經過他這樣一講,就變得鮮活。並且,透過他的講述,你會得到另外一個視角,恍然大悟:“哦!原來可以這樣的!”
最後,這個節目的開頭和片尾都很帶感,拍攝和剪輯是很用功的,看似在日常場景中取景,但是角度、色調、配樂都很用心。
正如這個節目系列的標語:
看理想,看見另一種可能這個節目的確能讓人在習以為常中看見另一種可能。
-
3 # 愚記談娛樂
題主喜歡慢生活的話,愚記君給你推薦下面四檔綜藝,都是季播節目,評分一季比一季好。而且都是停下來享受生活的綜藝,希望你能喜歡。
《中餐廳》中餐廳的評分其實不算高,但是愚記君覺得很好看,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每期都看。這個節目形式在中國比較新鮮,趙薇和張亮、黃曉明、蘇有朋、舒淇、王俊凱等小夥伴一起到國外開餐廳,體驗普通人精英餐廳的辛苦。兩季都許多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第一季在泰國的海邊上,客流量其實不多,需要拉客,但是一開始主廚只有張亮,把張亮都累出病了,後來才輪換主廚,但是其他主廚手藝比較一般。第二季則是在法國,大多客人都是提前訂餐,給了他們提前準備的時間。並且一開始就是主廚輪流,而每個主廚都有拿手好菜,相比第一季,第二季並沒有那麼勞累。
《花兒與少年》在節目第一季播出的時候,這種型別比較新鮮,湖南衛視第一次推出,就取得不錯的成績。除了井柏然和許晴分別在其中兩季中出現,其他嘉賓都是隻去過一季節目。從豆瓣評分上看,評分越來越高,但是收視率卻是持續下滑的。可能是後面兩三年內,明星自助遠行真人秀節目在各個衛視推出的比較多吧,大家選擇多了,就不再只選擇一個節目了。
《嚮往的生活》《嚮往的生活》是一檔生活服務紀實節目,有何炅、黃磊、劉憲華幾位固定主持,每一期都有不同的飛行嘉賓參與。節目讓明星嘉賓迴歸田園生活,一日三餐都需要自給自足,需要勞作。每期節目都會有客人光顧,三位蘑菇屋主人要想辦法招待他們,並滿足他們在吃方面的要求。沒有遊戲,沒有PK,沒有挑戰,只是簡簡單單的普通生活。節目的評分和收視都不錯的原因,我想明星的加盟是第一個原因,還有就是普通人現在工作壓力大,下班後看看溫情紀實的節目,更加能放鬆心情。
《明星大偵探》最後一個必須要說愚記君最喜歡的明偵了,雖然第二季的評分比第一季差一點點,但是每一季的評分都在8.5分以上,相當之高了。要說為什麼這個節目如此好看,首先必須是導演組的精心製作,從精細的道具,到懸念重重的故事,再到實景搭建,每一個都是導演組的心血。另外,各個玩家獨有的特點,巧妙的推理,大膽的腦洞也是吸引觀眾的地方。並且越到後面的節目,難度越來越大,製作成本越來越大,自然評分越來越高。反正愚記君從第三季一結束,就開始期待第四季了,期待了半年多了。
最近看了《親愛的客棧》和《青春旅社》,想到快節奏的生活會讓我壓力驟增,突然很喜歡節目裡的慢生活,知己兩三夜下同酌……請問還有哪些這類的節目可以推薦嗎?其他型別的綜藝節目也可以說一說哈。
回覆列表
如今,中國產綜藝節目開啟了所謂的“慢時代”,從之前的各類選秀、闖關,過渡到現在的“慢綜藝”,表面上看起來形式改變了,其實,大多數還是“換湯不換藥”。然而,靠各路明星撐起來的很多綜藝,收視率雖然在明星粉絲們的支援下有了基本保證,但是其內容乏味枯燥,實在讓人有點兒看不下去。
可是,現在畢竟是“流量為王”的時代,沒有了明星的把持,那就只能靠內容來取勝了,而《圓桌派》就是這麼一檔憑“內容”吸引到無數觀眾的談話類綜藝節目。
從2016年的第一季到現在的第三季,豆瓣的評分和觀眾們的熱情都絲毫沒有下降,反而是呈現著穩步上升的趨勢。平常看多了無腦的綜藝,自然會覺得無聊。而《圓桌派》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除了可以讓觀眾在妙趣橫生的談話中,輕鬆收穫知識,還能讓人哈哈一笑,很多人喜歡的原因就在於此吧。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品味的提高,有“營養”的綜藝節目今後肯定是會越來越受到歡迎。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圓桌派》的核心——“文化名嘴”竇文濤。從當年的《鏘鏘三人行》到如今的《圓桌派》,對於主持談話聊天類的綜藝,他早已是輕車熟路了。雖然延續了一貫的竇式主持風格,但又不拘泥於以往電視綜藝的固有模式,而是開啟了網路時代“談論+互動”的綜藝節目新模式。
《圓桌派》的名字還是很有意思的——“圓桌”,旨在體現,圓桌席上人人平等,圍繞著一個話題,你一言我一語,開懷暢言,盡抒心意;“π”,則意味著,從圓出發,發掘“言”的無窮盡,透過思維的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圓桌派》在形式上是避繁就簡的。通常的標準是,在座的四個人,圍著一張桌,桌上有四個杯,邊上放一壺茶,開局先燃上一炷香,然後開個話題隨便侃。有人就對此評價說,“雖說是一個談話節目,但更像是一場文人的聚會。透過螢幕,隱約能看到民國時期文人沙龍的影子,也會有一絲上世紀香港文人聊到盡興把酒言歡的味道。”
《圓桌派》在內容上是雅俗共賞的。每一期的話題,都貼合社會熱點,非常的接地氣。但對於一些八卦、調侃,卻又常常點到為止。關於話題的見解,一般也會按照知識分子的層次進行必要的昇華。
為什麼推薦《圓桌派》呢?因為這年頭能從綜藝節目上學到知識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還能再逗我們哈哈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