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點讀書

    首先宣告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中醫學子,回顧這幾年的學習生涯,感慨頗多……

    我認為沒有中醫基礎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會不受書本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心思純淨些,思維也會開闊些。

    我不反對學院派的教學模式,但我更贊同師承,如果能在老師身邊跟診抄方再好不過,進步會突飛猛進,現在有的中醫藥成人教育招收中醫愛好者拜師學習,如果有時間有學習的慾望高這無疑是一種選擇。

    當然自學也是學中醫的一種方式,既然學了,就要信念堅定,持之以恆,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首先來說,選擇閱讀傷寒論,有這樣的覺悟是很不錯的,至少證明了你重視經典的學習,很多學中醫的人根本就不把傷寒論雜病論、黃帝內經這樣的經典著作放在眼裡,並不重視,臨床效果可想而知。

    現在許多在臨床上效果卓然的,絕大多數是運用傷寒論裡面的方子,雖然寥寥幾味藥收效卻甚佳,其中的道理值得深究。

    其次,傷寒論中醫此類的書籍出書年代與我們這個年代相距甚遠,而且我們的古文基礎相對薄弱,閱讀相對困難,沒有基礎顯然也會增加難度,無論我們做什麼,基礎越是紮實,我們才能走得越遠,越穩固,所以如果真的要學好中醫,必須學好中醫基礎,應當重視《黃帝內經》的學習。

    其實,閱讀《黃帝內經》一點也不比《傷寒論》輕鬆,甚至更難,但是這涵蓋了所有的中醫基礎,看不懂是正常的,可以每天朗誦或閱讀,然後把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絡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對中醫的陰陽五行各方面有些概念和了解,當然也可以看一下講解《黃帝內經》的影片,如曲黎敏、徐文兵、王洪圖的講解等。

    與此同時,需要背誦《傷寒論》的398條和《金匱要略》裡面的重要條文,背誦內容可百度逐條背誦,也可以參考《經方大用》按方分類背誦。我認為背誦是基本功,背誦了在運用才能遊刃有餘。

    最後,選擇一種流派體系,換句話說是一種辯證思維,目前註釋的流派頗多,選擇不同以後的發展不同。我看過成無己的註解,也看過郝萬山和倪海廈的影片,但是我覺得還是胡希恕關於傷寒論和金匱的講解最好,較容易入門,實用性強,六經八綱也得到眾多人的推崇。關於胡老學術思想的書籍可選購《胡希恕講傷寒論講座》和《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以及《經方傳真》、《胡希恕病位類方解》、《經方心得》等書。

  • 2 # 金匱真言

    能讀到仲景的遺作《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首先讀這兩本書要放下心中所有的知識,所有的想法,完全信任這本書所記述的內容,只有完全放下,才能體會到這兩本書偉大的意義。

    有人說《傷寒論》是專門講述外感病治療方法的書籍,甚至歸為了中醫的一個學派——傷寒派。這是膚淺的認知。《傷寒論》從六經出發,詳細論述了外感邪氣在人體內的運動,雖然邪氣為外感所致,但是邪氣運動過以後人體會出現許多的內傷。外感疾病在誤治之後,同樣會出現多重內傷。張仲景正是從此處著手,論述人體的各種變化。所謂“雖未能治癒諸病,孰可以見病知源”。

    同時《傷寒論》不以八綱臟腑辯證為診治方法,獨立六經,此之可謂千古之大聖人,莫能出其右者。這就避免了臟腑辯證的紛繁複雜,以及不確定性。六經的定位性遠遠高於八綱。但是後人不知此法,多從《黃帝內經》陰陽五行著手,雖然對於疾病的認知過於《傷寒論》,但是對於疾病的治療卻不及《傷寒論》,因此《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並駕齊驅,但是《傷寒論》卻成就了張仲景醫聖之名。

    沒有任何基礎的人亦可以讀懂《傷寒論》,所謂大道至簡。只要是沿著《傷寒論》所記述的文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整篇通讀,前後聯絡,就是一個臨床大家。切不可斷章取義,每一句話,每一個藥都要放在《傷寒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這樣就可以理解張仲景,讀懂《傷寒論》,既可以保身長全,又可以救貧賤之厄。《傷寒論》偉哉!

  • 3 # 二八中醫

    對於中醫愛好者或者想學的朋友來說,一般有三種方式

    2.師承或者家傳。 也就是傳統的中醫學習方法。好處是注重傳統經典,有些甚至還有秘方之類的傳承。壞處在於人少,機會也少,可遇不可求

    3.自學。這個就比較看個人啦。中醫相關的東西太多了,自學的人,最大的難點就在於不知道要學什麼,好處在於天馬行空,未必不能成為一代宗師

    關於學習方法和順序。臺灣的經方大師倪海夏推薦的順序是 針灸,內經,本草,傷寒,金匱。個人認為,自學中醫,最重要的是有取捨,知道哪些一定要學,哪些可以不學或者後面再學,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興趣。

  • 4 # 普化先生

    傷寒論,突出的一個寒字,六氣中的寒字,從寒入手的六經傳變,寒初入太陽,次入少陽,再入陽明的過程,由表入裡,由寒轉熱轉瘟的病因病機病症的變化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的解釋六經傳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沉迷盜版遊戲《迷你世界》的弟弟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