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新清史”實際上指的是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的一個主張以新的視野和方法來研究清朝的學派,該學派的代表性學者包括羅友枝、歐立德、柯嬌燕等,該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反對漢化論,主張清朝實際上存在著一個邊界清晰的民族界限。某些新清史專家曾經說過清朝的皇帝不僅是漢人心目中的政教合一的皇帝,還是蒙古的可汗,西藏的活佛,所以,不能單純的認為清朝的皇帝就是漢民族的皇帝。實際上,“新清史”的研究是一種方向非常偏頗的研究,該學派的學者實際上是把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關係視為中外關係,其實質是一種披著學術外衣的民族分裂主義。

    中國學者普遍不認同新清史的許多觀點,並且也做出了很多反駁,這些反駁多是從滿漢融合、民族融合等角度去進行回擊的。

    在小編看來,新清史實際上存在著許多結構性的錯誤。比如新清史的某些作家一方面強調清朝皇室和統治階層的滿族特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們所引用的史料仍然是以中文漢字為主,對於一些滿文等少數民族的語言的史料運用不是很好。而實際上,中國學者運用滿文史料來研究清朝是早已有之的事情。比如陳寅恪先生就曾經對滿文非常熟悉。所以從語言和史料這個角度看,新清史並不是很新。

    其次,新清史所強調的內亞觀念以及過分誇大中國各大區域之間的差別的觀念也是不科學的。在新清史學者看來,清朝時期的中原、蒙古、藏區因為滿清皇帝這一共同的權力符號才結合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之間的聯絡並不是十分緊密的。所以柯嬌燕還曾經提出過所謂的共時性皇權理論。而真實的情況是,清朝的時候,不管是蒙古還是西藏還是東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絡,而這種聯絡的方式既有文化的,也有經濟的,比如走西口、闖關東等。

    而如何更好的去迴應新清史,則需要國內學界的進一步努力,同時進行學術爭論的同時,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才是我們最堅實的支撐。

  • 2 # 有空就答幾題玩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咕嚕咕嚕咕嚕嚕,嚕嚕咕咕咔嘅啃。

    現金充值充充充,一二三四五六七。

  • 3 # 滴水載舟

    外國研究學者從他們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解讀中國歷史,這是人家的學術自由。而我們應該堅持我們的觀點,從本國文化出發去研究解讀我們的歷史。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是天下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統一天下之後,大一統思想就根深蒂固了,儘管之後中國又出現多次大分裂,但每一個政權幾乎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仼。

    至少在隋唐之前,人們沒什麼明確的民族概念。如果那時就有很強的民族概念,強調民族區隔,那五胡亂華根本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融合,胡人不可能與漢人融合,讓自己原來的民族消亡。

    當隋唐發展出科舉制度,使得整個社會有了一個公平的上升通道,(或者說權力的分配製度化,)誰來當皇帝,人們已經不太在意。只要新的王朝新的皇帝不改變原有的制度和文化,(這裡主要指中原的帝國制度和儒家文化,)整個社會就能維持和諧發展。

    五代十國之後,中國陷入南北對峙,遼和北宋,金和南宋,蒙古和南宋,常年打仗,民族鬥爭加劇,各民族的民族意識都有所抬頭。

    但是當國家重新一統,恢復了一貫的制度與文化後,那種民族區隔又在不斷削弱。

    就算清朝是滿族掌握了皇權,滿族有比較清晰的民族界限,那又怎麼樣?只要統治者不搞民族壓迫和民族奴役,國家就不會產生民族矛盾。

    況且歷史事實是,滿人確實漢化了,到清朝末年,滿人再不會說滿語,再不會寫滿文,都說漢話習漢字,接受漢文化了。

    研究歷史還是要尊重歷史事實的。

  • 4 # 日新錄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興起了一種清史研究學派,他們反對“漢族中心論”,強調清朝統治中的滿族因素,重視利用滿、蒙等少數民族史料。他們認為清朝滿漢之間只有“涵化”,而不存在漢化,因此滿人保留了滿洲特殊的族群認同。這種研究方法被稱為“新清史”。

    美國“新清史”學者的研究視角,強調清朝的某種主體性地位,注重從滿人主體性的角度研究清史,對於擴寬中國學者研究清史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部分美國“新清史”學者突出強調中國與“大清”始終為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這種強調少數民族對自身的認同,將滿漢差異等同於西方社會的種族矛盾,否定民族融合;削弱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總體認同。這就由學術走向了政治,我們不得不爭,由此產生激烈的爭論。

    “中國”與“清朝”之間相互依存,離開中國談清朝是不現實的,離開清朝談中國的歷史也是不可能的。“中國”和“清朝”涵義不同,本身不存在矛盾。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兩者之間在範圍上存在著一種包涵關係。

  • 5 # 最熱門

    今天簡單看了新清史時,確實讓我太恐怖於這個學派,毀三觀。好傢伙,這個清朝竟然跟我們沒有太大的關係,清朝是獨立於漢族的歷史,清朝屬於自己的歷史。佩服這些所謂的外國專家,真的是蠻拼的,從清朝這麼多王朝傳承的共同之處,比如六部制,大學士制度,嫡長子制度科舉制度等等都是避而不談,就去找到那麼一點點不同,就大言不慚的談新清史,確實荒謬可笑。

    其實看現在的滿族,生活習俗已經跟咱們漢族完全一模一樣。我身邊好幾個同學都是滿族人,可他們就跟咱們平時的漢族人一樣的生活習慣,我們自然而然都是中華民族的。

    讓我大吃一驚,我們從小看的還珠格格,到最近的甄嬛傳,他們的觀點是清朝當皇帝不屬於漢族的皇帝,感情都是喜歡的完全不同於漢族的節目。雖然還珠格格,甄嬛傳等是小說,但他們高度還原了清朝宮廷的生活,清朝的貴族們也是引經據典,學的也是詩書禮義,生在帝王家多少阿哥的書法出類拔萃?他們也是出口成章,說說唐詩宋詞來會擊節讚歎,怎麼就不一樣了?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清朝就是我們民族歷史的傳承。

    所以我感覺這個新清史是沒有用的知識,這些沒有用的,專家也不必記得,所以也不用介紹。

  • 6 # 只愛潘多拉

    謝謝邀請,其實,我本來不太想來湊這個熱鬧的,就簡單說說我對“新清史”的看法吧,不繫統,也不全面,只是說說我的一些想法。首先,新清史的“新”,到底在新在哪裡?新清史大概喜歡標榜自己提倡使用滿文或其它少數民族語文來研究清代歷史。但這一點其實不算“新”,因為中國的學者們,已經有很高水平的滿文和其它少數民族語文的運用,只是分佈在滿族研究、藏學研究、維吾爾族研究等民族史或者民族學領域,一般做清代政治史的學者,確實很少運用到這些內容。

    不過新清史的一幫“老外”們的滿文水平其實很一般,用的滿文資料也不足以推翻傳統的歷史敘事,他們的滿文史料的運用,更多的是一種“姿態”,或者說是“點綴”。而大多數新清史的學者都喜歡拿西藏、新疆來說事,但其實他們對藏文基本上不懂,只是轉引國外藏學家的研究成果罷了。所以,他們自己標榜新史料的運用,其實是不成立的。

    那麼新清史真正“新”在哪裡?我覺得,他打破了傳統中國學者的歷史敘事視角,傳統的中國學者的視角一般屬於中原中心論(漢文化中心論),是從中原出發,去描述周邊的歷史,所以清朝的歷史,是邊緣地區的滿人崛起,然後入主中原,最後接受中原的政治、文化、禮儀的一個過程,最後清朝成功地實現了對中國的統治,滿人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滿洲特性,成為跟漢人差不多了的人群,這就是所謂的“漢化”視角。

    新清史的外國學者們則從“內亞中心論”出發,把東北、蒙古高原、新疆、西藏這一半月型的地帶,實際上也就是中國的邊疆地區與中原對立起來,提出內亞,實際上就是中國的邊疆地區也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認同,清朝不是依靠中原傳統實現了成功,而是成功地運用了內亞傳統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國。所以,新清史,是換了一種方式來講歷史,新清史的“新”,是一種研究視角的轉換,而不是研究材料的新發現,他不是論出史出,而是史從論出,新就新在這裡。

    那麼如何看待新清史的爭論呢?為什麼會有人對新清史有那麼強烈的“反感”情緒呢?那是因為按照新清史的邏輯發展下去,近代日本、沙俄搞出來的“滿蒙非中國論”的惡劣效果可能再次上演。事實上,新清史的學者可以說都是比較“真誠”的學術界的人物,他們的研究本身應該不帶有什麼“政治目的”。但他們的這種思路,跟近代的“滿蒙非中國論”一樣的邏輯一樣,就是把中國的中原與邊疆,漢族與少數民族對立起來,而且新清史走得更遠,新清史的思路,可以說是“滿清征服論”,即清朝是以征服者的性質實現了對中國的統治,清朝代表的是“內亞”傳統戰勝了中原傳統,現代中國的中原與邊疆兩個部分是截然對立的,只有在“清帝”的整合之下才能實現征服式的“大一統”,當大清皇帝消失以後,現代中國對中原以外的邊疆地區,沒有合法的繼承性,因為大清皇帝是上一個時代的中國的“征服者”,而不是中國本身。

    事實上,上一個時代出現的“滿蒙非中國論”的流毒到今天仍然在泛濫,網上仍然有許多人在宣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謬論,而且還很能得到了一些人的由衷認同。而現在如果“滿清征服論”又成功的話,兩者結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很多學者對此表示憂心,也是正常的。

  • 7 # 北洋海軍炮手

    新清史實際上是最近國內吵起來的,實際上關於新清史的說法在20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過,而且,即便是新清史領軍人物歐力德等學者也不認為自己關於清朝的研究屬於新清史的範疇。

    誠然,相比國內,歐力德等學者更注重對滿文資料的研究。不過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們不過是跳出了中國歷史這一狹隘的範疇,而是把清史放在世界歷史的角度研究。這在國外其實很正常,因為國外尤其是歐美髮達國家歷史教材都是著眼於世界歷史去編寫,把本國曆史放在世界歷史當中去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更好,可以培養學生用宏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當然,國內就沒這麼高的角度,中國史和世界史涇渭分明,而且對國外歷史往往一帶而過,並不有助於學生去了解世界。

    所以,這個“新清史”對國內歷史教育、研究來說恰恰是一股清流。而且,“新清史”當中,並不存在大陸階級史觀以及民族主義史觀的狹隘性,提出了清朝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從一個聯合體(“新清史”認為清朝皇帝是八旗共主、關內皇帝、蒙古博格達汗、西藏活佛等頭銜於一身的領袖)過渡到一個近代主權國家,同時也是和國內相關歷史研究遙相呼應。

    當然,國內很多人對“新清史”抱有偏見,雖然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是為什麼。

  • 8 # TeaC

    必須承認,關於這個“新清史”我是今天第一次聽說,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也做夢都不可能想到。我是剛才讀了前面的一個回答(四川大學那個)才有了一點點概念,知道了一點大概。不知道今後能有多少人會拿它當回事。

    目前為止,我同意說清朝以武力征服了中原,但是,要知道,滿清統治者入關之前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向中原統治階級所奉行的孔孟之道看齊了,入關之後也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國家制度,按照《紅樓夢》小說的思路,是女方利用親戚關係優勢、透過愛情關係競爭、硬擠走了前女友、搶當上了兒媳婦,明白嗎?是兒媳婦!而這個家還是敬原來的祖宗、姓原來的姓,這個國家還是叫“中華”沒變。

    幾百年之後,現在更是不可能區分滿族漢族了。其實原來的滿清也是各種不同民族的混合體,歷史上也從未存在過一個純粹的、單一血緣的滿族,就連“滿族”這個名稱也是皇太極入關前選取的一個漢字。這些人原來就是明朝人,先搞分裂獨立,再反過來搶奪政權,從頭到尾都是明朝國家內部的事。

  • 9 # 兮兮說事兒

    有關“新清史”的討論主要發軔於美國。在1996年的時候,學者何炳棣與羅友枝曾經進行過一場爭論,圍繞的是清朝統治者在統治全中國的時候,究竟是使用的滿族特性,還是已經被漢化。羅友枝認為,清朝主要是使用了滿族特性。比如,紫禁城裡面一直保持著薩滿祭祀,皇帝和滿族官員也一直不間斷的使用滿語等等。可是,何炳棣卻延續傳統的看法,認為清朝還是已經被漢化了。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延續了明朝的官制,開科舉,崇奉孔孟等儒家學說。

    羅友枝和何炳棣

    何與羅的這場筆仗打了很久,同時,也給美國的學者帶來了一種不同的視角。但是,美國的很多學者卻不承認自己屬於“新清史”,“新清史”其實也從來不是一個流派。

    那麼,“新清史”這個名字是怎麼出現的呢?2004年,美國的清史研究者在密歇根大學召開了一個有關清代承德歷史的學術會議,會議開完之後,主辦方想將論文集結出版一本書。可是,美國的出版社沒有人感興趣,表示出了會賠錢。對於美華人來說,沒有多少人聽過承德這個地方,更何況還是清代的承德。後來,美國學者歐立德就使用了“新清史”的說法,其目的是為了吸引讀者,後來“新清史”就被叫開了。

    美國“新清史四書”(分別是羅友枝《最後的皇帝》、歐立德《滿族之道》、路康樂《滿與漢》、柯嬌燕《半透明之鏡》。其中,《最後的皇帝》和《滿與漢》已被翻譯成中文)

    我覺得,“新清史”的研究有貢獻,也有問題。說到貢獻,“新清史”是率先注意到了滿文件案對清史研究的重要性。我們以前研究清史,因為清宮藏了大量的漢文件案,所以沒有人認為滿文件案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可是,美國學者卻發現,很多清宮檔案,雖然滿漢文字的內容差不多,但是在細微之處可能還是有差別。“新清史”的這個傾向,後來還影響了國內的清史研究。因為美華人的影響,現在很多大學歷史系,尤其是很多清史的碩士,都開始學習滿文了。

    至於問題呢,則更大。美國學者研究中國歷史,因為不是自己民族的歷史,所以他們沒有切身感受和獨特的感情。這樣的話,“新清史”研究裡面存在著大量政治不正確,傷害華人情感的結論。

    我們現在重看“新清史”,我覺得要看到好的一面,對於壞的一面要堅決的批判。

  • 10 # 卓爾艾米

    看似激烈的爭論背後,真的是“新清史”學派企圖挑戰國內清史專家?還是國內清史學界的“集體沉默”換來的口誅筆伐?亦或是自成一派的傲慢還是心虛膽怯的懦弱?真相為何大跌眼鏡?

    國內清史專家“價值觀”缺失,與國家核心價值觀嚴重背離,應該集體反思。

    (蘇武牧羊的故事,不正是該謳歌的氣節嗎?)

    儘管國外清史學者們無法改寫中國歷史,但是卻已經打了國內的清史專家們的臉。

    美國的“新清史”學派崛起後,國內一小撮人所謂學者根本不反省自己的過錯,他們披著學術的外衣,過度美化清朝歷史,極力否認剃髮易服、文字獄等罪行。

    尤其是,李治亭等人,丟盡了清史學者的臉。公然把洪承疇、尚可喜等人粉飾為“認清形勢,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統一”的英雄,散佈錯誤的歪曲論調,篡改了核心價值觀,引起公憤。

    比如,某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研究員王宏志不但為洪承疇編書立傳,出書《洪承疇傳》肯定其變節行為,公開為其辯護,為其翻案:“投降清朝不是貳臣這不是氣節問題。這是內部問題。”在她看來,用今天的結果就可以不尊重歷史,還要大張旗鼓地“為洪承疇的所謂事蹟多宣傳”。

    以至於眾多網友都看不下去了,他們調侃地說,“崛起吧,帶路黨,洪承疇站起來了,汪精衛、秦檜緊隨其後,等到帶路黨的豐碑樹滿神州大地之時,我們就會獲得真正的民主?”

    還有網友表達了自己的憤慨,“到底是道德不道德啊,李治亭的價值觀真混亂。”

    但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更不是今天的局面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問題——他們已經背離了主流價值觀。

    那麼,主流價值觀的缺失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呢?

    (面對強敵,敢於亮劍,這難道不該謳歌嗎?)

    最嚴重的是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得不到華人的認可,不能形成共鳴,民間歷史研究高手比比皆是,他們對歷史有完整的知識鏈,有普羅大眾的主流核心價值觀,和國內清史專家相比,反而是他們以昂揚向上的正確歷史觀引導社會思考,形成正確歷史價值觀,肯定歷史人物的價值,批判歷史人物的錯誤行為,堅決做到,善惡有辨,忠奸有分,不姑息,不翻案。

    比如,吳三桂,洪承疇,尚可喜等人的做法,他們向清軍投降的變節行為,是不允許翻案的。如果肯定了他們的行為,支援了國內清史專家們的觀點,試問,當祖國遭受侵略的時候,誰來保衛國家?我們的英雄沒有得到歌頌,反而肯定那些賣國者的行徑,人們如何讓那些英靈安息九泉之下?

    再比如,閻崇年等人吹捧清軍入關,“天時地利人和”,李治亭認為清軍順人心,得人心,這是客觀事實嗎?如果是事實,為什麼清軍入關後,會遇到激烈抵抗?他們是不是該當順民?促進國家統一,當施琅、吳三桂、洪承疇等順應潮流、審時度勢的“俊傑”呢?

    如果這些人做對了,那麼,當我們面臨侵略的時候,比如,抗日戰爭,我們是不是不需要抵抗?難道真如那些清史專家所言,未來是一家人,就可以審時度勢,去當漢奸賣國賊呢?

    那麼,是不是堅守揚州,以身殉國的史可法的英勇行為就可以被否定了?如果真如石國鵬所言,史可法一人連累了揚州城裡的百姓,害死了那麼多人,他是罪人,未來誰還願意向著敵人的炮火衝鋒?誰還願意“視死如歸”?都成了怕死鬼,國將不國,那些專家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新清史的出現,是對國內清史學界的一個響亮耳光,回聲悠長,助其警醒。

    然而,國外的新清史並非一無是處,他們的挑戰,無非是讓國內歷史專家們的話語權受到了挑戰。

    由於新清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審視滿清歷史,但對我們的歷史研究不深,不懂我們的文化傳統,有些觀點就比較另類,比如,用特定的歷史達到分裂祖國的政治目的,就是別有用心的蓄意破壞行為。這並不是他們標榜的那樣,自己是所謂的歷史愛好者那麼單純,而是成了用心叵測的攪“史”棍。

    但因為新清史的出現,國內學者們集體處於尷尬境地,一方面,他們的話語權不被尊重,另一方面,他們頻頻放出的各種言論,又得不到國內民眾的支援,觀點偏頗,甚至於更奇葩,反而,兩頭不討好,進退兩難,讓民間更憤怒。因為他們歷史史觀嚴重扭曲,又怎能得到民間認可傾心呢?

    話說回來,我們是不是該反省?如果新清史有錯,我們也不能一味給人家扣帽子,先反思自己的過錯。試想,如果清史學界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史觀,經不起推敲,那麼,在國內都得不到認可的觀點史料,洋相百出,破綻百出,立論空泛,證據不足,價值觀相左,自己內訌,如何和國外新清史相抗衡?

    所以,歷史學界內訌是國外新清史崛起的根本原因。而他們長期傳播錯誤歷史史觀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能說服華人,何以說服國外學者?須知,人家才不管我們國內論資排輩的情況,而我們需要的是形成合力,必須有正確的歷史觀!接下來,就是他們重新學習歷史,重新評論歷史的過程,能不能交一份滿意的答卷?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只有他們考試合格了,才有和別人抗爭的實力,不然,就別出去丟人現眼了!

    那麼,新清史的核心觀點:

    1、新清史認為,滿清非中國,你認可嗎?

    2、新清史認為,清朝不能與歷代王朝並列?認可嗎?

    3、新清史認為,清朝對邊疆民族地區根本不是統一而是侵略,你認可嗎?

    總之,新清史的出現,我們可以把壞事當成好事。把它當成一面鏡子,幫我們正衣冠,正史觀,合三觀,唯有三觀正確的歷史研究者才有和別人正面交鋒的硬實力!期待我們的清史學界人才輩出!

  • 11 # 張靜3403

    崔杼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君,是為景公。崔杼也自封為相國,飛揚跋扈、專斷朝政。但他對弒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別是擔心被史官記錄在史冊上,留下千古罵名。於是他下令將專管記載史事的太史伯找來,說道:"昏君已死,你就寫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說的意思寫,我一定厚待於你,如若不然,可別怪我不客氣!"說罷,崔杼拔劍在手,殺氣逼人。齊太史抬頭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簡,提筆而書。書罷,他將竹簡遞給崔杼。崔杼接過竹簡一看,上面赫然寫著"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揮劍殺了太史伯。按當時的慣例,史官是世襲的。於是,崔杼又召來太史的二弟太史仲說道:"你哥哥竟然不聽我的命令,我已處決了他,今後由你來接任太史之職。你就寫莊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場。"他指著太史的屍體,惡狠狠地說。他滿心以為太史仲會懾於他的淫威而從命的。可是隻見太史仲冷靜地攤開竹簡,提筆寫道"

    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弒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劍殺了太史仲。接著他又將太史的三弟太史叔召來,兇狠地說:"你兩個哥哥都已經死了,難道你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如果改變寫法,還能有一條活路。"但太史叔平靜的回答:"按照事實秉筆直書,是史家的天職。與其失職,還不如去死。"結果還是在竹簡上照直而書。崔杼被氣得七竅生煙,咬牙切齒,把太史的三弟碎屍萬段,令太史季補缺。太史季把竹簡攤開來遞給崔杼,崔杼一看,依舊是那幾個字,嘆息一聲,讓太史季退下。南史氏聽說太史兄弟皆被殺害的訊息,"執簡以往",要前赴後繼,接替太史兄弟將崔杼的罪狀記載史冊,見太史季已經據實記載,才返回去。於是史書上便留下了這樣的話:"周靈王二十四年,齊莊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弒齊莊公光於其府......"。終於將崔杼的惡行真實地記錄下來,為後世留下了確鑿可信的歷史資料。而齊太史兄弟不畏強暴,前仆後繼,秉筆直書的義舉也永載史冊,為歷代所傳誦,也是戰國時期史實記載的典範!

  • 1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我不喜歡談政治的,便去掉其他,略談下……

    所謂‘滿洲本位’便是民族差異政策。在這一方面,原有舊事俱已成書,洗是洗不掉的。意義上……以前略過時便有人不滿。可現在重視的,有些卻也只是基於新的視角,或者說是主流意見出現的迎合。或者這也是某種民族意識的抬頭,可終歸自上而下出現了潑汙水。對於這種不純粹,我是不樂於見到的。

    至於‘新清史’的激烈……既然有新,便會存舊。這新舊之間的變化,便如《楚辭》所言,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所以說……

    激烈這種事,我是不可能會激烈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激烈的。潑汙水又不會做,就是客觀地看一看他們,才能維持的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看他們的激烈感覺像回大學一樣,在大學裡面時感覺比家裡好多了。他們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他們的!

  • 13 # 留洋寶

    這就是研究歷史的目的性不同。西方人美英法德澳,這些人研究史學研究你的歷史,你覺得是看得起你,其最大目的是為了肢解你的社會,所謂分而治之,條件成熟了讓你當奴隸。國內一些缺氧學者言必稱哈弗呀魯牛津的,引經據典,輸掉褲子給人數錢。看看300年前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個公司就能把全印度次大陸搞成殖民地,東南亞,越南,馬來,我們也差一點,還有美洲,非洲,靠的是什麼,就是新史學。

  • 1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歷史的解釋權的實質是一種霸權,古代的中原王朝處於東方統治地位,所以擁有東方歷史的絕對解釋權,人類東方史必須以中國的歷史解釋權為依據!

    由此類推《清史》,必須由中國國家專門機構來編纂,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主導中國,所以除了中國自己,沒有任何國家及機構有權有資格去編纂屬於中國正史的《清史》,也不配擁有對中國歷史的權威解釋權!美國也沒這個實力,更不具備主導歐亞大陸和亞太地區的絕對實力,所以美國機構編“新清史”只能作為《戲說清朝》而存在,應作為娛樂作品看待,不具備歷史參考資格!

  • 15 # 田野4616

    元朝清朝肯定是中國!否定這個完全不符合史實。但是這兩個朝代在文化上的倒退,將中華文明發展的程序打斷也是歷史史實!我們現在回顧歷史,是要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真正將中華文明智慧發揚光大,而不是混淆視聽式的否定歷史。

  • 16 # 戲曲紅歌

    滿族是中華民族一族,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是殖民,不是外華人,都是中華兒女,期間有民族矛盾和內戰之禍;縱觀中華大清國曆史,其在維護中華文明大一統、促進中華民族融合方面貢獻巨大,而且強盛的大清皇朝帝國有利於在晚清時代面臨西方列強全面入侵和中華文明三千年大變局動亂中經得起折騰,儲存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盤。

    一、“新清史”的激烈爭論,不僅僅是歷史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和文明安全問題。

    新中國學界應該對新清史概念有清醒的、客觀的認知和把握。

    首先,“新清史”不完全是美國有的學者所強加“新大清帝國曆史”。

    我們不否認中華大清國就是中華大清帝國。大一統中國包括某些強勢的非大一統中國原始民主制、奴隸主貴族制、和地主“封建”制皇朝,實際上都是中華帝國,是中華文明和東亞及亞洲文明的中心。中國最高統治者往往稱皇、帝、皇帝,其它附屬國、友邦、鄰邦君主往往只能稱王,這也說明不可否認中華帝國是中華天下文明中心。

    中華帝國保一方平安,從來不對外擴張侵略,但是敢於反侵略和打擊分裂叛亂等反動政權,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正義性和使命感。

    美國有些學者鼓譟的“新清史”,實際上和近現代“帝國主義”混為一談,這是荒謬的,別有用心的,也是為大英帝國、大美帝國、沙俄帝國、法蘭西帝國、日本軍國主義等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罪行進行辯護的,這是不能接受的。晚期的中華大清帝國是帝國主義的反抗者,不是帝國主義擴張侵略者,而且到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放棄了東亞和南亞文明中心帝國尊號,成為與周邊平起平坐的普通國家了。

    由於涉及歷史真實與國家政治正義,中國不能完全認同美西方定義的“新清史”。

    其次,《新編清史》可以稱作馬列毛主義指導的新清史學研究成果,是新中國清史研究的主流,但是不能自稱二十五史《清史》。二十五史清史只有新中國修訂後《清史稿》可以名副其實,其它清史都是新清史,而不是前朝奉命編纂的文言文《青史》。

    二、大清滿洲本位的特殊意義

    大清滿洲本位的含義,是中華大清帝國滿洲族愛新覺羅氏政治核心。

    中華大清國遷都北京後,正式確立了以中華滿族為主導、滿漢蒙藏回等民族共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北京政治中心。在這個政治中心中,滿族皇族始終是政治核心,即使到晚清、清末隆裕皇太后禪讓小皇帝退位等重大歷史事變中,也沒有改變。

    大清滿洲本位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一方面少數民族滿族主導中華文明,對於人數居多的漢族形成了國內民族壓迫,另一方面,也改造了中華漢族過於濃厚的孔學儒教佛道保守文化羈絆,吸取了滿族蒙古族等遊牧漁獵少數民族古樸民主尚武進取實事求是精神養料,有利於中華農耕和遊牧文明的融合,極大地增強了中華大清帝國的國力,開創了中華封建專制帝制文明最後一個輝煌的大清盛世。

    大清滿洲本位即滿族皇族政治核心的維護,有利於中華文明的統一和晚清對外反侵略民族革命鬥爭的開展。沒有這個本位與核心,中國內亂更快更狠,西方工業文明強盜侵華肢解中華大陸文明的圖謀很容易實現,那樣,中國就會淪為另一個被完全殖民和徹底瓦解的莫臥爾(印巴)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今日強大中國的面貌將不可能存在。

    總之,中華大清國也簡稱中國,實際上還是一脈相承的中華帝國,是中華農耕、遊牧文明融合後,大中華輝煌時代之東亞、南亞、北亞、中亞等東方文明的中心。大清滿洲本位即滿族皇室愛新覺羅氏(晚清實際上是宮室葉赫那拉氏)政治核心的確立與維護,是中華大清帝國文明繁榮昌盛與晚清艱難抗爭、維持國家人民基本統一與完整的政治保障,這是值得後世華人民牢記珍惜的優秀文明傳統。

  • 17 # 瀟湘文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病死,他的兒子玄燁即位,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八歲即位,大家說能行嗎?

    他十四歲親自執政,後來主要平定三藩。

    這個電影上演了,但是大家並非知道三藩何許人也?

    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

    正值慶祝平定叛亂的時候,中國東北邊境傳來沙皇俄國侵犯的訊息,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北邊軍事防務上了。

    雅克薩之戰,這是黑龍江北岸。

    公元1689年,中國代表索額圖,沙俄派出戈洛文,在尼布楚舉行和談,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這是《尼布楚條約》。

    附,1969年在烏蘇里江發生過中蘇珍寶島戰鬥!)

    184O年,中印鴨片戰爭,林則徐虎門禁菸。

    公元1814年,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一太平天國運動。

    廣東花縣一箇中農家庭出生的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舉行起義。

    1847年,洪秀全在紫荊山找馮雲山,185O年底集中在“團營”。

    道光三十年(1851年),洪秀全拜上帝會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咸豐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改名為天京。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世代農民對土地的強烈渴求,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吸引廣大農民參加鬥爭的作用。

    咸豐四年湘軍與太平軍戰於湖南,太平軍失利,節節敗退。

    同治三年(1846年)四月,洪秀全逝世。不久,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宣告失敗。

    1872年,曾國藩死於家中。他1811年生於祖藉衡陽,清遷湘鄉,出身地主之家。

    《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寫了一萬八千字的《上皇帝書》,“公車上書”,就是戊戌變法,後來發生戊戌政變。

    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六日凌晨,(1898年9月21日),一百零三天,“百日維新”失敗。

    康有為,譚嗣同新派人物“六君子”被誅,榮祿升調軍機大臣,袁世凱告密“有功”,被慈禧賞賜白銀五千兩。

    義和團本名義和拳,有農民、手工業工人、城市居民、多為青少年,也有婦女參加。

    “扶清滅洋”,陣線不清。

    光緒與慈禧太后之死。

    光緒駕崩,時年十八歲。

    第二天,慈禧太后跟著感覺走!

    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年11月12日,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出生廣東香山縣。

    大清王朝光緒三十二年(19O6年)正月十四日,溥儀出生。光緒三十五年,未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三歲登基。

    1911年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後改為紅花崗。浩氣長存!

    民國元年(1911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帶著宣統小皇帝舉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接受優待皇室的條件,釋出退位詔書。

    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

  • 18 # 達摩說

    之所以說新清史“新”,是因為它有兩點比較新,一個是材料新,一個是視角新。

    首先說材料新,是因為新清史的學者率先發現了清朝滿文件案的重要性。之前的學者主要使用漢文件案進行研究,滿文件案利用的少,新清史一派倡導使用滿文件案進行清史研究,因為滿文件案比漢文件案內容更豐厚,所展現的細節也更多。由於新清史的帶動,中國的清史研究也開始重視滿文件案,這不得不說是史料學上的一大突破。

    還有就是視角新,簡單來說就是以內亞視角取代漢化視角。之前的學者,尤其是中國學者,主要建立在中原中心觀的視角下,強調漢文明對周邊文明的同化和影響。在這種敘事視角下,晚清之前的清朝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被漢化的歷史。

    而在新清史的學者看來,內亞視角才是他們更熟悉的敘事方式。他們認為,清朝致力於建立一個跨民族、跨種族、跨文化的帝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建立一個“世界性帝國”。在這個龐大的世界性帝國中,帝國統治者所受到的影響不單單是由漢文明帶來,而是多個文明相互影響的結果,漢文明的影響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帝國的統治政策也不僅僅是趨向漢化這麼簡單,而是要面對更多問題,因地制宜,甚至要扮演不同民族、種族和宗教文化下的領袖角色,用以鞏固帝國在不同文化區域內的統治。

    換句話說,清朝的成功並不完全是因為接受了中原漢族的傳統,而是因為清朝皇帝更懂得如何平衡內亞傳統與中原傳統,讓二者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

    但在這裡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將“中國本部”獨立於“內亞地區”之外的傾向。簡單來說,“中國本部”其實就是蒙古、滿洲、新疆、西藏以外的區域。而滿蒙藏等區域則被視為清朝治下的“非中國”區域。

    當然,這種觀點在我們看來是一種典型的“政治不正確”。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新清史學者都持這種觀點,更多的學者持有客觀中立的立場,只是在學術層面上更多強調清朝治下內亞與中原傳統的互動,所以對於新清史我們也不宜一杆子打死。

    另外,在西方的政治話語下,是沒有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所以他們是沒有這種政治包袱的。而以西方肇始於近代的民族主義觀念來看,多民族國家反而是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他們更傾向於把中國古代典型的多民族國家視為一種民族壓迫的產物。所以,這種政治文化上的區別也使得我們一些國內學者認定新清史語出驚人,居心不良。

    事實上,我個人覺得,拋開個別被政治所綁架的言論,新清史的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國內學者去學習借鑑的,我們更要學會引入新學理,以建構新的研究框架,而不是亦步亦趨,總跟在人家後面。

    最後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拿出陰謀論來強調,這沒必要,更彰顯不出我們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 19 # 忍住就是賺

    這個問題太宏大了,一兩句,甚至一兩篇文章都說不清。在我看來總的來說,清史是野蠻征服文明的一部歷史,清朝在社會,經濟,科技,制度完全落後與明朝,入關前的滿清就是個軍事奴隸主集團。清史也是與儒家文化中糟粕結合的最好的一個朝代,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雍正曲解重新定義“中國而夷狄也 ,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奴才化的思想統治結果,打斷了近代華人的民族氣節,讓近代中國漢奸輩出,他們的對日投降理由就是這個。至於其他的不說了,光這兩點就可以給清史定性為差評了。

  • 20 # 任風吹過自泰然

    沒看過不知道,但我明白一點就是又吃肉又撇腥是不行的!不講清楚就說不明改革革命的歷史脈絡,講清楚了又怕不利於啥大局啥團結的。對標世界找差距是新路但估計沒人敢也沒那本事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浩均這個名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