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道可道8天道

    行走的善,行走的路

    佛教中的“行腳”是自我修行的一種磨練,行腳途中風餐露宿、收埋生靈、打坐唸經,無我、自在、遍嘗人間苦,在行走的路上播撒了善的信念。無上甚深為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僧人用樸實地方法實現著內心地善; 善的對立是私,私為惡之源,由私而脹,脹而不滿,滿而不足,故多鋌而走險之人,是為無善,無善便無德。 無善無德即做苟且之事,以次充好,欺良坑田,為己私慾不擇手段,為社會所不齒,想起央視的公益廣告:“你在乎得利,而我在乎你的錢”, 人,可以窮,但要有骨氣;人可以懶,但是要有善念,不為德報只求心安,人活天地間,生命的每一天都是行走的修行,善,是念,念,是付出,付出得到的才能走得遠,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懂了才能看到一花一草的微笑。 二戰時,艾森豪威爾為救一對老夫婦於危難,改變了行車路線而躲過了一次暗殺,一個善念改變了二戰的歷史,更成就了有善念的人。現在社會弘揚正能量也是亦然,讓更多的人在行走的路上能夠看到一花一草得微笑,讓行走的路上有更多美麗的風景,多一些善少一些惡,讓行走更加的輕鬆。 用行走修行,用善心溫暖,用善念呵護,用善行感染;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 2 # 小怪曉慕

    人之初,性本善。成長的過程中便出現了善惡之分。我認為這是後天環境影響的結果。 這裡面有個概念,是自我認知,我們認知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是環境的條件反射,然後觸發我們的感官知覺,強化到意識,做出反應。我覺得在一個充滿溫暖關愛的環境裡,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能給予別人溫暖的。恰恰相反,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充滿人性醜惡的環境裡,我想這個孩子不一定還會保持善良的本性。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長期的在那樣的環境裡生存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反應。而這種反應會使別人看來是惡的,自己卻覺得是正常的。其實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那麼絕對。比如電視劇裡常看到的,一個小孩子為了自己病重的母親去偷東西買藥。這是善或惡,在你眼裡或許他偷東西是不對的,可是他自己心裡知道他的目的是要救他母親,他沒有錯,小孩子打工又沒人要,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有偷藥這樣子來的快一些。另外,有人提到遺傳因素。對,應該也有,但是智力的遺傳、情商的遺傳,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的對它的瞭解還沒有對宇宙的瞭解多,這是等待我們探索的部分。

  • 3 # 楓葉芝麻e櫃名品折扣

    禪語所講:一念成佛,一念為魔,善惡僅在一念間!...景需有水,畫應有波,人亦如是。人有品,玉有質。一個人的清與濁,剛與阿,不能只看表象斷章,要看骨骼底色。玉是千古的風致,人玉合一,才能在時光的打磨下翠綠生煙…

  • 4 # 成都整理師小杰

    善惡是從何而來?從一個體的內在分析,可以有這幾個方面。情感、思想和意志。情感和思想大部分取決於天賦,或者說是取決於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就是說善惡看似是模糊的,其實早就作為一種能力存在於人的天性裡了。我早前就認為,人是帶著天性來到這個世界,亦善亦惡,全在自己把握。會因為受到不同的影響,成為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事,而成就不同程度的善惡。然而意志、情感、思想都是可以因意識而改變的,所以善惡是可以把握的,由意識決定。跟善惡是一種選擇的說法是一樣的道理。即便善惡可以把握,但別忘了意識也能被情感、思想改變。人不是隨時都保持足夠聰明和清醒,所以就不能隨時有足夠高度的意識。人常有犯傻的時候!於是善惡就在這一念之間發生了傾斜。然而,我最想講的其實是識人。情感、思想、意志、意識,都是相互作用而變化的,不絕對的穩定,而相對穩定的只有天賦裡存在的那部分情感和思想,這就是人的本性的存在。所以,識人的技術核心是什麼呢?在一個人固有的思維和情感裡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討厭《第五人格》中的傑團、傑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