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友交流
19
回覆列表
  • 1 # 書痴舊夢

    《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生活在日本一個特殊的時期,那個年代“喪文化”盛行。

    日本是一個很善於思考和反思的民族,尤其是文人和武士對死亡的追求。太宰治一生記錄在案的,一共有五次自殺經歷。所以的他的一生中,他的作品和自殺都是令人稱奇的事。當然,還有愛他的女人。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半自傳體小說。他認為自己“充滿了可恥的一生”,所以,小說中,從頭到尾都充滿了陰鬱。

    很多人認為成就太宰治和毀滅太宰治的是他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正如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他,童年被性侵犯,又深受戰爭的影響。從小家庭關係疏遠,父母、親人也不可信任。婚後,妻子還偷情出軌。讓他只能自己一個人活著。

    後來,酗酒、嫖娼、吸毒,讓他不斷想結束自己的一生。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但也有人從書中,讀出了,生而為人,怎敢不努力。

    最後,願你我溫柔善良!

  • 2 # 小趙9839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在我看來這個主人公是個懦夫,“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讓人傷心,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但是把他逼到這一路上的正是社會和他的家人,在《人間失格》中,或許沒有向主人公那樣最這個世界如此強烈的悲憤絕望,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在《人間失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社會所定義的"人"終究是成為他們滿意的"人",如若不同,便說你是垃圾,廢物,逼你受盡折磨痛苦。

  • 3 # 大悔憶智周

    記得這本書開頭第一句:“這輩子丟人的事實在太多。”

    日本的物哀和恥感文化都是高尚的。

    一個民族到了不知羞恥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

    不要光罵日本人,要研究他們為什麼優秀。

    還有一句印象也很深:“搞笑,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聯想到周星馳。

    他是以喜劇演悲劇的。

    若非對生活有非常深刻的體驗,太宰治和周星馳不會寫到、演到這一層。

    所謂悲慘到無法哭泣,只能笑將起來。

    《人間失格》是半自傳,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書中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透露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喪失為人的資格”。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這是他的第五次自殺,死年三十九歲!

    有的人是無恥的,他們會為做人還要有光榮的資格啞然失笑,正因為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所以人類越來越不像人類,到處是氾濫的享樂主義和自鳴得意的無恥表演以及對他人的獸性傷害、對社會的心安理得的破壞。

    要說為自己的恥辱發瘋、自殺,他們會認為愚蠢可笑。

    2010年正值太宰治百年誕辰,日本角川映畫會社將《人間失格》搬上了銀幕。2012年,該作又被改編成賣萌系漫畫。

    保持童心,做永遠的少年,聽起來像遙遠的風,也會被千方百計成為兇惡無恥的成年人的人看做神經病。

    所以,一個國家,一定要有羞恥文化,而日本的物哀和恥感文化,是從古代中國進口的。

    精神高於物質,名譽比生命重要。

  • 4 # 與彭

    太宰治在寫完這本《人間失格》後,便自殺身亡。

    很多青年看完這本書後,深感壓抑,也有很多人將這本書作為撫慰心靈的一本書。

    就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一樣,我們每個人心中也必定潛藏著一個“永遠的少年”原型。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幸。而我們常常聽到的,不是對不幸的同情,而是對不幸的冷漠,甚至是嘲諷:

    窮人不努力,活該窮;

    悲觀的人不想著做出改變,活該傷春悲秋;

    不幸的人,你們都是自找的不幸;

    可人生的真實狀態是什麼? 有著不幸,也必定有著幸福。

    但我們卻總是喜歡佯裝自己很幸福:

    活成“黃臉婆”,在外人面前,永遠也只能營造自己過得很好,物質優越的幸福,不能向任何人吐露自己就像保姆一般的痛苦;

    活成人人羨慕的優質男女,在家人面前,永遠只能營造自己很上進的樣子,不能像家人吐露自己很想做個鹹魚的痛苦;

    說到此,肯定又有很多人說,你說的這些對於我來說就是幸福,我享受這樣的生活。

    的確如此,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理解的“幸福”與“不幸”。 因此,單論某一種生活方式,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福。

    只是世俗就是如此,幸福是大多數人定義的,而天性悲觀大於樂觀的人,只能深埋心中脆弱陰暗的那一面,做一個世人眼中的“幸福人”。

    在《人間失格》中,太宰治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向我們展露了人性中的陰暗:

    我就是這麼一個自找不幸的人,明明有著天賦,卻不上進;明明有著錢財,卻只知揮霍;明明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卻因為自己的膽怯,走上了以自殺結束人生的終點。

    有人說,這是一種幼稚的人生觀,想做“永遠的少年”,想不被世俗所束縛,是一種顯露自己心智不成熟的表現,或者可以說是心理上的退化。

    但榮格認為,退化並不總是一種病態,毋寧說是心靈創造性過程的必需之物。

    《人間失格》的意義正是如此。

    書中主人公葉藏的故事,令人嘆息: “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哪。”

    但在嘆息過後,引起共鳴和疼痛,或者說冷嘲熱諷的同時,我們看到了人性下的骯髒,我們是不是能在與此接觸時,找到新的發展性,去更勇敢地擁抱未來?

    我想,這是可以的,這也是書中主人公葉藏,或者說作者太宰治想告訴我們的:不追求光明,但期盼光明;不拒絕黑暗,但揣摩黑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眼線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