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彥博

    人生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其故事是:教育人們珍惜糧食。

  • 2 # 賢子213142268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學的第一首古詩,至今影響著我,經常鞭策著我,終生受益。以至現在都珍惜有佳,形成了一種習慣。也會代代傳承。

  • 3 # 手機使用者來自山水間

    記得還在上小學的時候,過年時去看老屁眼寫春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時也不知道是詩、是詞還是句子,也不理解是什麼意思。

    現在上年紀了,回想起這兩句話的含義,才感覺如夢初醒;年輕力壯時,東一天,西一陣,總覺得混的是皇帝的日子,管它好歹得過且過,怕吃苦,怕受累,不敢拼,不敢闖,一段大好的寶貴光陰就白白消逝浪費了。

    眼看整個花花世界,人世間如世外桃園多彩斑瀾,幻如仙境。而自己仍守著農村的一畝三分地,吆呼嗟呼,惶惶然不可終日。若天老爺允許再來一次,我將不遺餘力,赤膊上陣,拼它個地動山搖,力撼乾坤!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 4 # 魅力經典

    第一首是《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實當時是按兒歌學的。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生活條很艱苦,農業沒有機械化,父母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粒粒糧食都是靠雙手刨出來的。每當割麥收秋時節,農民為了抓緊時間多幹活,許多都用瓦罐裝了水和飯到地頭吃喝。除草更是靠鋤頭,越是毒辣辣的太陽,越是在田中鋤地,就是為了曬死雜草。

    因為深知勞動的艱辛,大人早早地教了“鋤禾”這首詩。那時不是按詩教的,象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

    學會了這首詩,懂得了珍惜糧食,愛護勞動成果,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第二首是《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當時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心裡不認為它是詩,倒象一個謎語。當時很長時間弄不明白為什麼近了反而聽不見水聲?為什麼不是春天了花還會開著不敗?為什麼鳥不怕人,人嚇不飛它?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寫不好這個“畫”字。小時用鉛筆,不會磨鉛筆尖,常常粗粗的筆尖把“畫”中的“田”字寫得一塌糊塗,以致於很長時間不會寫“畫”字。

    直到二十多歲的時候,才知道了這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詩人王維的傑作,才漸漸領會了詩中的意境之美。

    第三個是《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小時候沒有鬧鐘,早晨起床聽麻雀叫。每當黎明,成群的麻雀在院子裡的大樹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驚醒睡夢中的我,便起身上學。偶爾有遲到,向老師解釋的理由便是“沒有聽見麻雀叫”。

    少年時生活困苦,最多思考的是吃飽飯,填飽肚子。那時家裡沒有花,沒有花園,桃杏李蘋果樹倒是常見,但不是為了欣賞花,盼的是花落之後果的成熟。

    每每看著蕾落之後日益膨脹的果實,心情比滿樹花香要激動得多。這時便嚥著口水想象著怎麼去偷黃杏,偷紅桃,偷青蘋果吃。因此看到“花落知多少”並沒有太多傷感,也沒有太多在意。

    倒是有人把“花落”和“考試”關聯到一起,每當拿著不及格的試卷時才體會到“花落知多少”的傷心。

    接下來的兩首《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真正影響了我的兩首詩。

    人無論嚮往什麼,無論志向多麼高遠,在大自然面前都象小草一樣。雖然暑寒風雨影響著自己,自己的枯榮興衰受春秋的左右,但小草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嚴寒過後,又會欣欣向榮,重新煥發生機。

    人生無論遇到多大困難,走過多少坎坷,度過之後就會一片光明,一路向好。相信有枯必有一榮,只要心中信念不滅,春風化雨之時,便是小草昂然翠綠之日。

    為達到自己的目標,須要“更上一層樓”;

    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才能“更上一層樓”;

    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更上一層樓”。

    “更上一層樓”激勵著我的人生。這句詩給了我無窮的動力,給了我無窮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機板映泰X370GT5和華擎X79極限玩家11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