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最近在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看完書後,只是覺得這本書講的讀書方法挺好的,但是沒有自己的觀點,更寫不出深刻的書評,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改善?
8
回覆列表
  • 1 # 千鈺古事簿

    “書評”重在於“評”這個字,要寫出深刻的書評,首先就要學會找亮點。

    這本書有哪些觀點是你認同的?哪些是你不認同的?理由是什麼?結合自己的經驗,書中的觀點,把亮點找出來加以提煉,論證。

    據我研究,好的,耐看的書評大致可分為三類。

    旁徵博引型書評

    寫這類書評之前最好一定要做調查,也就是所謂的做足功課。

    以《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為例,在寫書評之前,作者的情況是必須要查的,查完資料後,寫書評時,先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作者是誰?(不僅是名字,包括他的職業,資歷等)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是什麼樣的契機使他出版了這本書?

    他寫這本書的用意何在?

    他提出了哪些問題?

    他在書中做了解答了嗎?

    答案是什麼?

    諸如此類的問題,問的越多越好。

    最後再從這些問題中拿出三到五個作為切入點,寫成1500字左右到書評。

    用思維導圖寫拆書型書評

    如果實在找不到亮點,就用思維導圖把這本書的每個章節要點部分梳理一遍,給書中內容搭出框架。

    然後,再參照思維導圖把主要的章節,重點的,主線部分,用自己的話解說一遍,寫成拆書型的書評,這樣的書評基本也算是一篇好的書評。

    自我延伸型書評

    這類書評基本的定位書籍是小說散文類。

    比如我有一次寫雪小禪的散文隨筆的書評,因為她的文字以抒情為主,不像“實用工具”類書容易找亮點,也沒有乾貨可以總結。

    我就用她的情懷出發,挑幾個篇章做引子,延伸到我自己的生活,一篇書評就很快寫好了。那個書評後來也發了多家報刊。

    書評說難也不難,基本就是靠多閱讀,多積累,自身的沉澱越深,寫出的書評也會如酒般的甘醇有味道。

    接下來是我在土豆姐的書評課上學的一點小套路,供你參考:

    文字不要超過1500字。一定要有作者介紹。書名至少出現三次。

    順便說一句,我文章裡有多篇書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書評我也有寫,不過都是初稿,並不完美。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參考閱讀。

  • 2 # 林子說心理

    《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這本書裡針對“沒有想法”這個弊病提出了很多解決辦法。透過5天的密集訓練來系統掌握打造獨特觀點的技巧和方法,學會了這些方法,你的書評,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

    這本書的作者叫齋藤孝,在日本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寫過《學會學習》、《深閱讀》等多本暢銷書,他還是東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名教育學者。那麼他的五天集訓到底是怎樣的呢?

    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市面上的書評、影評、樂評、文案(產品的體驗)、旅行體驗師、酒店試睡員等工作,其實都是把自己對這些事物的看法表達出來。還有人專門寫金庸、寫中國古詩詞、寫明國曆史等,寫評論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最大的好處是,有持續輸出的動力。

    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看別人寫的東西,一方面要分析對方的思路,跟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就是從中摘取出真正有用的東西,並儲存起來。李敖先生才高八斗,也是透過不斷地給書籍“五馬分屍”,看到有用的知識,就把書的那一頁裁剪下來,然後分類整理好儲存在素材庫,寫小說的時候開啟它,寫一下就好了。

    寫的越具體越好。按照作者的話說就是“避免抽象表達”。現在自媒體的文章都十分“白話文”,也就是特別口語化,因為很多文章都要錄音頻。口語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十分淺顯易懂,畢竟社交網路上文章太多,每個人都在精挑細選,以最佳化時間分配。用形象思維代替抽象思維,用細節來替代“泛泛之談”,比如朱自清寫的父親的背影,從小處著手,也讓人印象深刻。

    第二天:開啟“思路”的大門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五個實用的技巧,每一個都可以催生出新的想法。

    比較和比喻。比較事物之間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比喻是一種形象化的比較。比如,村上春樹演講時曾說:“在一面高大、堅固的牆和一隻撞向牆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牆和雞蛋分別代表著強者和弱者。“牆”象徵著是一種堅不可摧的體制,將我們團團包圍,像是在保護我們,又像是在禁錮我們,大部分人是雞蛋,雞蛋碰到牆,牆毛髮無損,雞蛋卻粉身碎骨。

    辯證法。簡單來講,就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有積極的,悲觀的;贊同的,反對的;喜歡的,討厭的。我們不僅要看到矛盾對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統一的一面。比如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看到了禍與福的辯證關係。

    現象學。在現實中,貼標籤是個常有的姿勢,有佛系青年、有剩男剩女、有文藝青年、媽寶男等,標籤的背後是一個大的群體現象。作者提出現象學,其實重在強調“觀察”,很多很火的文章其實都是來自對錶象的深入挖掘。由表及裡之前,先對錶象有個清晰的瞭解。

    系統思考。這個思路不難理解,就是要有大局觀,有俯瞰全貌的習慣,有從區域性到整體的思維方式。比如心理學上有一個原生家庭的概念,一個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很多精神疾病,在進行醫治時,不能單獨只瞭解他個人的歷程,還要了解他的整個家庭背景,這就是一種系統思維。

    第三天:打造熟練的“遣詞造句”能力

    想法是由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語言組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打磨你的詞彙量。我覺得拓展詞彙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優秀的文學作品,當然作者也覺得聽電視、廣播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想要把好的詞彙牢牢地儲存在腦海的“活躍區”,需要的時候就能夠“提取”到,還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好的句子是如何組成的。

    轉述。對於經常開會發言,發表演講的人來說,可以透過轉述、複述的方式來提高對口語的熟練度。我平常會經常看TED影片,還有造就、一刻等中國的演講平臺,無論對於提高口語水平還是提升認知都大有裨益。

    運用“概念”。概念,可以讓思路聚焦,同時也是對一系列事情的總結,比如極簡主義就是一個收納整理方面的概念,涉及到家居設計、家務、生活美學,甚至包括心靈和頭腦的極簡。

    第四天:透過主題閱讀深化思考

    快閱讀與慢閱讀。閱讀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快速閱讀,目的在於抓取資訊;另一種是慢閱讀,要“細嚼慢嚥”,體會其中的意境,培養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思考的“耐力”。

    暢銷書和古典書籍。在閱讀的書籍裡,有兩種書特別值得注意,一個是暢銷書,很多暢銷書並不一定是特別有營養的書,但是它能夠“火”自然有它的道理,裡面通常能夠發現一些有重大“受眾”的話題;另一個是古典書籍,我過去一直淹沒在所謂的“暢銷書”或者“成功學”書裡,但後來發現它確實沒有給我很大的養分,如果把浩瀚書海比喻成一棵大樹的話,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讀“樹葉”部分,很少有人會讀“根部”,但那其實是所有知識的源頭。

    主題閱讀。把這個領域內的所有優秀作者聚集在一起,像是開個研討大會,相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觀點會發生碰撞,也正是因為這種碰撞,靈感的火花才會產生。

    第五天:加速決斷,付諸實踐

    整理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還需要整理一下,比如寫一篇文章,寫三個論點就足夠了,不夠精彩的觀點基本上可以“拋棄”。

    快思考與慢思考。在做決斷的時候,人通常會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快思考,也就是依靠直覺和經驗,“瞬間”就決定了;另一個是依靠理性和邏輯,慢慢推理,深思熟慮之後下結論。最好的方式是,雙劍合璧,威力才無窮。

    做出決定後,自己的想法才算真正“落地。

  • 3 # 相思雨霖

    我一直都有讀書的習慣,以前讀書的時候,只是看到喜歡的句子會摘抄,今年開始針對讀過的書寫書評,寫書評有兩個好處,一是自己可以掌握書中的知識;二是可以分享出來和大家進行交流。

    有兩點對於寫書評比較重要:

    1.拿到書,讀完第一遍以後,自己試著按照目錄以及書中的內容整理出書的框架,畫出整本書的思維導圖,這樣就可以瞭解書的邏輯主線,也可以作為書評的主線。

    只有深刻理解了書的框架和內容,才能有邏輯、有亮點的寫出書評。也只有自己深刻體會到的東西才能在寫書評的時候引起共鳴。

    希望以上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好的方法,我們可以一起探討。

  • 4 # 未央宮主

    這個需要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家可以循序漸進,分成三個階段:

    初級階段就如同剛進廚房的小白,可以用別人配好的原材料加工。也就是說把書中的知識整理一下,能夠講給別人聽。中級呢,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配菜、烹飪。結合到書中就是將自己的觀點和書中的觀點進行結合,能夠徹底領悟作者的觀點。高階階段呢,就是根據書中表達的主題,發揮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並在生活中理論聯絡實踐,形成自己的特色,此時的書已經成為你的媒介。

    這個過程需要慢慢來,有效閱讀是前提,然後就是寫出自己的感悟,針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哪怕一句話也行,慢慢就會有所提高。慢慢來,比較快。

  • 5 # 淺歌千里

    要寫出深刻書評,必須把書籍吃透。這是對閱讀的效率的考驗。還要有好的立意,這是對個人積累的考驗。

    下面說說如何提高讀書效率和高質量輸出,簡單說三點。

    1.帶著問題閱讀。

    閱讀前要先快速掃一遍書籍目錄,前言,結語。此時你會知道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問題。然後結合你自己已有的知識,想幾個你最想從這本書中獲得解答的問題。可以是你已知的,想深化的知識點,也可以是未知的想了解的,或者是對作者觀點有疑惑的地方。

    這樣,在閱讀時候,會下意識的自動搜尋相關詞語,找到問題點,精讀,記錄。

    注意,問題開始可以多提幾個,因為後期寫書評的“亮點解讀”部分,“亮點”的選擇需要有一定邏輯性。如果你開始只提三個問題,只關注三個問題相關部分,最後寫的時候發現毫無邏輯,那還要返工重讀。

    此部分可以參考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2.做實用的筆記

    筆記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的,實用為主。

    在精讀的時候就要注意做筆記了。原文摘錄,自己的感悟,未解答的疑問,漂亮的語句,與眾不同的觀點,未知領域的新知等等,都可以記錄下來。

    這部分可以參考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3.頭腦風暴,充分調動知識儲備

    書讀明白了,筆記做了,基本材料就有了,但不能幹乾巴巴的炒菜,調料、配菜都是要有的,否則毫無味道。所以你的廚房裡要常備蔥薑蒜等各種配菜,油鹽醬醋等各種調味品,用的時候隨手拿,而不是火都開了,發現缺這少那,還要出去現買。

    啥意義?意思就是“知識儲備”。平時要注意備貨,注意積累。啥種類型的文化產品都看看,雜誌報紙小說漫畫,甚至“知音”都有能點亮你智慧的小火花,什麼新聞八卦奇葩會~韓劇美劇泰國劇,都可以翻一翻,指不定你下篇書評用到哪個點。

    當然,經典的好書更要多讀,那些都是真正從根兒上讓你牛掰起來的東西,真正提高素質提高修養的精華。

    立意不是一兩天可以提高的。開始儲備不足也可以臨時抱佛腳,需要寫什麼內容,提前網上看看人家寫的,搜一搜相關內容,作者、書籍背景、話題,擴充套件一下相關領域知識點,一篇文章也就救活了。

    寫的時候可以頭腦風暴,比如你寫關於“成功”的書評,你可以發散一下思維,關於成功你能想到什麼詞?最好是實的,別是虛的,比如“熬夜”“起早”“自信”“高自尊”“好工作”“錢”“人脈”“支援系統”“障礙”等等,其實我還想到了類似於“喝酒”這類的詞,甭收著,想出啥寫啥,都會對你後面寫作開闊思路有好處。

    但如果你想出來的就是“努力”“奮鬥”這類徐“虛”的詞語,那到寫的時候還是空洞。這樣的話,就拽出一個詞,接著頭腦風暴,慢慢思路就出來了。

    可以畫個九宮格,主題詞寫中間,旁邊的格寫聯想詞,簡單實用。電腦做出九宮格,直接列印一沓,看書時候夾幾張進去,靈感來了直接寫。

    最重要的還是日常積累,多聽多看,關注一些書評寫的好的作者,和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多寫。十篇下來就不一樣了,二十篇下來又是一個飛躍,五十篇以後就是手到拈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6 # 有客從東方來

    問題比較簡單,但實際要做到卻並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要有自己觀點並寫出深刻書評,需要你至少具備三種素養。一是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二是具備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三是具備一定的寫作技巧。

    想深刻寫出書評,其實需要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居高臨下的。而居高臨下的態度養成則需要你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至少你在所讀之書的領域內是有大量知識儲備的。這樣你才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洞若觀火。讀的時候也才能把書跟你的知識儲備相比較,得出一些自己的結論。

    而良好的邏輯能力也是寫出深刻書評必不可少的。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而批判性閱讀需要你運用邏輯推理能力,對其結論進行演繹歸納推理,來看其結論及觀點有無漏洞,是否合理。

    當然你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寫作技巧,如何組織語言,如何搭建文章結構,怎樣讓讀者更清晰明白你的觀點等等,都需要你運用一些寫作技巧。

    總歸,要做到寫出言之有物的深刻書評,只要按照上面慢慢去做,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一篇篇深刻的文字毫不費事的從你的筆下流出。

  • 7 # 時髦小甜橘

    哲學家迪卡爾曾經說過一段關於“我思故我在”的至理名言“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麼我不思考。”

    人類正是由於擁有思考的能力才能從地球上千萬種物種中脫穎而出,不僅存活至今還發展壯大。

    因此,做任何事多思考都是有好處的,讀書也不例外。

    但是閱讀思考並不意味著你看完了一本書再去思考就能有好的想法,在讀書過程中就開始思考並做筆記才能真正提煉出閱讀中思考的精華,最後組合成自己的觀點,否則很容易讀了後面忘了前面,一本書讀完關上書,你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記住。如果還想要寫出深刻的書評,就需要對寫作套路熟悉深入。

    讀書前

    讀書前要對書的第一印象、整體脈絡做一個清晰的瞭解,這就涉及到檢視閱讀,時間一般是15分鐘,透過檢視閱讀能夠最快地瞭解全書的脈絡和主要內容。

    具體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讀完前言、目錄、後記以及每一章的重點內容。那麼怎麼融入自己的思考呢?就是在檢視閱讀時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它是什麼類別,實踐類還是理論類書籍?這本書是怎麼架構的?大概談到了哪幾點內容?

    一般檢視閱讀完畢就能夠回答這幾個內容了,這也是為你書評的主要方向奠定基礎。

    讀書中

    檢視閱讀完成後,就可以進行分析閱讀,並透過做筆記整合自己的思考。分析閱讀就是將你認為重點的內容仔細讀過,並針對它們提煉出你的思考,時刻注意做筆記,比如對哪些內容有共鳴之處,或者它們引發了你的哪些聯想,都可以寫下來。在分析閱讀過程中,你會對全書的架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將重點部分重新組織架構,你的書評的整體架構就能夠基本成型了。

    讀書後

    讀書後就是一個整理的過程,將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中引發的思考內容重新組織,梳理出書評的整體脈絡以及你在筆記中重點關注的部分,展開論述,查詢相關的佐證資料並融入其中,一篇書評的內容就大致完成了。

    但是語言的組織功力是要透過寫作能力來展現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寫作基礎,想要將書評寫的深刻也很有難度。對於非虛構類的寫作能力提升,我推薦給你一本高杉尚孝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本書從資訊的提取、寫作的邏輯結構以及說服力技巧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 8 # 斑馬讀書

    很多人平時讀書是怎麼讀的呢?

    拿到一本書,從第一章的第一頁開始,第一天讀了10頁,第二天忘得差不多了,第三天晚上睡覺前想起來還有這本書,但是算了,先刷會兒手機吧。第四天,這本書已經完成忘在腦後了。也有的人,似乎每讀一本書,都能記得書裡主要講了哪些,作者的觀點是什麼,自己覺得哪些地方特別有用,讓後言之有物地用書評表達自己的觀點,久而久之,成為有影響力的閱讀推廣人。

    差別在哪裡?無他,有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從前者進化成後者。

    1.帶著問題讀書

    問出正確的問題,是“有自己觀點”的第一步。

    《學會提問》中的“關鍵問題”可以參考:

    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就不再是盲目的“看看作者說了什麼”,而是有目的地去閱讀、審視書中的觀點和資訊,自己的觀點也在這樣的審視和辨別中形成。

    2.快速閱讀

    拿到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讀,先看目錄。目錄通常是對內容的高度提煉,同時也展示了全書的邏輯結構。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看過目錄的章節標題,就能夠了解到“掌握自己的時間”“重視貢獻”“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等讓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二級標題“要用人所長”“如何管理上司”“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也都說明了作者在“如何發揮人的長處”這一章將會講解的內容。

    透過目錄對全書有了一個全面的把握,基本上就可以回答“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麼?“支撐核心觀點的分論點有哪些?”“作者用什麼樣的論據證明了他的觀點?”“這些論據可靠嗎?”

    接下來開始第一章的閱讀。同樣的方法,先看小標題,再找每一段的主題句,這其實就是初中時期閱讀科技文的方法,主題句一般在文章第一句或最後一句,這一句就是這一整段的核心論點。然後再看作者給出的論據是什麼,是否能支援廣電。

    這裡其實就是《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提到的“縱覽”和“略讀”。透過這兩種方法,快速地把書過上2~3遍,基本上就能夠掌握作者的基本態度,所用的時間也不會太多。

    3.筆記讀書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記在幫助理解和思考上、梳理想法上,功不可沒。

    簡單來說,就是摘抄對自己有用的內容,然後加上自己的想法、觀點、靈感,寫書評沒有靈感、沒有素材的時候,翻看自己記錄的筆記,靈感的火花自然就點燃了~

    4.向別人介紹推薦這本書

    《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中提出,想讓輸出變得有效,可以想象一下,讀完一本書,你會怎麼向你的朋友、同學、同事介紹這本書?這就是書評的雛形。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課題:發現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人一生中最大的目標,就是擺脫別人的期望,做真實的自己。閱讀的輸出也需要“做真實的自己”,有自己體驗加入的閱讀輸入和輸出,一方面便於記憶和理解,一方面也是像他人推薦的著力點,打動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打動別人。

    所以書評也可以遵循這樣的方式:

    用5句話總結這本書的內容,用最簡短的方式告訴對方這本書的內容;

    接下來可以告訴別人,這本書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裡,哪些內容有助於思考和解決問題;

    作者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就像明星會成為票房號召力,好的作者也同樣會吸引讀者去閱讀一本書;

    最後,這本書中的方法、觀點、思考方式,還可以用在哪些領域、解決哪些同類的問題,等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讀出自己的觀點、寫出深刻的書評,本質上其實就是接收資訊——思考——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虛心接受書中的觀點,避免自以為是;加入自己的思考,不再人云亦云;有真情實感地輸出,真實才最動人。所以,靜下心來,老老實實讀書,認認真真思考,才會有思考和深刻的自然流淌。

  • 9 # 秋醬喜歡悅讀

    很多人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意思就是多花時間思考,可能你早期會行動慢,但進入狀態就很快了。但問題是思考良久也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寫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書評怎麼辦呢?

    為什麼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寫出深刻的書評?

    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最主要是閱讀效率的問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本來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閱讀的書籍,在書中應該可以找到相關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觀點,證明沒有讀懂這本書,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或者道理,卻沒能靈活運用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卻無法過好這一生的原因。

    解決閱讀最根本的問題有以下做法:

    主題閱讀:把閱讀類的書籍都讀一遍,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最起碼能夠概括一下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思維導圖筆記:請不要照抄目錄或者小標題,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一章節的中心內容,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

    書評的要求:要具體瞭解何為書評,寫書評的具體要素。寫不出深刻的書評,多看人家寫的書評,分析人家為什麼寫得好,好在哪裡?

    以上是技法,以下是心法第一招兒:趕緊投胎法。

    當你沒思路,那就沒思路,先把“必須寫有深度的書評”這個想法放一邊。先隨便寫起來,比如就其中幾個你覺得值得寫得點,這時候你寫作就會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有新點子。

    第二招兒:不忘初心法。

    你寫這個文章是想跟誰對話?

    為了表達什麼?

    他們可能關心什麼?

    我能提供什麼?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你開個頭還不好開嗎?當你看完書之後要寫書評,回顧書裡哪些個地方對你有啟發,你想把它分享給誰?書中有個東西比較有意思,那為什麼有意思?和現實有啥聯絡?學會提問很重要。

    第三招兒:偷師學藝法。

    我不知道怎麼開頭,但是書我看了,我去群裡和他們聊聊吧。閉門造車是很難有所提高的,我們需要開放的心態,多和別人交流。要不然去豆瓣看看人家看完這本書寫的書評!

    總結,不要去想如何寫得有深度,而是想你文章的價值,然後再聯想和尋找相關素材。沒有深度只是第一印象差,沒有好的核心內容那才叫慘。

  • 10 # 百凌721

    第一要有邏輯主線,不要想到哪寫到哪

    之前我一直沒有理解邏輯主線,寫書評的時候經常這個點寫一寫,那個點寫一寫,自己讀起來覺得挺通順的,前一句跟後一句挺搭的呀。後來才發現邏輯主線並不是這樣的。

    拿《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來舉例吧。我一開始寫的書評是這樣:讀書方法、讀書筆記技巧、記憶法、有效的實際行動。這些寫的時候零零散散,也沒有寫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而實際上邏輯主線應該是類似這樣的:

    如何利用二八定律快速獲取知識;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內化知識;如何設定目標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這兩者對比起來,是不是第二個清晰多,讓人瞭解全書的脈絡。

    現在寫書評的時候我會先想一想自己要寫哪幾個觀點,分別怎麼論證這幾個觀點。這樣整篇文章邏輯性比較強,也讓人能夠明白你在講什麼,而不是讓人讀完依舊很迷茫,搖搖頭說:“不知道在講啥。

    在找不到書中的邏輯主線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幫助自己。

    第二要深入挖掘一個點,而不是泛泛而談

    寫書評的時候並不是書中講到的所有觀點都要寫出來,這樣我們很容易泛泛而談,非常空洞,讓覺得枯燥乏味。我們可以就著兩三個點寫透,挖深,這樣才能讓人有所悟,也更能打動人心,寫出來的書評也能夠更加深刻。

    再拿《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這本書來說吧。我就是從頭到尾把書中介紹的方法羅列出來。如圖

    這樣子看起來特別的無聊。而實際上我可以就其中一點深入展開,例如著重講述分割線的用法。

    第三不要光有亮點,而沒有解讀

    首先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亮點,亮點並不是書中講述得特別精彩的部分,實際上亮點指的是觀點。我們寫書評應該是觀點+案例的形式,亮點就是觀點,在寫亮點時,不要羅列一堆道理,這樣也讓人認為站不住腳。如果你適當解讀一下,也就是用一些案例例證,這樣會使亮點飽滿起來,更具有說服力。

    第四破題要有趣有關聯性

    以前寫書評的時候我經常是拿自己或者是我朋友的事情來破題。寫出來的例子趣味性低,讓人看了第一句就沒有想看第二句的慾望了。當然也不是說不可以寫自己的例子,而是說要具有普世意義的,寫出來才有價值。如果你寫的例子只適用於個體,那麼寫出來就不合適。

    除此之外,寫的例子也要與你後面的評書立意相關。比如說你想的立意是養成習慣,你舉了一個人際交往的例子就不合適了。

    那麼想要有一個好的書評開頭,就要靠平時的素材積累了。關於素材積累有很多,例如看別人文章時看到有趣的故事可以記下來,看到生活中有一些故事可以用就馬上寫下來。

    如何能夠有自己的觀點表述呢?這個時候你就要多思考,多聯絡生活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出了社會才知道讀書時期是最幸福的”,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