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謝耳朵呀
-
2 # 橘也君
精讀和有效閱讀
書分很多種,讀書的目的也分很多種。總而言之,有目的性的和無目的性的,前者咱們稱之為功利(中性詞)讀書,後者咱們稱之為休閒讀書,顧名思義。
又是精讀,又是有效的,暫且歸類於前者。
如何精讀?
首先,放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靜和慢,靜下心來慢慢讀,精讀是個細活,你可以理解為,朝聖般的,當然,沒必要。以下是拙見:
讀正文前,看書名,看目錄,看前言(有的是作者自述,有的為他人書就)等。
書名是一本書的靈魂,我想每本書的書名都是作者深思熟慮的。
目錄是骨架,濃縮型的概括,這本書大概涵蓋的哪些內容。看的時候,邊理解邊猜想,比較迷惑的在正文中細看(相信讀完一本書,這部分也是記憶最深的)。
作者自述的前言,大致有些本書的思路和寫書的心路,別人做的前言,一般來說,講的比較細,有時候它是引路人,有時候又是“劇透”者,看不看,看……具體情況。
然後,就是看正文了。
安排好讀書時間。我們很少會一口氣看完一本書,就算看的完,不一定消化得了,何況是精讀。一本書可能一章節,講了兩塊關聯性很強的東西,也可能幾個章節,講一個知識點,按照這個來讀,是最好的。當然,第一遍,因為我們不瞭解後文內容,只能根據目錄來定時間,或者根據時間來定進度。
也建議,第一遍的時候,根據某個座標作為分界點,第二遍照此讀——怎麼了,想精讀,只想讀一遍嗎?哈哈……
每一進度完成,做一些收尾工作,梳理前文脈絡(建議每次開始,要隨手翻一下前文,有利於思緒的完整性),所謂提綱挈領,和記錄要點,所謂擷英拾萃。
讀書不可無筆。第一是,記你的想法,這些想法在後文中有沒有得到印證,以及一些當場所得,這個也是讀一本書所得到的精華之一。
第二是,記你的疑惑,帶著問題看書——同時,也要根據輕重緩急,看現在就去解決,還是等著在後文中尋找線索,比如說,這裡有個疑似典故,當然要當場去查了,才能聯絡理解上下文。
反正,一定要記筆記,古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回看讀書筆記,做讀後感。看自己做的讀書筆記,看你的想法,一本書讀完,你的想法改變了,還是和當時一樣新鮮。還有記錄的疑惑,所有的疑惑都解決沒,個別沒解決也正常。
做讀後感,這個目的是檢視自己,自己讀這書的初衷是什麼,讀完了,應對的了初衷不,或者說,你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東西使你滿足沒有。一本書可以精讀,當時不能讀盡,啥都能明白,古人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
交流和思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想要更進一步,有同道中人,互相交流,是最好的,閉門造車,也是讀書大忌。
弱一等的方法,看看別人的讀後感,重合的在哪裡,差異在哪裡,為啥你沒想到?從思辨的角度,這種差異你認同不?“爭鬥”之後,再翻翻書,形成自己堅定的看法,我覺得才是精讀的完滿。
多講一句的是,讀好一本書,要很強的目的性或者興趣之所在,不然,不會讀的好。
-
3 # 葡萄小姐在昆明
你的身邊是否慢慢出現了這樣一群人,每天在朋友圈裡用各種小程式APP打卡讀書或者學英語,時代進步太快,現在普遍出現了一種“知識恐懼症”,但大家在比拼閱讀速度的時候,閱讀的方法、閱讀的效率、閱讀之後知識的應用等這些問題大家是否有關注過呢?說實話,在讀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前,也是這樣茫然而無目的的讀書,只是每年給自己定了一個閱讀任務,必須讀完多少本書,但從未對閱讀的效率和效果予以思考和關注。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他明確表示,一味盲目的閱讀等於沒有讀過書,而數碼產品的發展在給我們提供閱讀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懶惰,讀書生活也變得越來越低效和流於表面,可能我們更喜歡的是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而這本書只是完成這種成就感的工具,而不是閱讀的主體。作者讓我們重新關注閱讀本身,從如何選書、買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方面分別予以講解,讓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確實無處不在,一個在我們看似簡單的閱讀,都要做如此細緻的準備和“善後”工作。 一、選書——你會選誰作為你的“枕邊伴侶”? 作者認為讀書不應該是隨隨便便的閱讀,應該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而選書,就是這場精神之旅的第一站,我本人以前都是漫無目的地去圖書館挑書,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有同感,看著哪個書名比較有趣,隨便翻幾頁就決定借閱了(我個人不是很喜歡買書),每次挑個十本八本,夠讀幾個月的量。但是作者卻認為這樣挑選書籍的方法是極其不科學的,因為一則浪費時間,二則沒有明確閱讀目的,導致閱讀之後的實用性不強,三則很難形成知識體系,容易遺忘。作者給出的方法是事前列出購書清單,按照清單選書。而清單上的書籍來自於平時看電視或者隨時的一些思考,覺得對哪些問題不明白或者感興趣,過一段時間對清單上積累的問題或者書籍予以整理,以問題為核心去尋找圖書。個人認為這個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鑑的,這樣的“主題閱讀”可以讓我們快速對某一領域形成比較體統和全面的認知,且不容易遺忘,避免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二、購書——網路與實體店你更愛哪一個? 現在網路購買書籍簡單方便還便宜,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網上買書,作者認為對於網上買書,只適合那種你已經對書的內容和結構以及作者比較瞭解的前提下,比如,你最愛的作者他又出新書了,你可以在網上毫不猶豫地去點選購買。但是如果不是這樣,僅僅是靠網上介紹的書的目錄去了解一本書,然後就決定購買的話,這次購買很容易導致書買回來而束之高閣,不去閱讀的情況,因為作者的文風,書的厚薄,甚至有些時候書的裝幀和大小是否方便攜帶都會成為阻礙你閱讀的因素,而這些問題,只有你去實體書店,去觸控、翻閱之後才會有感覺。 三、閱讀與記錄——讀寫兼備的二元一次方程法 閱讀的過程不僅是讀,為了留下精華可供日後不斷品咂,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同時做好筆記和評論的工作,這部分是作者談高效閱讀的精華部分,也是個人認為對本人閱讀方法給予最多啟示的地方,因為以前真的只是一味的讀,根本懶得做筆記,最多摘抄一兩句話發個朋友圈,但是作者卻認為每本書讀完之後,隨之更新的讀書筆記才是這次閱讀的結束。 1、摘抄。經過通讀、重讀和標記之後,可以摘抄一些和自己產生共鳴的話語。 2、摘抄之後,記得在下面寫下你此時的感想和評論,有些靈感是轉瞬即逝的,當時不記下,可能日後就再也想不起來了。 3、將所有摘抄和評論做一整理之後發表部落格或者文章,介紹給別人,因為只有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你才會真正地理解它。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將自己寫的書評和在報紙雜誌上看到的有關這本書的書評予以對比,看看有沒有一些觀點是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來去補充自己對這本書的認識。 做讀書筆記除了可加深對書的認知和理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日後如果需要使用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的時候,你就沒必要找來這本書重讀了,直接看當時的讀書筆記,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因為你做的讀書筆記應該是這本書的精華部分,有些時候一些睡前飯後的零碎時間,不想看大部頭的整本書的時候,就可以隨手翻閱一下這些讀書筆記,不亞於一次簡單和小型的閱讀體驗。當然,讀書筆記也可以用剪報、貼上、影印的方式進行,總之,不一定要特別的正規和死板,用不一樣顏色的筆,按自己的喜好塗塗寫寫,也許是最能激發你繼續做讀書筆記的因素啦。 四、活用——讓書打架來解決現實問題 在這個部分,作者舉了個例子,比如有段時間他對女性如何平衡職業與家庭的關係的問題產生了興趣(我相信這也是現在很多職場女性的困惑和抱怨點),作者就找來三本書,這三本書A是倡導工作與家庭平衡的,作者是一個職場高管女性,B是講女性如何與異性溝通的,作者是一位大學教授,C是讓婚姻成為工作的助力,作者是一對會計師夫婦。通讀ABC三本書之後,找出各自有用的部分,然後用C的觀點去解決AB兩本書觀點裡面的衝突,再以A的視角觀察BC兩本書的事例,就是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然後由閱讀者自己來做判斷。我真的超級喜歡作者奧野宣之的這種讓書打架的活用方法,因為從個人的閱讀經驗看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容易順著作者的思路走,有些時候作者的觀點或許有失偏頗我們也意識不到,而有效的閱讀應該是帶著思考的,如何不被作者“輕易洗腦”,同時又能汲取到他觀點的精華,找來類似一個主題的書,同時閱讀,讓書打架,不失為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我們遇到問題之後,比找熟人商議更容易找到理性答案的一種選擇,個人真的非常推崇。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我對這個觀點一直不認可,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在於你讀的書還不夠多,讀的還不夠深,方法還不對,當你閱讀了足夠多的書,知道了足夠多的道理的時候,你一定是能過好這一生的。最後,我想摘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書中的一段話結束本文:請找到那本可以成就自己的書,失落的時候、走投無路的時候,那本書都會成為自己的心靈支柱。
-
4 # 流年芳華
讀書的目的有三個,要麼為消遣,要麼收集資訊,要麼學習知識。
想必多數人都是為了增加知識才讀書的。
所以想辦法記住讀過的書,就變得很迫切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大家看一下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提出筆記讀書法,透過五個步驟講述瞭如何用筆記本來管理讀書生活,分別是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
如何記錄,奧野宣之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一元化”,就是把所有和書相關的資訊都記在一個筆記本里。
一元化的要點是: “一、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二、按時間順序書寫; 三、附上日期; 四、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 五、可以貼上。”
筆記讀書法透過記讀書筆記並活用,把讀過的書變為自己的財富。
奧野宣之說,讀書是一項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中分階段把重要內容篩選出來,把最重要的內容摘抄到筆記本上。
記錄方式參照”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記下來以下內容,
讀書筆記是與書交流過的證據,重讀讀書筆記就能重新喚起對一本書的記憶。
讀書,記筆記是手段,最終還是要提煉書中精華,讓它變為自己的。
所以活用讀書筆記就很重要。
如何做呢?可以參照奧野宣之提出的方法:
1是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說出來或者寫出來,也就是寫書評,或者向人講述書中內容。
2是養成重讀筆記的習慣,可以是漫無目的地重讀。重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隨著人生閱歷的提升,重讀過往的讀書筆記,能夠領悟更多的精髓。
奧野宣之說: “透過筆記來選書,透過筆記來記錄讀書體驗,用筆記做參考,透過筆記來回顧反思,這樣整個讀書過程都在促進自己對書的理解,從而構成個人獨到的見解。”
最後要說,現在很多人喜歡讀電子書,比較方便,可以隨時讀,但並不影響記錄,你可以在手機上用記事本記錄讀書筆記,也可以只寫下頁碼,回家後寫在讀書筆記上。
不過有時候想法轉瞬即逝,最好當時記下來。
-
5 # 中考英語咖哩老師
如今的時代,絕大多數人不會因為識字數量影響閱讀,反而因為資訊大爆炸導致大腦被動填滿了過多的資訊。於是很多人開始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讓自己的閱讀速度、閱讀效率、閱讀記憶力大幅度提升。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弄明白了“閱讀”的真正含義呢?實際上,閱讀是為了讀出資訊背後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讀文字、讀表面字義。確切地說,閱讀是讀意,而不是讀書,讀文字。
現代閱讀心理研究有兩個方向,一是求快,掃描跳讀等等皆屬此類,其實這是特定時代的需求,比較適合淺顯量多的閱讀內容;另一是求解,閱讀內容往往需要理解,而且需要涉及到認知結構的變動和長時間記憶的需求。
有句讀書的名言叫做“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影響了很多人對閱讀方法的理解,古人總體上是反對求快的,認為讀書切不可急於求成。
心志於快的態度難以使感官、分析器、加工腦區進行最充分的配合,煩躁的情緒和求快的意向會干擾複述、檢索、聯想等心理加工功能。
人的心理過程也須以生理活動為基礎,要達到一定的心理效果,就必須給生理反應留點時間。否則就會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
有許多學者,在他們成功之後的回憶中,都提到了一種繁複無比的精讀法,就是以讀書遍數來標誌學習深度,這種看似笨拙的方法其實有著很奇妙的作用。
出聲誦讀的聲音強化了理解的語音因素,同時閱讀過程中漢字特有的形義結構又強化了文字與表象的發散性聯絡,兩者多次結合,為表象的進一步概括,為全面而又抽象的理解提供了良好的資訊條件。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看似浪費了大量時間的閱讀方式,實際上卻經濟有效,反覆穩固的知識,會逐漸形成一個知識晶體,然後多個知識晶體之間自然就能觸類旁通,這種閱讀體驗,“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
6 # 蟈蟈漫步01 什麼是精讀
通俗意義的“精讀”,是按照書的結構順序,對一本書進行全盤、完整地閱讀。
也許你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這個說法源自一個故事:在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名叫趙普,民間相傳他只讀過一本書,那就是《論語》。後來,宋太宗趙光義也聽到了這個說法,很好奇,就把趙普叫來,問他。趙普是這麼回答的: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故事呢,引出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趙普呢,也被奉為“精讀”的典範。
講這個故事,並不意味著,凡是經典的書,都必須進行深度閱讀或精讀,前提是這本書的內容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02 為什麼要精讀閱讀的核心,是理解。
讀完一本書後,我們需要理解所讀的所有內容。只有理解,我們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向別人複述清楚書的核心要點。一本書如果難度稍高,需要進行精讀才能釐清書中的概念。那麼,精讀這本書,是深度理解這本書內容的最好的閱讀方式。
03 如何精讀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後來,胡適先生在“三到”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手到”,稱為為“四到”。
我們在對一本理論性書籍進行精讀時,也需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閱讀時集中注意力注視所讀內容,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和觀點可以讀出來,同時邊寫邊記,增深記憶和理解。
結語相對於泛讀和略讀,精讀需要我們花費更多地時間與精力,多在閱讀中運用“心到、眼到、口到、收到”,不僅會提升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回覆列表
讀書是投資最低,回報最高的自我增值方式,只有將書中精華轉化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這本書才不算白讀。
究竟如何有效地閱讀一本書呢?我覺得以輸出為目的地讀書最有效。
2017年開始說書稿非常火,就是透過6000-8000字將一本書的精華內容用自己的話轉述為文稿,再由主播錄製為音訊的形式傳播給眾多知識大眾,這也是目前各平臺都在做的“聽書”產品,說書稿曾一度炒到1.2W一篇,很多人都以此為目的激發自己高效深度地拆解一本書。
有效閱讀書籍主要分以下四個步驟:
帶著疑問讀書。拿到書後,建議粗略記錄下書給自己的初步印象以及對書存在的疑點,在後面的閱讀過程中逐步驗證解決,這會幫助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思考,不盲從作者的思維。閱讀大綱,掌握框架。快速閱讀書的目錄、前言、每章的標題及主旨句、總結等部分,對書的大概內容有個整體的瞭解把握。全範圍細讀。通讀整本書,精彩及重點部分可以折上角,讀完之後做出思維導圖,可精可簡,根據自己需求來,思維導圖真的很有用,幫助我們梳理書的框架。重點精讀。對第三步中折角部分內容再進行細細拆解品讀,必要可寫些自己的體會等。以上就是我自己看書在用的方法,在此之前我也是拿到一本書就悶頭從頭到尾地讀,讀完就像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然後就束之高閣,對於書裡內容的應用微乎其微,現在比之前有很大改善,主要是改變了閱讀方法,同時也會有一定輸出,寫些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之類的,方法不對,努力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