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84077453275

    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 以前我們在學中國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句話說"國家不幸,詩人幸"。這句話說明了一點,越是國家危難,越是國家四分五裂的時候,反而文化會大放異彩。 舉個例子,在中國的秦漢到唐宋這段時間,其實現在中亞,也就是新疆阿拉伯一代,由於他們遠離了世界的政治強國,比如印度,比如當時的中國。所以這些國家的政權都無法對他們進行直接的統治,但是由於他們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陸上貿易的重要通道,所以那塊地域的人,生活相對也比較富裕。一個富裕的地方,沒有政治的壓制,文化發展得以流光溢彩。誕生了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包括哲學也是相當的發達。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一個強國要得以延續,所以必然是會對文化進行壓制,也就是文化一定會為政治服務,相對的文化發展的環境也會非常的嚴苛。中國的諸子百家也是如此,戰亂,導致各個諸侯國都需要人才,透過吸收人才和管理思想來治理國家,有這樣的需求,於是就有了各種思想流派。越是分裂的狀態,越是會有利於競爭,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進行統一的文化壓制,越是競爭就會產生越自由的文化氛圍,也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 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如此,歐洲其實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很難有一個國家對整個歐洲實行統一的治理和統治。所以相對而言,各種思想更容易發酵。本國不允許,還可以換個國家說自己的觀點和文化嘛。這一趨勢甚至影響了歐洲的金融,比如為什麼歐洲能最早誕生銀行,也都是與歐洲當時這種四分五裂的狀態是分不開的。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到底統一的政治文化好,還是分裂的狀態好。天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是歷史的規律。因為在分裂的時候,就會有各種勢力想要擴大自己,從而他們會在文化,治理國家中作出各種不同的選擇和試錯,最終那些符合社會和人類發展規律的治理方式和建制方式會被選出來,也就是從眾多"文化學說"中選出來,成為正統的文化。但是終歸,一種體制還有一個君王的統治特點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另外社會生產力發生進步了,但是如果說體制和君王跟不上這種發展的潮流,很快掌握這些新技術和新生產力,或者能夠利用掌握新生產力的人群的英雄就會崛起了,於是帝國就會逐漸走向衰落與滅亡。新一代的帝國又會開始這一過程。縱觀中國的封建帝國,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只不過近代史中的分裂和戰爭源頭是來自外部而已。 所以文化在這種分分合合中就會逐漸繼承和摒棄,而符合發展規律的文化就會變成顯學。所有的政治統治者,都需要有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不然,怎麼能叫"統"呢。但是統一的文化,一家之言,自然是不利於其他文化思想的發展的,一旦被壓制,你也就發展不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隊奪冠,有沒有邀請馬裁判到主場慶祝?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