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娛小樂子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一、魯迅為什麼要寫《狂人日記》?
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它發表在《新青年》4卷5號,發表時間是1918年5月20日。寫作時間略早些,作者在小說開始的文言部分後註明日期“七年四月二日”,也就是1918年4月2日,小說末尾註明瞭1918年4月,大致的日期就在這個範圍。但是在魯迅日記裡查不到具體記載。魯迅記日記很奇怪,什麼時候逛街買書,什麼時候收到別人的信,甚至別人的信是幾號寄出的,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關於寫作的情況卻常常不記。
關於《狂人日記》的創作起因,魯迅還是講得比較多的。魯迅在這之前沒有寫過白話小說,卻寫過漂亮的文言小說,他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拜章太炎先生為師,文體上受太炎先生的影響,喜歡用一些冷僻的古字,如《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還有早年寫的《斯巴達之魂》和翻譯的域外小說,都是極有個性的文言,朗朗上口,神采飛揚。魯迅最初不是很熱心參與新文學運動,在《〈吶喊〉自序》裡他寫了自己是怎樣被捲入新文化運動的。當時魯迅在教育部工作,作為一個心氣很高的知識分子,但又是一個級別不高的政府教育部門公務員,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感到無所作為,而麻痺自己痛苦的方法,就是埋頭抄錄自己所喜好的古碑——這也是一種很清高的文人愛好。但有一陣子,他的朋友、也是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的錢玄同先生去看他,看他百無聊賴地抄寫古碑消遣寂寞,就勸他為《新青年》雜誌寫文章,為此魯迅就寫下了一段推己及人的論述: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彷彿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注:《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頁。)
明明是魯迅自己感到寂寞,他卻用自己所感到的情緒來理解《新青年》的同仁。魯迅在這段話的前面,有一段文字回憶他在東京辦《新生》雜誌失敗的經驗。其實,幾個想入非非的年輕人想辦雜誌又缺少資金,失敗是難免的,很多文學青年都有過這種遭遇,但對魯迅來說,這次失敗的經驗似乎對他刺激特別大,他說: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注:同上書,第417頁。)
這段話裡魯迅表述了自己對《新生》事件的心理感受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當初“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個階段是“後來……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第三個階段是再以後“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我把這點特別提出來,是為了說明魯迅對辦《新生》失敗的經驗是在不斷回味反思過程中逐漸加入了他的人生經驗的認識,而越來越加重了經驗的分量。這次他又一次回味了自己辦《新生》失敗的經驗,並把它塗抹到《新青年》的早期況景之上,所以他不知不覺地用了“寂寞”這個詞來描述這種況景。由於這種經驗的沿襲,魯迅在潛意識裡不但把《新青年》看作是當初他辦《新生》的理想的一種繼續,甚至對其所必然會遭遇的失敗的結果也預先考慮進去了。然而當他再次意識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時,我們就能理解他與錢玄同的一段對話了: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注:《魯迅全集》第1卷,第419頁。)
魯迅雖然被錢玄同說服而答應為《新青年》寫文章,卻沒有被說服放棄自己所以為“必無”的悲觀,他對自己的經驗使用了“確信”、“必無”等詞,而對錢玄同的樂觀主義的鬥爭精神只使用了“所謂可有”四字,語氣的堅定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他只是願意透過寫作實踐來克服內心深處的“無聊”之感,期待“希望”或許會成功。這就決定了魯迅參加《新青年》的戰鬥吶喊在思想情緒上與《新青年》同仁是不同質的,他深刻的悲觀主義的懷疑精神與《新青年》同仁們的樂觀主義的戰鬥精神也是不同質的。
追根溯源,魯迅對中國現實的悲觀與懷疑不僅僅來自《新生》失敗的經驗,而是有更加豐富的思想基礎和世界性的現代思潮作背景。他在《文化偏至論》裡有一句名言:“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注: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第46頁。)所謂“掊物質而張靈明”,就是要破除對物質文明的迷信,轉而弘揚精神力量;“任個人而排眾數”,就是對於大多數的庸常之輩的意見要給以排斥,力去陳腐,轉而強調天才,強調自己的力量。這是魯迅在辛亥革命前那段時期的思想,以前的學界都認為這是魯迅思想處於低潮的時候,反映了魯迅思想的某種侷限,現在有些青年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注:譬如郜元寶在《魯迅六講》(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裡把魯迅前期所表述的思想解釋為一種“心學”的傳統,是相當有見地的。關於我的論點請參考拙文《王國維魯迅比較論——本世紀初西方現代思潮在中國的影響》,收編年體論文集《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和自選集《新文學傳統和當代立場》(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我以為魯迅早期的這一論斷與他從西方早期批判資本主義體制的現代思潮中獲得的資訊有關,它恰恰是從中國近代民主思想主流的對立面出發的,而不是隨大流的時髦言論。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不就是要引進西方民主體制?民主也就是“眾數”,而不是少數精英分子說了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民主是指眾數,科學就是物質文明。當“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陳獨秀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時候,很多人都認識到中國要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大多數人的民主;要反對傳統的精神道德,強調科學強調物質,這是時代所認同的思想主潮。魯迅的思想自然也有與主潮相通的地方,否則就不會積極參與建設這一時代共名。但是他又是帶著自己很深的懷疑精神參與進來,他在早期論文裡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論斷都與時代主潮逆反而行,譬如當時政客楊度提倡用“金鐵主義”來救國,所謂“金”指黃金,就是把經濟搞上去,“鐵”指黑鐵,即武器,把軍事搞好,靠黃金黑鐵就能建立世界的霸權。這話大約就是在今天也還是有人愛聽的。但魯迅認為這些東西是不能真正救中國的,關鍵還是需要“立人”,那就是強調人的精神力量。他說:“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對於西方國家的民主體制的價值如何,他也是懷疑的:第一是這種“民主”能不能在中國實現?第二是就是實現了“民主”,能不能救中國?魯迅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古之臨民者,一獨夫也;由今之道,且頓變而為千萬無賴之尤,民不堪命矣,於興國究何與焉。”(注: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第46頁。)
這樣的懷疑精神,即使在“五四”時期也沒有從魯迅頭腦中完全消除,更不可能由錢玄同的一個充滿激情的比喻而完全克服。懷疑裡面包含了有徹骨涼意的深刻,是魯迅之所以為魯迅的鮮明特點。他沒有像陳獨秀、胡適之那幫人那麼樂觀,覺得振臂一呼,民眾響應,社會就改變了。魯迅是很懷疑的,他明確地說過:“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注: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417—418頁。)但恰恰是在這種懷疑當中,魯迅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思想家的深度。《狂人日記》是一個雙刃劍。當“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一種人道主義的、現代文明的力量批判傳統禮教的時候,《狂人日記》尖銳地發揮出兩邊的殺傷力:一方面,魯迅站在“五四”新文學立場上揭露“吃人”的社會、“吃人”的禮教下的華人心之黑暗;但反過來,他對“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所張揚的人道主義、人性至上、現代文明也表示了深刻的懷疑。
-
3 # 八百里所思
你的題目太大,你想看那種型別?有什麼口味偏好?
如果你只是泛泛的問,那我就給你推薦我最近看的一本《秦吏》。
秦滅六國,二世而亡。
簡略的說,《秦吏》寫的就是這麼八個字的故事。
這本小說描繪了秦——這個巨大體制裡的小人物“黑夫”,
搭上秦滅六國的最後一部分成長;
利用自己歷史的認知高度化解各種朝堂危機;
最後成長為別人眼裡的大腿。
現在在連載滅秦戰爭。估計寫完了就完本了。
我認為這本書是歷史穿越小說的一個經典。
我經常看到一些穿越文的主角利用現代社會的知識,製造一些產品發家致富,然後每當遇到難題就去製造一些新玩意,然後說這個怎麼怎麼好,最後解決問題。
看多了覺得這樣的故事無趣,而且想當然。
有人真的回到古代的話,他真的有本事做出玻璃,做出鏡子,做出香皂?他真的有能在古代大規模生產的方案?
退一步說,就算做出來了,哪裡來的銷售渠道呢?
要知道,古代社會是交通通訊極其不發達的,想賣又能賣給誰?怎麼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吞?
這都是問題。
說到底,現代人對比古代人,優勢並不在於知識優勢,
因為現代知識的利用,是需要藉助複雜的現代社會體系生效的。
現代人的的優勢其實在於我們的認知要遠遠高於古代人。
我們可以站在歷史的高度分析事情發生的必然性,
而當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又可以對比前後幾千年的類似案例,來降低決策風險。
《秦吏》的主角“黑夫”
藉助自己的認知優勢看見戰爭發生的必然,
看見秦國需要大量糧食的必然,
看見皇帝開拓疆域的必然,
並藉此成長髮展。
知識別人可以學走,財物別人可以搶走,但是認知優勢是別人看不見摸不著的。
這本書精彩之處還在於,作者在講述“黑夫”成長故事的同時,又展現了秦滅六國,二世而亡的宏大歷史程序。
可以看出作者在寫作中查詢了大量的歷史史料,將秦國的驗、傳制度,爵級的嚴格分類,嚴酷的秦朝法制與軍功制度,詳實展現了出來,
讓人有種真正站在秦國屋舍前,站在秦國軍隊中,站在大秦朝堂上的感覺。
秦滅六國,匯聚了中國歷史上結束諸侯戰亂的14年戰爭;
二世而亡,終結了中國第一個君主專制王朝短短的14年壽命。
推薦給你吧!
希望你喜歡。
回覆列表
《錦衣之下》推薦一下,古裝愛情懸疑錦衣衛型別,目前已被改編成電視劇,於今年1月殺青,6月爆首版片花,該劇由任嘉倫、譚松韻、韓棟、葉青領銜主演,我是看預告被迷上的,然後開始補小說,真的超級好看,來說一下男女主的身份和幾個裡面比較搞笑的片斷吧。
男主陸繹,身份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炳之子,武功高強,智商情商雙高,有勇有謀,情格冷傲,但是本性善良。
女主袁今夏,六扇門女捕快,上一屆首輔孫女,財迷、破案追蹤高手、武功不高,但貴在聰明。說幾個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搞笑的片斷吧。
1,今夏有一次跟陸繹一起辦案要租一艘船,後來陸繹說要租個好的,錢當然是陸繹付的,後來陸繹為了故意逗今夏,說那租船的二兩銀子由今夏來付,今夏聽後頓時懵了,後來的幾天她很努力幫陸繹做了好多事,陸繹每次都跟她說銀子的事改日再議,今夏一直把二兩銀子的事記在心裡,這段真的是超級搞笑。
2,有次今夏受了傷,陸繹給了她一瓶藥讓她擦在傷口上,今夏怕陸大人回頭又找她要錢,畢竟那個又貴,就沒擦,後來她的傷口出了血,陸大人當時就生氣了,他問為什麼不擦,今夏只好說出實話,陸大人當時大概很生氣,問她:命和銀子,哪個重要?今夏就說,兩樣都重要。
3,還有一次陸繹中毒,吃不進去藥,沈夫人讓她一定要喂進去要不然有生命危險,後來就由今夏用嘴來喂陸繹,陸繹因為中毒還把今夏的嘴唇咬破了,第二天醒來還問今夏的嘴巴怎麼了,今夏謊稱是自己咬到的也是real搞笑。
還有很多看好的片斷,非常值得推薦,看小說的時候一直是以任嘉倫和譚松韻的形象來想象的,真的很搭,期待儘快官宣定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