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包2

    看得小說太多了?什麼十三太保,五虎將之類的?…都是獨當一面的將帥,放在一起豈不是浪費?更何況每個天才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路,單獨領軍可以完全按自己想法來指揮,而一旦湊到一起,吵都吵個不停…就像足球隊的主教練一樣,要是把穆帥,瓜帥,渣叔都湊到一個俱樂部,會咋樣?…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納粹三大名將的名氣也是靠自己打出來的,就拿隆美爾來說,他是在北非戰場才最終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的,而曼施坦因也是靠對法作戰的曼施坦因計劃,克里木戰役,哈爾科夫戰役這些才慢慢呈現其強大的軍事才能的。所以說,在戰爭初期,這三人的名聲並不是像後來那樣如日中天。

    在早期戰場比較侷限的時候,這三人倒還有過一些交集的機會,比如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各自率領裝甲師向法國突擊,還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參加了對波蘭的突擊。但是當大戰進入到高潮的時候,戰場開闢了太多,於是就像我們後來見到的那樣,古德里安在中央集團軍群,而曼施坦因在南方集團軍群,隆美爾則是在北非,三個在各自的戰場上打出了輝煌的戰績。

    而且,這三人的性格恐怕放在一起也並不是最佳組合,以他們的能力帶領一支集團軍都是綽綽有餘,擠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矛盾。而且希特勒哪知道啥三大名將的說法,只有隆美爾算是比較得寵一些,如果希特勒能充分認識到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才能,不是因為戰略分歧將這二者雪藏的話,戰況或許就有轉機了。

  • 3 # 國平軍史

    1939年9月1日,波蘭戰爭爆發,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到1945年4月30日,蘇聯百萬大軍攻克柏林,標誌著德軍的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國防軍曾一度橫掃歐洲大陸,顯示了德軍強悍的戰鬥力,長達五年半時間內,希特勒麾下元帥扎堆,將星如雲,但各自在總部和戰場的表現都前後不一,既有上佳表現,也有指揮失誤。(古德里安上將)

    況且,所謂二戰時期德軍三大名將,都是戰爭結束,後來人提出來的觀點,有的名至實歸,有的卻似徒有其表,即便全球包括戰後的德國都並未公認,但國內軍壇多的是德粉,津津樂道於德國的三大名將。

    所謂德軍三大名將,在戰爭初期的軍銜並不高,隆美爾是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古德里安為第19軍中將軍長,曼施坦因為南方集團軍群中將參謀長,在德國國防軍擁有一大幫元帥、上將軍銜的高階軍官中當中,只能說毫不起眼。

    隆美爾成也北非,敗也北非,在北非戰場將英國軍隊一度打得屁滾尿流,1942年1月升上將,5月升元帥,戰功加之和元首關係親密,軍銜得以火箭般晉升,但同樣在北非,德國非洲軍團終被英美聯軍全殲。

    古德里安,戰後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寫了本書關於裝甲兵的書,說開創了閃電戰;在法國戰場第19軍時大放異彩,但在蘇聯戰場建樹不大,任裝甲兵總監期間,抓德國坦克的生產和裝甲兵的訓練;在陸軍總參謀長任上時,德國的大廈將傾,所以獨木難支。

    (曼施坦因元帥)

    曼施坦因制訂征服法國的“鐮刀收割”計劃,率部攻克蘇聯克里米亞半島而一舉成名,晉升陸軍元帥,在德軍折戟斯大林格勒元氣大傷,以為德軍都不行時,卻果斷地實施並指揮了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殲滅了蘇軍52個師,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成功地阻止了蘇軍自天王星行動和土星行動勝利之後的進攻勢頭。

    在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位置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現代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其令人驚歎的軍事造詣,贏得了對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以及廣大軍迷的認同。

    曼施坦因才是二戰時期,德軍真正的名將,包括古德里安、隆美爾都無法和曼施坦因相媲美,同期蘇軍名將朱可夫元帥,也認為曼施坦因是值得尊重的對手,朱可夫被認為是蘇軍二戰時的戰神,是個非常驕傲的軍人,曼施坦因能獲其評價,絕非等閒之輩。

    綜上,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都在各自任上,承擔一個軍人的責職,除了對法國的戰爭,都在各自的集團軍群內擔任一定的軍職,指揮規模不等的部隊,古德里安兩起兩落,指揮的軍隊最高時就是一軍。

    曼施坦因在蘇聯前線,以及後期離開北非到法國的隆美爾,都指揮德國最高的軍事單位集團軍群了,擔任了集團軍群總司令,是古德里安所無法比擬的,所以裝甲兵之父的最高軍銜是上將。

    (隆美爾元帥)

    德國陸軍最高作戰單位,就是由數個集團軍組成的集團軍群,最高長官僅需一人就夠了,即便希特勒知道了此三人是日後德軍的三大名將,也不可能將他們三人放在一起指揮作戰,那是人材的極大浪費,況且,三人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見,將三人放在一起,非旦配合不好,反倒會相互扯皮,不利德軍的作戰部署。

    二戰時期,希特勒有人還是有一套的,特別重視軍中中年將領的提拔使用,戰爭開始時,隆美爾僅是少將,曼施坦因也只不過是箇中將,到戰爭中期時,都已經晉升為陸軍元帥了,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

  • 4 # 戰略論

    怎麼說呢,也就是我們後人總結的德國三大名將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這三人,當時德軍的名將太多了,除了曼施坦因的戰略指揮能力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公認外,古德里安和隆美爾並不被德軍將領所認可,他們認為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都是優秀的戰術指揮官,但是論戰略能力他們兩個事排不上號的,而且希特勒不同於斯大林,他總是將戰敗的責任推到指揮官的身上,動不動就更換將領,幾年下來德軍的高階將領換了好幾波了,這也使得這三位名將很難能夠出現在同一戰場上並指揮各自的部隊協同作戰。

    1941年冬季是一個德軍的分水嶺,由於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徹底決裂,包括哪些一直支援陸軍總司令部的前線高階指揮官們,他們中的大多數被希特勒所解職,包括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切、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奉命休病假)、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古德里安、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普納等一大批高階將領,希特勒對於這些將領的解職一方面是為了尋找莫斯科失敗的“替罪羊”,另一方面是為了徹底奪取軍隊的控制權和指揮權,這些陸軍將領有著自己獨立的戰略思想,使得希特勒自己的戰略意圖無法順利的實施,他想用年輕的聽話的將領來代替他們。古德里安曾經是希特勒極為器重的年輕將領,但是希特勒發現他難以駕馭這位裝甲兵將領,不僅在戰略上同希特勒相牴觸,而且還不遵守陸軍總司令部的命令,希特勒最終決定雪藏這位最優秀的裝甲兵將領,在最關鍵的1942年和1943年希特勒也沒讓古德里安重返前線指揮作戰。

    曼施坦因的崛起,得以於他在克里木戰役中堪稱完美的表現,這讓他榮升元帥之列並可以擔任更高級別的指揮職務,他在擔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和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時候表現同樣優秀,這讓他在德軍官兵眼中成為最適合擔任陸軍總司令部的人選。像曼施坦因這樣戰略大師將不可避免的在重大戰略問題上同希特勒產生衝突,在作戰風格上曼施坦因的機動作戰也和希特勒的硬性防禦格格不入,希特勒喜歡的是像莫德爾、克魯格、舍爾納這樣的聽話的且擅長硬性防禦的戰術型將領,這些人在戰略上堅決服從希特勒的命令。

    隆美爾一開始在北非戰場的作戰相對獨立,希特勒也不對其進行過多的干預,等到非洲戰事結束隆美爾重返德國時已經是1944年的事了,那時曼施坦因也被希特勒解職了,就不可能三人在一起指揮作戰了。

  • 5 # emwm2009

    首先,古德里安是納粹德國裝甲兵和摩托化步兵和地空聯合作戰的創始人,被稱作德國裝甲兵之父;曼施泰因在擔任集團軍參謀長的時候就參與修改翻版的《施裡芬計劃》,並由他親自制定新的《鐮刀閃電計劃》,也就是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這個計劃充分展示了曼施泰因對現代立體作戰獨特的理解力和敏銳的洞察能力,是對陸空作戰方式的首次大膽嘗試,也顯示了他駕馭戰役全域性的指揮才能;隆美爾是傑出的戰術指揮家,在具體的進攻戰役中能充分發揮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機動力量速度快,突擊能力強的特點,大膽楔入敵之縱深,迅速撕開對方的防線,為後續步兵對勝利成果的鞏固創造了條件,尤其在擊潰韋維爾和奧金萊克的北非戰役中戰術指揮技巧高超,以少勝多的戰場指揮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應該說,這三個人各有所長,也各有相同點。古德里安對裝甲部隊和空軍的聯合作戰最為嫻熟,對部隊快速突進有著執著的追求;曼施泰因在具有德國軍人固有的謹慎,安全的前提下,能不墨守成規,大膽用兵,充分發揮德軍機械化部隊的突防能力,這在哈爾科夫和攻佔克里米亞戰役中得以體現;隆美爾在裝甲作戰力量的戰術運營上能在不利於自己的客觀環境中智慧取勝,也是德國軍隊中的翹楚。他們這三個人的相同的地方都是相信:速度,突破,連續突破能迅速掌握戰場主動權,並贏得戰役的勝利,不是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但德國陸軍中不乏這三個人物。比如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作戰局長約德爾,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東南線國防軍司令李斯特,第四裝甲集團軍霍特,第三裝甲集團軍赫普納,防禦戰專家莫德爾,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弗里斯納,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官。一直軍隊作戰要各種人員合理搭配,特別是要有各種不同特長的,不同級別以及不同環境下的各類軍事人員組成。這是因為,德國是兩線作戰,除了蘇德戰場,還有漫長的大西洋防線,都需要傑出的指揮官在一線指揮作戰並將實際戰況向統帥部反應。任何戰場的勝敗都事關全域性,不能在人員的配置上出現大的不平衡,使得由於在戰役指揮上出現重大失誤從而導致全線動搖。因此,德國的兵力部署,包括人員配置必須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另外,從希特勒的角度看,所謂三個人的力量是不存在的,否則,也不會在莫斯科戰役後就一下子撤掉了39名前線指揮官,包括古德里安。希特勒需要的是充分執行他命令的德國將軍,而不是一群才華橫溢的戰術表演家。

    所以說,將軍是為戰爭而生存的,但不是為每一場戰役而出征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任何戰爭所要達到的都是政治目的。只不過這種政治目的是以戰役戰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將軍,元帥們就要服從政治的需要,就不能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對德國而言,就要服從領袖的意志。

  • 6 # 使用者17510641474

    古德里安,曼斯坦因和莫德爾難道在庫爾斯克會戰交過手,古是裝甲總監,曼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指揮中央集團軍群部隊,三人不是被朱可夫指揮蘇軍打得落花流水。十五個裝甲師坦克幾乎損失殆盡。如果隆美爾有膽量到東線,他那個輕裝曱軍不也吃了個乾淨!從軍事指揮能力來看,不管是三個人,還是四個人都不是朱可夫對手。朱在自己回憶錄中提到會戰南翼德軍將領(指曼)經驗老到些,到了德粉嘴裡變成什麼讚不絕口,這未免過太恬不知恥了吧,兩人對陣一年多,曼從斯大林格勒城下(第六集團軍歸他指揮)"機動防禦"到1300公里外的文尼察,丟了近百萬軍隊,丟了生存空間鳥克蘭,兩人戰略戰術水平一目瞭然。

  • 7 # 喵叔說電影

    在二戰中,德國陸軍可以說是橫掃了歐洲戰場。二戰的德軍中較為有名的是三大名將,分別為,“現代裝甲之父”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計劃者曼施坦因和“沙漠之狐”隆美爾。二戰的德國的軍事力量很強,除了武器裝備先進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二戰德國的軍事將領的軍事素養很高。

    ▲曼施坦因

    古德里安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了德國裝甲兵和提出了“閃電戰”戰術,從古德里安的履歷不難看出,他的巔峰時期都是在裝甲部隊度過的從戰爭前夕的裝甲師師長,到戰爭初期的裝甲軍軍長,到巴巴羅薩時的裝甲叢集司令可以看出,可以說古德里安是德國最優秀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在裝甲作戰上造詣頗深,但是從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古德里安大多數情況下扮演的是計劃執行者的角色,在整體戰役跟謀劃上並沒有太多的表現,而且自1941年冬季兵敗莫斯科,被希特勒解職後,古德里安也再沒有指揮過前線。

    ▲古德里安

    埃爾溫·隆美爾的顯赫威名源自於他在北非戰場的傳奇表現,隆美爾的指揮風格凌厲狡詐,富於變化,善於出奇制勝,總能以對手難以預料的方式發起進攻,而在局勢不利時也能適時組織完善的防禦和從容的撤退。從某種意義上,他在北非猛打猛衝恰恰是對德軍的整體戰略格局缺乏瞭解的結果,即使隆美爾成功的佔領了埃及,也未必會對戰爭程序造成影響,所以說隆美爾是一位猛將,並非智帥。

    ▲隆美爾

    埃裡希·曼施坦因是一位典型的德國傳統軍人,有著完整的參謀部履歷,對於軍事指揮和參謀業務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長謀劃和組織。歷史君綜合來看,這三位將領其實都屬於進攻型將領,非常善於利用自身火力強大的優勢對敵軍發起打擊,但在面對具有數量優勢與火力更加強大的盟軍是,並不太適合防守的將領便不能發揮其本身的優勢,及時三位知名將領在一起指揮戰鬥,結果也很有可能是進攻完美防守欠佳,關鍵的一點就是火力跟軍隊數量根本難以抵抗盟軍的反撲。

  • 8 # 使用者5770541302

    三大名將是後世人們搞出來的稱號,在當時可不是這樣。而且當時德軍中的優秀將領是很多的,可供希特勒選擇的人選十分充足,也沒有必要把這三個將領集中到一起。

    古德里安成名主要是建立了獨立的德軍裝甲部隊,被譽為德軍裝甲兵之父,在法國戰役等作戰中表現出色,在蘇德戰爭中參與了基輔戰役、莫斯科之戰等,由於莫斯科之戰的失敗被解職。在戰爭後期又擔任了裝甲兵總監等職務,負責裝備生產人員訓練等事項,不再參與作戰指揮工作。而古德里安最終軍銜是大將,沒有升到元帥。

    曼施坦因成名則是在戰爭中期,1942年其攻陷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軍銜升為元帥。後來又在哈爾科夫擊敗了強大的蘇軍攻勢,暫時穩定了德軍的戰線。在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失敗,曼施坦因也最終離職,不再擔任職務。

    至於隆美爾,其能力不如曼古二人,其和納粹關係緊密才得以崛起,依靠希特勒的器重才得到了第七裝甲師師長的職位,由於法國戰役中推進極快而聲名鵲起。在非洲屢次擊敗了佔據優勢的英軍,由於英國等的宣傳機器,其才得以有了顯赫的名聲,畢竟英國在二戰實在沒有多耀眼的戰績,只能宣傳隆美爾等人的強大才能顯示自己。要知道世人皆知的阿拉曼之戰放到蘇德對抗的東線,實在算不上多大的戰役。

    而在德軍中還有大量優秀將領,比如博克、莫德爾、舍爾納、霍特、克萊斯特、胡貝等一大批優秀將領,只是由於種種原因不被人所知罷了。

  • 9 # 使用者109677316651

    三大名將各有特點,指揮一場戰役會不會顯得浪費人才,而且當時德國東西兩線同時開戰,還要到非洲戰場幫助義大利,優秀將領本就不夠,怎麼會集中於一處。

    如果三人有分歧該聽誰的

  • 10 # 俊女

    木匠多了房子容易蓋倒了。這三人的性格恐怕放在一起也並不是最佳組合,以他們的能力帶領一支集團軍都是綽綽有餘,擠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矛盾。而且希特勒哪知道啥三大名將的說法,只有隆美爾算是比較得寵一些,如果希特勒能充分認識到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才能,不是因為戰略分歧將這二者雪藏的話,戰況或許就有轉機了。

  • 11 # 使用者13380715187

    元首用人都沒錯!只是選了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盟友!日本,義大利!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奇葩,不擔不能獨擋一面,還到處惹是生非還無能的被K歐,還得讓元首在有限的兵力中抽幾個師幫他!小鬼子日本更是可惡,在蘇德戰場上不敢在東線進攻以配合德軍切招惹美國參戰!一個豬隊友戈林,在敦刻爾克沙灘上,他說他的空軍可以擊潰英法聯軍,事實是沙灘很軟,軟到炸彈幾乎沒有殺傷力!在凍天蘇德戰場上他們可以保證空投集養!為了自身的空軍利益,他古惑元首不耍建航空母艦,因為航空母艦上的戰機,機組人員要歸海軍管!最可惡的還有蘇聯的凍天!

  • 12 # 黑龍江邊的沙子

    德國三大名將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這三人,當時德軍的名將太多了,除了曼施坦因的戰略指揮能力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公認外,古德里安和隆美爾並不被德軍將領所認可,他們認為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都是優秀的戰術指揮官,但是論戰略能力他們兩個事排不上號的,而且希特勒不同於斯大林,他總是將戰敗的責任推到指揮官的身上,動不動就更換將領,幾年下來德軍的高階將領換了好幾波了,這也使得這三位名將很難能夠出現在同一戰場上並指揮各自的部隊協同作戰。

    我個人認為不能把三個犟驢放一起,肯定出亂子。

  • 13 # 陳陳小馬達啦啦啦

    恰恰相反,德國軍隊將星璀璨,無論是大到集團軍群司令,還是小到師,旅一級的指揮官,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帥才,將才。

    從根本上講,德國輸不是輸在軍隊指揮官的指揮能力,也不是輸在士兵的單兵素質,(這兩點德國世界第一)或者武器裝備上,而是輸在戰爭潛力,資源上面。

  • 14 # 三隻小豬180901818

    怎麼會有這麼的問題?是不是很欠考慮。現在我們稱呼的名將和希特勒認為的應該也不一樣?幾十年以後我們可以讀歷史,慢慢考慮誰才稱得上名將,但是把任何一個人放到當時二戰時期,你還能這麼清楚的辨別誰才是名將?當時英國張伯倫還被稱為英雄呢?看過(薩利機長)電影的朋友應該知道,說機長失誤有多麼荒誕。同樣,在那個時期,能很好的識人認人已經不易,還如果,如果……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如果你愛歷史,請尊重歷史。

  • 15 # 藍色大菠蘿

    沒理解題主說的集中使用是什麼意思,把所有將領集中在一個指揮部中?戰爭可不是玩遊戲,集合五虎上將就可以天下無敵了。將這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和元帥集合使用只會造成軍令無法第一時間傳達給下層部隊,以至於貽誤戰機。其實題主說的這種集中使用的情況真的有過。1944年隆美爾被認命為“B集團軍群”司令,而西線德軍總指揮是在東線碾壓過蘇聯的龍德施泰特。但是,希特勒對隆美爾的任用,讓兩人多少出現了嫌隙。

    兩人衝突暴發的點就是在西線裝甲部隊的使用上,隆美爾建議將裝甲部隊部署在海岸線附近,以求在盟軍登陸的24內有能力將他們趕下海,而龍德施泰特直接否決了這個提案,他與後來的古德里安主張“機動防禦”將裝甲部隊放在後方以躲避敵人的狂轟濫炸。雙方爭執不下就直接鬧到了希特勒的辦公室,面對國家元老和心腹愛將,希特勒最後開始了和稀泥,他將裝甲部隊一分為二由兩人分開指揮,更是將裝甲部隊放在了中間地帶,既不靠前也不靠後的尷尬位置。

    所以,不是優秀將領越多仗越好打,而是這些人必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能夠讓指揮系統高效運轉。

  • 16 # 沉沉相殷

    集中在一起,都出主意,希特勒聽誰的才好,萬一打敗仗這些人一起陣亡怎麼辦?希特勒在從哪裡找一批名將呢?金國後期有一批猛將精兵因為皇帝哀宗的瞎指揮,被託雷一戰消滅了,哀宗再也找不到這樣的軍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立方是誰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