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老龍故事會

    中國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對土地兼併日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鬥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主張革除社會弊病,要求文學反映現實,而當時風靡文壇的西昆體根本無法擔當這樣的歷史使命。於是推崇韓愈、白居易,反西昆成為政治改革派們在文學上的反映。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發展過程大體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朝,是初發階段。先驅者有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開首舉“尊韓”旗幟,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樸、宣揚教化等,反對浮靡文風。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文論“文從字順”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石介在《怪說》中抨擊西昆體“綴風月,弄花草”,“蠹傷聖人之道”。他們的詩文顯示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但在詩文理論方面未能提出新穎切實的見解,在當時影響不大,存在重道輕文,忽視文章語言形式的傾向。除王禹偁外,他們的創作成就不高。

      第二階段在宋仁宗時期,是運動形成高潮階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蘇氏父子、王安石和曾鞏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張改革文風,戒浮華,得到朝廷支援,於是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湧現。李覯要求文以經世,反對擬古和雕琢。尹洙摒棄駢文,致力簡而有法,辭約理精的古文。蘇舜欽認為寫作根本目的是“警時鼓眾”、“補世救失”,反對以藻麗為勝,提倡“道德勝而後振”。梅堯臣論詩強調寫詩要有感而發,重比興。認為詩歌要寫實,要對現實有所美刺,反對西昆派的浮豔詩風,主張語言要樸素,風格要平淡。稍後於蘇、梅的歐陽修,則是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有意把詩文革新運動與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應,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為現實鬥爭服務。文學主張上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提倡文章要有用於當世。具體表現在文與道的關係上,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認為道應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對那種務高言而鮮事實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講求平易,提倡簡而有法,反對追求奇險。歐陽修還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中有許多精闢的文論、詩論見解。此外歐陽修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並大興創作之風,努力提舉後進。歐陽修上述主張、措施,使詩文革新運動達到高潮。

      第三階段從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詩文革新運動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而蘇軾則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強調作文要有感而發,十分重視文章的文學價值,要求作家要有細緻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藝術修養,主張為文要從不同內容出發採取不同表現形式,為文要文理自然,還要講究章法。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後,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巨大。此後,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被奉為正宗。但同時,北宋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為詩的概念化傾向,為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表現了該運動的歷史侷限。

  • 2 # 馮博大

    詩文是最原始的創新。

    這種創新的軌道就是靠譜。

    譜可以是音符,也可是平仄或什麼律,

    總之就你喜歡某個標準。

    譜的定義會隨著社會進步,

    人們的認知提升愈來愈靠譜。

    即向真理接近。

    所以,詩文的形式會不斷豐富,

    總的方向就是愈來愈方便,人人皆會用。表現為

    俗話說得好:

    哲學是科學之母,

    歌經是哲學之父。

    沿著這個譜或道,

    文化的迭代就生生不息。

    歌經·哲學

    哲學就是在純粹的理性基礎上

    給人類遇到的問題開概念下定義➕數學,玩成己知。

    已知是科學,未知是神學,半知半解是哲學。

    哲學是科學之母,

    歌經是哲學之父。

  • 3 # 山道彎彎輕鬆

    回答這個問題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較為安定,一部分上層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吟風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來的浮豔文風更有發展。但宋代立國,先天不足,北有遼國,疆域未完,無復漢、唐帝國氣象。同時,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併日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鬥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感慨國恥,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寫作反映現實的詩文,推崇韓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對立的文風。所以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一開始便是適應政治鬥爭需要而起的。

    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朝,約為10世紀70年代至11世紀初,是初發階段,先驅者有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鉉、孫復等。柳開首舉“尊韓”的旗幟,提出重道致用、尚樸崇散、宣揚教化等主張,反對當時華靡文風。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文論“文從字順”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反對晚唐以來淫放頹靡詩風,並在創作上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的詩文具有現實內容,語言平易近人,風格清新悅目,顯示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但是,他們對文學改革的倡導,在當時影響不大,而以楊億、劉筠和錢惟演為首的西昆派華靡文風卻開始氾濫。於是繼起的穆修提倡為道而學文,極力反對駢文的章句聲偶。他不顧流俗的詆譭,刻印韓柳集數百部在京師出售,以提倡韓柳文自任。稍後的石介,在《怪說》中指名抨擊楊億“綴風月,弄花草”,“蠹傷聖人之道”。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後,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此後,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為元明清散文家奉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於歐陽修、曾鞏、蘇軾等。詩歌方面,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也給予南宋金元詩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詩派以深刻的影響。但是,由於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帶有“正統”觀念,也有要求文學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意味,助長了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為詩”的概念化傾向,為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這就表現出這一革新運動在思想上的歷史侷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怎樣讓腿變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