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shmd7966

      《山居秋暝》: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後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託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閒的歸隱之心。  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蘊。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脫了悲秋的傳統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說詩啐語》,意謂風清質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造性,這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們在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樣要留意,寫荷、狀月之文枚不勝數,而將二者對舉為一個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創,明晰了這一點,欣賞時才能探其門徑、得其精髓。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點題中“山、秋、暝(晚)”。“空”字極為跳眼,此字在王維的詩中運用頻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由下文可知,此空非虛也,實乃清、靜。“晚”字亦很傳神,曲折地道出了詩人盼秋之心、慕秋之情。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對仗工整、景物明麗、章節諧和、風格靈動而卓絕千古,此句內在的審美機制在於詩人將無生命的“月、松、泉、石”寫活,且活得如此“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相依相托、血脈通連,把自然中的秋之韻味、秋之魅力觀察得細緻入微,表達得淋漓盡致,體悟得天人合一!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與上聯合璧,動靜相協、視聽互動、情景交融,浣紗之女穿梭於茂林修竹之間,漁樵之男盪舟於“荷塘月色”之中,充滿了一種拙美和野趣,洋溢著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藝術人生之感。  由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畫”還承載著詩人來自社會的資訊。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從整體上看,此詩深得《東坡志林》中所講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之趣旨。本詩(亦或本畫、本圖)從構圖上看,遠景是空山新雨、天氣晚秋,近景高處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處是模特兒似的浣女與漁人,末句是虛寫,其意已於前三句之遠、近景中暗示出來。因為“遠山無色、遠水無波”,故首尾兩聯實是背景與畫外音,而中間兩聯才是濃墨重彩之處,因而我們只要緊緊抓住“松、竹、蓮”這三個典型的表示詩人品性之剛直不阿、超凡脫俗、典雅峻潔的意象,並仔細體驗作為詩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與漁人的質樸自由,本詩的意境——一幅別開生面的秋韻圖就美妙無比恍在眼前了!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費用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