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荃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尤其是帶兵能力,其御下采用“重賞重罰”的方法,打仗勇敢的重賞,不聽話的戰場退縮的重罰,且管理下屬不拘小節,如攻城之後“允許劫掠3天”,讓當兵的也能撈點實惠,所以當兵的都願意跟著他打仗。而且曾國荃個人也屬於粗中有細(尤善鐵桶陣,人稱曾鐵桶),豪爽粗狂,脾氣大,尤其打起仗來不怕死,比較對當兵的胃口,所以當時人稱“九帥”,在湘軍中人望較高。
2、但他的政治才能就不怎麼樣了。凡事有利必有弊,從他的軍事方面可以看出,他御下不嚴、自己也發戰爭財(1864年7月攻陷天京,縱兵焚燒搶掠7天7夜,血洗全城),且脾氣暴躁,在與其他湘軍將領及地方官員的交往中,剛愎驕傲,物議紛紛。這在政治上是大忌之一。之二是他不懂收斂,且目光短視。在他攻下天京之後,朝廷不但不以獎賞,反降諭指責他不應在破城當日夜晚返回雨花臺大本營,責備他應對上千太平軍將士突圍負責。不久上諭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命令曾國藩查清追回上繳。清廷的諭令對曾國荃毫不客氣,點名痛道:“曾國藩以儒臣從戎,歷年最久,戰功最多,自能慎終如始,永保勳名。惟所部諸將,自曾國荃以下,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實際提醒曾氏兄弟如不知進退,便不能長承恩眷。
3、其實他的官當的也不是很大,比起比他發跡出山要晚的李鴻章來說,他的做官機會其實更大,只是由於他自身的原因沒有把握住。他當那麼大官的原因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攻下天京後,清廷賞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這個官是“因功而封”,表面上與曾國藩一點關係沒有,但實際上如果不是曾國藩的關係,曾國荃是沒有機會來立這個功的,先不說圍城2年多的軍需糧草要曾國藩來保障,就光是破城這件大功,沒有曾國藩護著,他能在天京城外佔著位子兩年多嗎?早換帥了。
4、就算換上左宗棠和李鴻章,也不一定很快就打下了。有一句話說得好,天平天國不是被清軍打敗的,而是自己內部把自己打敗的。初期湘軍對太平天國是屢戰屢敗,但自從天京事變之後,情勢就急轉直下。這個是大形勢,不是哪個將帥才能的問題。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左宗棠和李鴻章當時的身份、資歷、人望、關係等,還是不如曾國荃更合適來攻這個城的。
1、曾國荃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尤其是帶兵能力,其御下采用“重賞重罰”的方法,打仗勇敢的重賞,不聽話的戰場退縮的重罰,且管理下屬不拘小節,如攻城之後“允許劫掠3天”,讓當兵的也能撈點實惠,所以當兵的都願意跟著他打仗。而且曾國荃個人也屬於粗中有細(尤善鐵桶陣,人稱曾鐵桶),豪爽粗狂,脾氣大,尤其打起仗來不怕死,比較對當兵的胃口,所以當時人稱“九帥”,在湘軍中人望較高。
2、但他的政治才能就不怎麼樣了。凡事有利必有弊,從他的軍事方面可以看出,他御下不嚴、自己也發戰爭財(1864年7月攻陷天京,縱兵焚燒搶掠7天7夜,血洗全城),且脾氣暴躁,在與其他湘軍將領及地方官員的交往中,剛愎驕傲,物議紛紛。這在政治上是大忌之一。之二是他不懂收斂,且目光短視。在他攻下天京之後,朝廷不但不以獎賞,反降諭指責他不應在破城當日夜晚返回雨花臺大本營,責備他應對上千太平軍將士突圍負責。不久上諭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命令曾國藩查清追回上繳。清廷的諭令對曾國荃毫不客氣,點名痛道:“曾國藩以儒臣從戎,歷年最久,戰功最多,自能慎終如始,永保勳名。惟所部諸將,自曾國荃以下,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實際提醒曾氏兄弟如不知進退,便不能長承恩眷。
3、其實他的官當的也不是很大,比起比他發跡出山要晚的李鴻章來說,他的做官機會其實更大,只是由於他自身的原因沒有把握住。他當那麼大官的原因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攻下天京後,清廷賞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這個官是“因功而封”,表面上與曾國藩一點關係沒有,但實際上如果不是曾國藩的關係,曾國荃是沒有機會來立這個功的,先不說圍城2年多的軍需糧草要曾國藩來保障,就光是破城這件大功,沒有曾國藩護著,他能在天京城外佔著位子兩年多嗎?早換帥了。
4、就算換上左宗棠和李鴻章,也不一定很快就打下了。有一句話說得好,天平天國不是被清軍打敗的,而是自己內部把自己打敗的。初期湘軍對太平天國是屢戰屢敗,但自從天京事變之後,情勢就急轉直下。這個是大形勢,不是哪個將帥才能的問題。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左宗棠和李鴻章當時的身份、資歷、人望、關係等,還是不如曾國荃更合適來攻這個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