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詩一開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讓人想到空曠、靜謐。王維受其母的影響較深,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在詩人的眼裡,一切勝景浮名都不過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濛起來,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後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為全詩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調。同時暗點了時間、地點。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是入聲,“照”是去聲。聲調由低斂而趨向高放,與月亮逐漸鋪灑松林的景況相容。下句前四字全為齒音,末尾“流”字是舌音,發音由細碎而圓轉,讓人彷彿聽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經石上的潺潺之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響起,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詩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蘇東坡筆下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般豪邁奔放,卻是疏疏朗朗地從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一數!“照”寫出月光傾灑的情態。“流”字卻化出了聲音。這不能不說詩人精當的煉字功夫。在詩人的筆下,不僅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這是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因此詩人更能精確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響的協奏。
詩的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從上聯的所見之景寫到所聞之景。先是聞到竹林中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再帶出浣紗女子歸來的情景;蓮葉翻滾,傳來漁舟蕩水之聲,原來是漁人乘著月夜去捕魚。他們從不同側面寫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樸實、勤勞的品質。這種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符合當時的生活實際,也陡添了詩的情趣和意味,激發了讀者的興趣和聯想。在靜寂的秋夜雨後,卻透露出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的確,人是一切景物中的點綴。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一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出山林的“空”和“靜”。
詩人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淨、靜寂。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由於母親的影響,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由於詩人的心境極為淡泊、寧靜,不含任何雜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動詩人的心,所見的所聞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諸於詩,則是空靈清淨、平淡之境。
詩的尾聯,詩人大發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品味,其實這是詩人借《楚辭·招隱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詩一開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讓人想到空曠、靜謐。王維受其母的影響較深,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在詩人的眼裡,一切勝景浮名都不過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濛起來,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後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為全詩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調。同時暗點了時間、地點。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是入聲,“照”是去聲。聲調由低斂而趨向高放,與月亮逐漸鋪灑松林的景況相容。下句前四字全為齒音,末尾“流”字是舌音,發音由細碎而圓轉,讓人彷彿聽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經石上的潺潺之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響起,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詩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蘇東坡筆下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般豪邁奔放,卻是疏疏朗朗地從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一數!“照”寫出月光傾灑的情態。“流”字卻化出了聲音。這不能不說詩人精當的煉字功夫。在詩人的筆下,不僅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這是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因此詩人更能精確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響的協奏。
詩的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從上聯的所見之景寫到所聞之景。先是聞到竹林中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再帶出浣紗女子歸來的情景;蓮葉翻滾,傳來漁舟蕩水之聲,原來是漁人乘著月夜去捕魚。他們從不同側面寫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樸實、勤勞的品質。這種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符合當時的生活實際,也陡添了詩的情趣和意味,激發了讀者的興趣和聯想。在靜寂的秋夜雨後,卻透露出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的確,人是一切景物中的點綴。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一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出山林的“空”和“靜”。
詩人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淨、靜寂。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由於母親的影響,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由於詩人的心境極為淡泊、寧靜,不含任何雜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動詩人的心,所見的所聞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諸於詩,則是空靈清淨、平淡之境。
詩的尾聯,詩人大發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品味,其實這是詩人借《楚辭·招隱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