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pddz2910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自遠所分始”,當時遠、巡在雎陽分城而守,張守東北,許守西南,叛軍從許遠的守區攻入城,故議者有此說。“詬”,毀謗。這是說:議論的人又說許遠和張巡分守雎陽城的西南和東北,城被攻破,是從許遠防守的區域開啟的,據此責備許遠,這跟兒童的見解沒有什麼兩樣。“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引”,拉。“絕”,斷。此句意為,把繩拉斷,總有斷頭的地方。“尤”,過失。“尤之”(指受病之臟腑和繩的絕處),為尤,意即歸咎於它。這是說,人將要死時,他的內臟必定有先遭到疾病侵害的地方;拉斷一條繩子,斷開必定有個部位;有人看到情況是這樣,從而責備這個部位,這也是不明道理的啊!“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不樂成人之美”,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卓卓”,特異,傑出。這是說,這些小人好議論,不成人之美,他們就是這樣做的。像張巡、許遠他們所成就的事業,是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於遭到非議,其他人又有什麼可說的呢?)論點是:這第三段所駁不過是貌似事實,實際不過是迷人眼目的“兒童之見”,不值一駁,卻又非戮穿不可。作者側面迂迴戰鬥,舉出日常生活中極普通的事例,“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這是一個正常人都能理解的,作者不再多說,讀者的頭腦中,自然就會完成一個類比推理的過程,認識到:分城而守,城之陷,必有所始。同樣,讀者的頭腦中也會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守一城,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而且是“外無蚍蜉蟻子之援”,城陷是必然的結果,許遠有什麼責任?戳穿了謬論的欺騙性,也就露出了論敵的卑劣醜惡的面目:“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這也是一種事實。指出這樣的事實給予論敵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透過駁斥誣衊許遠的錯誤論調以及補充記敘南霽雲的事蹟,張巡、許遠的其它軼事,讚美他們在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的英雄事蹟,斥責安史叛軍以及那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和誣衊英雄的小人。這是你的作業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騙局》講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