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iel曾老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已經說了講不清楚說不明白,只能靠悟。所以沒人也沒任何解釋可以客觀,悟,是非常主觀的事情。

  • 2 # 張學紅871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我對老子和他的道德經都不熟,像我們這些底層生存的人,也不必要知道這些屬於高階文化的理論,我們只知道怎麼種植五穀雜糧,知道瓜桃李子的規律性就行了,有時偶爾從電視上會看到對老子的介紹,那時對這個古代的人不感興趣,從不在意的片段裡隱隱約約覺得是一不簡單的人物。但也沒有接觸過被世人流傳和尊崇的道德經,又是一次偶然看見一本介紹名人信耶穌的事,介紹了一個叫袁步佳的作者寫了一本書叫,老子與基督,我也是基督徒,就叫女兒從網上給我買了一本,這位作者說老子是神派在中國的一位大先知,他把聖經和道德經作對比解釋,老子的道德經也如聖經對人教導和勸誡如何克己,如何做人,也講到聖人,講到人類發達,講到人類敗壞,人性腐化,任意妄為,最終大毀滅。我知道這位作者的解釋一定是讓許多文者嗤之以鼻的,不認同的,但這個世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就如現在的聖經,得到一本聖經的來源並不難,人就反感沒興趣,覺得看不看聖經和自己沒有一點關係。聖經裡有生命之道,只有從那條道路上恆心走的人,才能活下來。聖經使徒14章22節,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因為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我本來最討厭的就是做基督徒,做一佛教徒我反而願意,我的經歷讓我知道,人不能勝天,這句話的真實意思。道德經的內涵確實對進化人的道德思想好處大,但是人肉體裡面的各種慾望慾念不是憑個人的一些思想和規勸,就能控制住的,欲發作的力量也是勢不可擋的,從老子留言到如今,上層人士當著可以淨化靈魂生命的瑰寶,成為做官的必學之文,可是在做官以後還是放浪形骸,知道做道德經裡的人好,最終還是做本性的那個自己。現在聽說又大興學道德,學儒學,這是好事,學得出來,恐怕行不出來,就怕道德儒學,成為現代人掛的門簾,裝好看,那位大學教授,很多漂亮頭銜的,百家講壇上把儒學講得那麼透徹,那麼精彩的女教授,她的道德修養怎麼樣啊?

  • 3 # 星槎星際聯盟

    五千文既然是中華文字當然可解——

    但《道德》核心是內修圭旨可解不可說!所能見到的歷代註解供人閱讀欣賞而已、實踐中無所憑倚!少許道家丹經引申發揮也只是一鱗半爪初露端倪——

    老子古之隱者、其人善隱、道亦擅藏!惟不必憂慮勿庸置疑、正統道脈隱仙擎傳、歷代不乏其人!道德正義只是不在於坊間不在於道院、披讀古籍和信仰宗教與老子道德真傳絲毫無關〖星槎聯盟.盟主星槎散人.長風言論〗

  • 4 # 節度使95

    “ 被後世捧為道門之首的老子李耳(前571-前471),原為周朝圖書館館長。《道德經》是先王治國大略,應該是李耳為周朝圖書館長時把先聖治國的思想熟讀記錄了下來,那個時代任何一位稱“子”的人沒有隻留下五千字一文的。尹文與李耳有接觸,能稱為弟子,但關尹喜是另一個人。此書跟內丹修煉沒有關係,也不是說自然“希言自然”。總論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每個人的道與人生路不一樣。

       《道德經》全文兩條線,一條告訴我們道是什麼,一條告訴我們個人怎麼為道。第一條線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起,天地、聖人都不說仁但是對所有人公平無二對待,從整體看行文沒有對聖人和天地不滿的意思,所以不要曲解作者原意;然後說“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意思是公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恆在,與你肉體還在不在沒有關係,這後面有層意思是“死也者,德之徼也”。

        第二條線首先是第十六章、此是全文的主打內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靜觀至開慧:虛不是空,心容萬物而無一物;靜是守意,心猿意馬這個詞很有意思,定心了還要拴住意;復是本源,人事發展規律有定數能觀復、追本究原抓本質。所以你把思維深度推到一定的程度結果也是開慧,所以為人經,這一條對所有人適用。慧進入悟的層次,悟要用行為選擇證實,悟道也是證道也是行道。下一句是“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有所屬是知道自己的本真,有歸著、自信;看見事物的本質不會丟失自己的本真;少寡句妄念叢生,慾望迭起,七情過甚致病,還是說身體健康要緊;絕學,是生活中摒棄附從別人價值觀的追逐,無憂長壽。絕學不是叫人不學習,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確定自已的天賦,怎麼會有思維的融合,怎麼能“無為而無不為”?

       子曰:“無為而治者,…恭已正南面而已哉。”貫穿《道德經》全文的是思維的提升、融合和為治天下的思路。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這個道與“不出戶,知天下”是一個意思。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之、動詞去,所、地方,惡同嗚。把“恍恍惚惚”這類一直被誤解為丹道的句子當做思維的本質和人在思考時外觀此人狀態來解讀,穀神、玄牝這類詞用中醫內經解,全文在說思維、自修、管理和如何取勢決策,與儒家求治無別。“長生久視”也可理解為長治久安,只能說這句是傳抄者自己的嚮往。“理無長生,理無不死”,道門說清靜自然修本真,怎麼可能逆道求長生呢?純屬個人價值觀混亂。其它所有的章句無不以思維和自我言行修正的接續論管理、“治”,“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取勢也!人皇之後,人道儒家因此文被後人分為儒和道兩家。但實際道為儒用,有分別心的是後人而已。

       《道德經》是不是李耳寫的,存疑。因為王弼注版的《道德經》第六章與《列子天瑞》篇裡提到的《黃帝書》有一模一樣的句子:“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崑崙仙本的《道德經》因果推理思維更連續、思維宏闊,條理清晰,“四言正體,雅潤為本”、質樸流暢,其立意完全不是現代人能偽造出來的。有這麼強大推理能力的人,在當代能統領意識形態理論了,哪用冒名佯裝。相比崑崙仙本,王弼注版倒像是讀後感。但是《道德經》能流傳下來就得益於思維有跳躍處,如果像崑崙仙本那麼直白地推理出管理者與民治之間的關係,估計早被銷燬了。道門其他典籍經義以道化老君的形象明示“修心即修道”:這個老君不是李耳,是盤古天王一氣所化三清之一。

       至於李耳地位高,是李世民為篡隋朝位的正統合法性而抬高的:一李淵以臣奪君位,得舉個大旗!實際上隋朝沒有那麼腐敗,只是觸動世家利益太急了導致世家叛亂;二因為世家血統論盛行,李唐擔心自己血統被人提出來。篡位者總提防別人幹一樣的事,抹掉某些痕跡、抬高某人為自己的先祖這事對做到第二代的皇帝來說不要太容易。至於孔子說老子如龍,因為藏龍、藏起來的龍,人各有志。後世道家弟子亂世下山濟天下實為儒行,以道術遵儒家安邦定國的宗旨而行。先秦之時並沒分家分派!” ――選自《因果決策》中華文明解讀部分

  • 5 # 鵬程讀經典

     

    《道德經》是可解的,以下這個版本是非常客觀的。

     

    曾經有人問:“道”是從哪裡來的呢?首先這個問法是錯誤的,因為“道”就是最初的、也可以說是最後的,總根源,所以我們要研究“道”是怎麼生的萬物。

     

    “道”是永恆不變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在沒有天地以前就有道。“道”把天地生出來,伏羲的“一畫開天”就是盤古的“開天闢地”,這叫做一陰一陽即為道。“道”看不見,摸不著,我們身上有道,就是用德表現出來,道和德是一陰一陽,互為表裡。儒家叫做“陰和陽”,但是在老子這裡叫做“有和無”。所有的“有”都是從“無”裡面生出來的,所有的“有”最後都會回到“無”。道生萬物,萬物最後迴歸入道,這叫做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老子曾提出個問題:一畫開天之前是什麼?於是他提出個假設,一畫開天之前就叫道,明確提出“道生一”,所以說“一”就是“道”生出來的。

     

    那麼“道”到底是什麼呢?《道德經》中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為虛,方能生出萬物,神為神妙,而不是神來主宰,因為華人相信天人合一。

     

    所以說“道”的第一個特性就是空的、虛的。比如杯子,不裝東西的時候就可以裝任何東西,如果裝了酒就裝不了醋,如果裝了醋就裝不了茶,只能叫做器皿,不能叫做道,所以道的第一個特性是空、虛。

     

    第二個特性就是神。讀孔子的書可以做聖人,但是讀老子的書可做神人,神人不是神通,所以說我們不要成為神的媒介,不要成為神的奴隸,而是要通神。老子就是通神的,因為他告訴我們“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之後是不會離開萬物的,它會終生陪伴萬物,但是道不會去主宰萬物,任萬物自化。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不僅可解,而且還有口訣可記。其口訣、密碼就是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訣。

    徹底解密《道德經》的版本是:

    劉樹成著,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解密紅樓夢真味道》,本書中有《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全新準確的直譯譯文,與《紅樓夢》九九八十一回一一對應的解釋。《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學版。

  • 7 # 太極拳玄機

    道德經當然能解,但我認為解經違背了老子的本義。

    德是老子最良苦用心的部分。他強調遵道而行,而不是舌辯。認識道、理解道,利用道,更好解決實際問題,正確對待社會、人生、事物。

    比如,張三丰根據道的特點創立了太極拳,以神奇功夫驗證了道的真實性。就好比愛因斯坦E=mc2,如果不是小胖子在廣島爆炸,誰也不會相信這公式多神奇。

    就說太極拳,練拳人醉心於陰陽,我們不需要去辯論陰陽究竟是啥,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去練就是了,你的拳藝讓人歎服,你對陰陽的理解就對了,你的拳啥也沒有,你肯定理解就不對。這也是練拳一直強調要明理的原因。

    在易道誕生之初,中華文化是正常的,華人以易道理論開發了很多高新技術,我相信那時候人們是篤通道的,是奉行道的。

    中國哲學是實證的、體悟的。不奉行,永遠也別想明白道是啥。

  • 8 # 小張跟你侃文化

    道德經有很多版本。一千個人看了有一千種版本。每個人悟性不同,註解也就不同。因為玄學哲學性太強,很難說能全解。推薦你看崑崙仙本的道德經。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更容易理解。

  • 9 # 問本

    參考帛書整理版道德經: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

    翻譯:基本原理和規律,是可以歸納和總結的,但不是一次就能歸納總結清楚(提示人們對事物要不斷深入研究)。歸納總結之後可以下定義,但任何定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提示人們尊重角度不同的定義)

    道德經不是主觀思想的最佳化,而是客觀思想的感悟!就像科學不斷分解物體的最小單元,沒有最小隻有更小!以及人們觀測世界,沒有最大隻有更大!主觀立場,可以欺騙強制(指鹿為馬或者嚴刑峻法),而客觀立場必須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主觀立場受限於主觀者,客觀立場則需要隨客觀存在而不同!道德經研究的是客觀存在,不同的客觀存在有不同的道,所以理解道德經由不同格局、視野、能力的閱讀者產生不同的“心領神會”,可意會不可言傳!

  • 10 # 大海lzd

    千年以前的道,當道理講,當事物的規律講,當物體的屬性講,還談不到科學,後來人,在不太開化的條件下,也無法解釋道的真正含義,加之五行,和迷信等種種色彩,無法解釋,加之原文就沒說清楚,只有感覺,現在的人解釋多少用現在的人的思維,大多不從客觀去分析,把說不清當神秘,高深,還有,裝逼,整事者,生拉硬套,往上貼,說了半天,自己也說不清,其實,現代哲學,現代科學,都解釋的很清楚了,非得拿古代人說事,

  • 11 # 發現128041785

    怎麼能說《道德經》不可解呢?老子不是用五千言把“道可道,非常道。”解說得很清楚了嗎。只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悟性,只能對老子解說的理解有深淺不同而己。只要是看過《道德經》的,每個人都有其見識之解。只是有不少的有心人想把自己之解互相交流,在不同的理解中找到最大的公約數而互相勾通學習而己。如果本耒有想把自己的理解以拋磚引玉示以互相交流,又想到有古人云:沉默是金。老子也說過:我己知無為之有益。那“沉默”與“無為”之有何益呢?難解嗎?所以對於“《道德經》不可解嗎?"這個問題,使人想起另一個問題:如果讓某些人同時喝同一樣糖水後,而有個聰明人問:誰能說出這糖水甜味的準確感覺嗎?看耒膽小的也就不好說了。其實,自從老子寫出的《道德徑》經由尹喜流傳至今,其己經不同程度地染入華人的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而熟視無睹了,你說是不是?

  • 12 # 因自然而快樂

    嬰兒吃奶無非是想站起來,呀呀學語無非是想表達思想。道德經給人們指明方向,找回自然的本性。用本性認識社會自然。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糾結於各種版本是向外求,掌握了大道也就沒有了各種經典,掌握了大道也就與外物的變化而變化。容身避害是根本。

  • 13 # 微塵石強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人知,末莫人行。

    老子的是無為;孔子的是無以為。

    舉例來說吧。一個練武者,開始便學習各種的著數。等他自認為學好後,在擂臺上缺一點都不實用,被打的一塌糊塗。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基本功,相蹲馬步等等都沒練,出拳即沒有速度又沒有力度,著數也不到位,因此,只有捱打了!王陽明先生說:你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初下手時就相聖人那樣去說,去做,真是豈有此理!你只有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一個“養”字,可要好好去體會啊!就是存心養性,就是老子的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向老子學什麼?無為。為了什麼?無不為!

    因此,你想學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學《論語》!想學無為,(基本功)就學《道德經》。那你就不要把《道德經》往外解,否則,就如老子說的:莫能知,莫能行了!

    怎麼是往內解,什麼是存心養性?套用經典的一句話:即使你聰明如顏回,不遇良師,莫強猜!

    古之學者必有師!

  • 14 # 西蜀府河人

    道,是陰陽的迴圈。

    不知陰陽,當然不會知道《道德經》講的是什麼?胡亂的把“道可道,非常(恆)道”解釋為狗屁不通的:“道可以說,但說出來就不是道”。是把“常(恆)”字活生生的吞掉了,這分明是:倒道而行,忤道而說!

  • 15 # 五哥4R6K

    道德經每個人都可以解讀,不論歷史中多少人解讀道德經,那也不是全部,因道德經包涵的大高太大太廣,已到了無所不包的境地!由其是人類社會的一切,如政治,法律,軍隊,文化,經濟,民生,人倫,命運,因果等!無不起到了指導衡量好壞,真假,正負,善惡,正邪對錯的作用!每個人對道德經,都可有不同意境的解讀,因人的精神思想意識的不同,所以對道德經的感悟和理解的不同,又因人的命運福分緣法的不同,所以理解和感悟又高低不同!歷史上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其實這樣說有些自大了!如真的對道德經能完全解讀,那你就是老子外又一位聖人!老子的道德思想境界,不知高出了凡人多少,那怕人在社會中,學識地位有多高,但在老子面前,也只凡人一個,站在凡人的角度,去解讀聖人的經典,真的是太自傲自大了。

    出於對聖人的敬仰和尊重,在學習和驗讀道德經時,要用心的去體悟和感悟,能悟到多少和做到多少,則也要看人的悟性福分和緣分了,人生在世,無論有多大的成就,金錢權利又多麼的富有,若與道德經無緣,那終究也俗人一個!人活著不只是簡單的活著,人一生無論做什麼,則都是在做人,而怎麼能把人做好,則要看人在道德二字中領悟了多少!總之!道德經是一本真經,真的在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人和事物中,都起著指導和衡量的做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此生若能與道德有緣,當真是祖上有德,今世之福報,此生不虛矣!

  • 16 # 伊森3號

    《道德經》是主觀對客觀的描述,每個主觀都是獨特的,所以只有老子才知道自己想講什麼。作為文字,如果老子是完美主義者,而又想留下一部能清楚表達自己觀點的著作,恐怕只有在他老人家飛天那一刻的修訂版,才是最終版本。只要想修訂,是沒有最終版的。

    所以,每個注本應該都是主觀認識,揣摩其意。或許把每個人的觀點綜合起來,能見客觀之一斑。

  • 17 # 知言易行

    當然是最符合老子本意的版本最好。 老子一書,最初有三個版本,一個是樓觀臺的山崖版,這個是最早的。然後是東周的宮室版,這個現在已不存。還有一個是楚墓版, 其中楚墓版,是最符合老子本意的。因為老子一書為老耳和尹喜的交談記錄,其作者是尹喜,後尹喜到了楚地,對文字進行了修訂,這個修訂版,就是後來的楚墓版,也就是現在最通行的版本。 尹喜雖是整理者,但內容符合老子本意,這個不是問題。

    上面說的是尹喜自己修訂的三個版本,如若算上各種斷句不同的版本,怕是幾十部都有了的。其實,《道德經》不會因為幾個字的修改,影響閱讀和理解。如果你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則永遠都不會看懂《道德經》。如果你看懂了哪章間的關聯,少幾句,錯幾個字,都不是要緊的事。

    因此,所謂版本的困擾,是不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百萬的預算買帕拉梅拉還是r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