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曦的丫丫

    說一說我們老家的風俗吧

    過了臘八就是年,家家戶戶便開始醃製

    香腸 臘肉 雞腿 整雞 整鴨 狗肉 羊肉等等

    這些弄完就開始 蒸包子 蒸年糕

    收拾家裡 大掃除 買年貨

    臘月23小年 還要送灶王節上天

    然後就一直忙吃忙喝忙結賬 忙著買

    最熱鬧的就是大年三十 上午就開始做飯

    中午吃過飯 就要去祖先墳上燒紙

    然後回家開始貼對聯 準備年夜飯

    每年吃完年夜飯都要留一條魚

    母親說 這叫年年有餘

    然後吃完飯就開始準備小輩們的紅包

    以前的紅包我們家都是用紅紙裁下來的

    然後把錢包在裡面的

    不是現在買的那種現成的

    最喜歡的就是趴在奶奶面前 問 這幾個紅包

    哪個是我的呀

    大年初一 早早起 穿新衣 吃湯圓

    吃年糕 去拜年幾個小孩子一組

    本家的家裡一圈跑

    不是收到幾個紅包便是一大袋子的糖

    滿心歡喜

    大年初二 去外公家 幾家哥哥姐姐

    歡聚一起

    大人們打牌娛樂 小孩子看電影

    聊天喝茶

    之後的好幾天都會一直在外面吃飯

    不知道是不是長大了 還是怎麼了

    年味不於濃 不會為了

    買了件新衣服高興很久

    也不會因為 吃到了好久沒有吃過的菜

    而興奮很久

    也不會再有 收到紅包那種激動好久

    時不時會去跟小夥伴們比你有多少 我有多少

  • 2 # 小維娛樂

    抱拳,抱拳,鞠躬

    我的家鄉是湖大冶市還地橋的,絕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的一個地方,曾經是有名的礦冶之都,也許因此而得名“大冶”吧。

    我們那兒呢。春節的時間一般都是大年三十,即一年的最後一天。還要去各個比較親近的親戚家吃年飯,親戚多的話要輪流來,二十八九,大年三十,初一都可以吃年飯。 除夕夜0點要放煙花炮竹迎新年,關門之後就不能再開啟、而初一早上6點放炮竹迎新春。

    還有拜年。把大年三十過完後,年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拜年了,五伏以內的親屬都要相互拜年,拜年的形式是到對方家裡去一下,送一點糕點和一兩斤豬肉各種特產等。並且拜年時間還有講究,大年初一是給最尊敬的親屬或者親戚拜年,如給爺爺奶奶、父母、丈人丈母等拜年,在這一天拜年表示對這個人最尊重。出嫁女兒會選擇年初一回孃家給父母拜年。然後晚輩的媳婦要向長輩倒茶,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年輕人要到全灣各家拜年,新媳婦要全灣倒茶。長輩要對晚輩發紅包,有時大年三十晚先發,為“壓歲錢”,吃年飯前,主婦要備好貢品,祭祀祖宗、土地神。

    我們那一般初一就這些習俗,當然還有年前和年後的也有很多就不一 一介紹啦。

    最後給大家送祝福啦

  • 3 # 泥人夢

    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年初一全國各地都在吃什麼?

    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全國各地都吃什麼呢?在中國,不同地區在大年初一習俗上都會有所不同。你是否好奇在其他地區大年初一習慣吃什麼呢?為你總結大年初一全國各地的飲食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餃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湯圓: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麵條:長面,也叫長壽麵,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麵,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雞湯: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喝“元寶茶”:浙江紹興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樓喝“元寶茶”的習俗。所謂“元寶茶”,一方面是這裡用的茶葉比往常提高一個檔次,並且在家裡的茶缸中新增一顆“金橘”或“青橄欖”來指代“元寶”,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二是因為茶缸上貼有一隻紅紙剪出的“元寶”,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財進寶”。

    接下來,再來看看全國各地大年初一的飲食習俗吧。

    大年初一全國各地吃什麼

    山東大年初一吃餃子。山東是典型的北方省份,過春節的習俗也比較有代表性。有人說,從山東的過年習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過年的。山東人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這絕對是家家戶戶春節期間不能少的東西。就山東各地而言,沒有太大差距,濟南人大年初一吃餃子,其餘的十六個地市也是如此。

    湖南大年初一吃年糕。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眾,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大年初一喝雞湯。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大年初一吃餃子和魚。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大年初一吃“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大年初一吃甜食。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大年初一吃麵條。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大年初一吃“春盤”。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大年初一吃“咬春”。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河南大年初一吃餃子面。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四川習俗,正月初一早上吃湯圓,即元宵,又叫湯圓、粉果子、浮圓於,這是春節食俗的一種。北方過春節普遍吃水餃,南方各地普遍吃元宵、年糕和麵條。這和元宵節是兩碼事。初一早上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團圓和睦,並藉以表達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願。宋朝時把元宵叫做圓子,後來南方稱作湯圓,北方稱作元宵。元宵的吃法各異: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年初一多吃元宵,有煮、有炸,煮謂湯圓,炸為油堆。元宵從製作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心不帶餡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酸、甜、鹹五味,可帶湯吃、炸煎和蒸吃。四川人吃湯圓,一般吃甜的,內包紅糖。近年來由成都市名小吃“賴湯圓”做的湯圓餡子,是用多種香甜可口餡子製作而成,打破紅糖作餡子的單一用料。

    閩南和廣東潮州一帶,初一早上主食麵條。福建漳州居民初一早上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蒜。廣東一些地區初一早上則吃“腐圓” (當地特產,用米粉和蘿蔔油炸而成),然後喝營養豐富的“五果湯”(即薏米、芡實、豆粉、龍眼和蓮子)。廣西春節則吃年糕、糯米餅、米花等。新年食俗,並非大年初一早上都吃元宵。

  • 4 # 皖北石榴哥

    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年初一全國各地都在吃什麼?

    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全國各地都吃什麼呢?在中國,不同地區在大年初一習俗上都會有所不同。你是否好奇在其他地區大年初一習慣吃什麼呢?為你總結大年初一全國各地的飲食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餃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湯圓: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麵條:長面,也叫長壽麵,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麵,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雞湯: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喝“元寶茶”:浙江紹興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樓喝“元寶茶”的習俗。所謂“元寶茶”,一方面是這裡用的茶葉比往常提高一個檔次,並且在家裡的茶缸中新增一顆“金橘”或“青橄欖”來指代“元寶”,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二是因為茶缸上貼有一隻紅紙剪出的“元寶”,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財進寶”。

    接下來,再來看看全國各地大年初一的飲食習俗吧。

    大年初一全國各地吃什麼

    山東大年初一吃餃子。山東是典型的北方省份,過春節的習俗也比較有代表性。有人說,從山東的過年習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過年的。山東人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這絕對是家家戶戶春節期間不能少的東西。就山東各地而言,沒有太大差距,濟南人大年初一吃餃子,其餘的十六個地市也是如此。

    湖南大年初一吃年糕。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眾,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大年初一喝雞湯。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大年初一吃餃子和魚。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大年初一吃“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大年初一吃甜食。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大年初一吃麵條。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大年初一吃“春盤”。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大年初一吃“咬春”。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河南大年初一吃餃子面。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四川習俗,正月初一早上吃湯圓,即元宵,又叫湯圓、粉果子、浮圓於,這是春節食俗的一種。北方過春節普遍吃水餃,南方各地普遍吃元宵、年糕和麵條。這和元宵節是兩碼事。初一早上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團圓和睦,並藉以表達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願。宋朝時把元宵叫做圓子,後來南方稱作湯圓,北方稱作元宵。元宵的吃法各異: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年初一多吃元宵,有煮、有炸,煮謂湯圓,炸為油堆。元宵從製作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心不帶餡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酸、甜、鹹五味,可帶湯吃、炸煎和蒸吃。四川人吃湯圓,一般吃甜的,內包紅糖。近年來由成都市名小吃“賴湯圓”做的湯圓餡子,是用多種香甜可口餡子製作而成,打破紅糖作餡子的單一用料。

  • 5 # 食過頸牽

    別的地方咱不知道,就說說我土生土長的北京吧!

    大年初一風俗得從除夕晚上開始說起。北京地區正月初一子時以後,是迎神接祖的時刻,這個迎神接祖的禮儀十分嚴肅。開始的時候,每家都有預備好的“天地桌”,放置在院子中央,或者上房正間門外東側。“天地桌”要有桌圍子,桌上立有“全神馬”或者“百分”,前面擺設五供、敬神錢糧和供品。恭迎諸神下界,就在此處行禮。供品的頂尖處都要插上一枝紙質,續絹質,或通草類的“供花”,否則就不能成為供品,只能叫擺攤兒了。

    上面是迎神的一套規矩,再來看看祭祖的規矩。

    大年初一的祭祖儀式在迎神之後。祭祀祖先具有紀念亡人,慎終追遠的意義,也是十分隆重的禮儀。如果是大家族,有供奉祖先神主的祠堂,就合族前往,在祖先的神主前行禮。沒有祠堂的人家可以在家中祭祖,一般在北房,也就是常說的上房舉行。留有神主的家庭要請出神主,有的人家還要懸掛起祖宗的“影像”。

    這兩項活動結束了,就開始正式拜年啦!首先是闔家拜年。全家人先給輩分最長的人拜年,然後依照輩分,順序拜年,最後是平輩中年齡最小的弟弟,弟媳婦帶領著子侄給哥哥、嫂子拜年。長輩接受晚輩孩子的叩拜時,還要給他們“壓歲錢”。

    拜晚年,全家齊上陣開始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還要暗包幾個鋼鏰兒於餃子中,誰要是有幸吃到了,我們就說他來年一年都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講究是素餡的。過去,很多人家都晾乾菜。陰曆三月,大量的菠菜上市了,把菠菜擇好,過水焯下,搭在繩子上晾乾收起,到了冬天,把幹菠菜用溫水浸泡後,做餃子餡另有一番獨特風味。 素餡餃子以幹菠菜為主料,將香菇、冬筍、金鉤海米切碎,加香油、鹽、蔥末、薑末攪拌成餡,包出的餃子吃起來爽口不膩,滋味雋永,是別有風味的春節清供。現在都做做三鮮餡的或是其他什麼餡兒的,幹菠菜反而到難找了。

    吃飽喝足後,也就天光大亮了。精神好的人就會到朝陽門外東嶽廟燒香,燒完了香接著就是逛廟會,廠甸啊、白雲觀啊,現在還有朝陽公園的洋廟會。

    說真的,過大年初一是個體力活兒!

  • 6 # 易尚2775

    我是粵西人,我們這裡過年一般如此:☆

    1,除夕日前大掃除,

    2,除夕下午換春聯,並換洗香爐灰,

    3,拜土地公,到約5時拜祭祖先,

    4,晚上擺好祭神桌子放上供品,擺好香爐。父母給每個人一個壓歲紅包。

    5,春節凌晨一到馬上上香,緊接著燒鞭炮。(當然是愈長愈好)

    6,家人拜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財運亨通,身強體健。

    7,到約2點才睡覺。

    8,早上起來各人相互問候新年好,(有的說“恭喜發財,利是就來”,如果對長輩說的,長輩又發紅包。)

    9,初一當天一般不會去外家拜年的,都是兄弟姐妹串在一起玩,我家裡每年都是幾個同學全家人都來玩,一起在我家裡吃飯,大大小小二三十人很熱鬧,直玩到深夜11點才散。

    10,初一至初七日全天都要燒香的,初一日不得殺生,故只擺生果餅乾糖果作供品。初一早歺要吃齋,一般是吃糖水粉絲或糖水湯圓。初二,要三牲了,開年一般選的雞要大冠要高的。豬肉要雙孖刀的。魚為紅色或金絲魚。

    11,初一這天時不時有舞獅隊來上門拜年的,一個紅包綁上生蒜苗生菜放在供香案桌上,獅隊拜完後自取走。

    12,從初四開始就有的村開始做年例了,每條村各有各的年例,日期各不相同,有的村有兩三個年例日,一般為一個。年例日,親朋好友不請自來,全村張燈結綵,並做大戲(粵劇),到傍晚時親朋好友都來了,全村人車塞滿,村裡要組織治安隊維護秩序,鎮派出所要派人疏道交通和保治安,(因原本2000人的村,當天起碼來4萬人,或許還要多)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散去。

  • 7 # 奮鬥不停

    大家好我是連輝。2019馬上結束即將迎來華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大年初一作為新年的第一天,無論是國家還是自己的家庭都是很重視的。

    今天我就說一說我知道的一些各地對大年初一的風俗有什麼不同?

    我老家是山東濱州惠民縣的,在我們這初一早晨必須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敬神。帶就是放鞭炮吃水餃,然後給長輩拜年,我們這拜年真的需要磕頭。一早晨下來幾乎要磕幾十個頭。拜完年之後回到家中去給去世的親人上墳。接下來就是串門子聊天說家常。我們這大年初一絕對不能打牌。意思就是一輸輸一年不吉利。大年初一不能去別人家吃飯,意思就是無飯可吃不吉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習慣,其他地方的習慣不清楚望大家諒解。

  • 8 # 章郎雪玉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苗族地區的風俗五花八門,但是大年初一都會有一個風俗,吹蘆笙。

    貴州省黔東南州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女孩會走路就會跳蘆笙,男孩會走路就會吹蘆笙,是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大半是苗族。

    我生活的地方是苗族聚居地,大年初一,家主男人必須比女人起得早,六點鐘煮飯,砍雞、燉臘肉、蒸血豆腐,喊全族房的人圍作一團,輪流倒酒,直到微醺,有的唱苗歌,有的吹蘆笙,有的跳蘆笙舞,共祝家主來年大豐收,生意興隆等等等。

    最主要的是洗臉水,洗腳水都不能往外面倒,吃剩下的葵花皮、蘋果皮也不能掃,意為財不外露,直到大年初三才能清掃垃圾,開始開工。

  • 9 # 新華正能量

    過年,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節日,所以有很多習俗,同時也有很多禁忌。過年習俗各地都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比如拜年,放鞭炮,貼對聯,掛燈籠,吃團圓飯,發紅包等!

    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那天不能叫人起床,有不同的說法。為什麼呢!有的認為,大年初一叫人起床,會把一個人的財運叫走。有的說叫人起床,這個人一年到頭都會被人催促著幹活,會一年到頭累死累活,有的人說,在大年初一這天叫人起床,會把一個人的好運叫走,只剩下黴運,因為“覺沒了”等同於“叫沒了”。

    除了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大年初一白天還不能睡覺,因為,“男人午睡田壟崩,女人午睡廚房塌”。

    大年初一不能掃地。這習俗相信很多地方都有,新年的第一天,就動掃帚掃家裡的東西,那以後三百六十多天,家裡還不天天破財。

    但我聽老人說是,大年初一是掃帚星的生日,這一天動掃帚,那不是把掃把星招家裡來嗎?誰想一年到頭讓掃把星纏著。

    大年初一不能潑水,不能洗頭、洗衣服、洗澡?因為,潑水,相當於把家裡的錢財潑出去。常言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出嫁,人們都形容成潑水,大年初一潑水,聽起來就像潑財。潑水,跟潑財聽起來很相近,潑財就是破財,誰大年初一想破財啊!新年的第一天就破財,剩下的日子還好過嗎?

    不能洗澡,洗頭,洗衣服,道理是相同的,因為洗澡,洗頭,洗衣服,都相當於往外潑水,那就是潑財啊。這個習俗,在以前社會還是挺遵守的,現在的發展社會,就沒那麼重視了!

    不過,這些過年期間的習俗和禁忌,在農村還是很多老人遵守的,

    其實,這些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希望從大年初一開始,家裡的一切,開個好頭,來年順順利利,步步高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成吉思汗碰到岳飛,你覺得誰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