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和見日麗
-
2 # 宇宙大法官
“人造肉”其實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素肉,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是豆製品製成的各種食品,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被稱為健康食品,在素食主義者中非常流行。這也與中國傳統的素食聽上去像是相同的食材,我們在素菜館經常能見到的“素肉”“素雞”“素鮑魚”,也都是用植物原料(主要是大豆)儘可能地模仿肉類的味道。
另一種是與真正的動物肉類相似,目前,動物源“人造肉”均由動物的肌肉乾細胞培育而成,這些肌肉乾細胞有多種來源,有些來自原代的動物肌肉,有些來自胚胎幹細胞或多能幹細胞人造肉是“假肉”這句話 沒有任何問題,但人造肉 卻解決了我們最基本的“食”的需求。
但是在環保主義和素食主義者看來,吃肉是一件很殘忍、不道德的事情。甚至吃肉導致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對人類健康有害。人類為獲取肉食而飼養牲畜,佔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能源。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全球人口依然在不斷膨脹。一個聯合國公佈的官方資料曾表示,在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100億。這是一個何其龐大的數字。
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衣食住行和吃喝玩樂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既保證能量攝取的同時,還要追求健康和綠色。人造肉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如今,人造肉正成為潮流,更是受到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億萬富豪的追捧。但是,這或許並不是人類的幸運,而有可能是人類的悲哀。正應了雙城記裡那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沒有人能夠分清楚好壞,人人都在逐利。
我想,當你居住在大城市裡寫字樓間時,你基本上不會再有機會或心思去了解關於食物以及食物鏈的相關訊息。畢竟,除了沒時間,就是沒機會。
-
3 # 安然grace
2019年人造牛肉火了!
快餐企業漢堡王推出“不可能皇堡”,賽百味推了人造“肉丸”,包括肯德基也推了人造雞肉的炸雞!
這些人造肉都來自於兩家美國公司,還在香港開了180多家自營餐廳,現在在深圳也能吃到他們的產品了!
聯合國預計,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速度,到了2050年吃掉的肉會比2005年多70%
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消耗16公斤穀物和1.5萬升水
這還不算,牛肉生產對環境影響也很大。現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5%是因為養牛造成的。如果你把全球的牛都聚集到一起,這個“牛之國”會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與其浪費大量的資源養一頭牛,不如想想有沒有什麼不養牛也能吃到牛肉的方法,所以就有了人造肉這麼一個行業。
我堅信,人造肉一定會很美好!
ps:據瞭解,咱們中國也有了人造肉
-
4 # 花褲衩帶你笑
自我認為人造肉有好處也有壞處吧!人造肉畢竟和真正的肉區別還是很大的。就我們南方來言,最近豬瘟比較嚴重小編也是很難吃到一次真正的豬肉。經常吃的都是合成肉區別於口感味道的話還是很大的。人造肉的話只要健康也是很不錯的不說能不能把世界變好至少能保證一個食品安全。但是從中也會冒出許多不良商家會造假。
-
5 # 左默默
人造肉成了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漢堡王上個月推出了人造肉漢堡。美國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也宣佈今年夏天將會開始賣一種替代肉。如今經常被談論的替代肉有兩種,一種是植物蛋白合成的人造肉,這種肉從成分到口感都接近於真肉;另一種則是在動物體內取出少量細胞,在實驗室裡進行培育。對這股熱潮的一種常見解釋是:消費者追求更健康的飲食,希望減少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人造肉真的有那麼多好處嗎?紐約大學食品學博士斯帕克曼(Christy Spackman)在一篇文章中認為,實驗室肉類生產背後的邏輯,和傳統的肉類生產沒什麼區別。它強化了一種認知,那就是“健康飲食必須透過工業化食品實驗室中一系列技術的運作才能實現”,抹殺了傳統飲食生產和攝取方式的合理性,並且因為它的技術和價格門檻,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外。
首先,斯帕克曼指出,討論這個問題,先要討論食品體系本身,而不是聚焦在它具體做了什麼。如今食品體系的邏輯基礎,是把食品定義為一種為人體提供能量、幫助人持續運轉的事物。19世紀末,出現了卡路里這種衡量食物能量的方法,從而形成了今天的營養學的思維方式。研究者開始追求怎樣最大化食品的能量效率。這種分子化看待食物的方式,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果,人們可以透過量化的方式讓食物變得對健康更有利。斯帕克曼承認,這種思維方式也給他帶來了樂趣,他會從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角度,思考怎樣調整這一系列分子,才能改善口感、質地、儲存時間,甚至影響人的健康。
但是,在研究食品科學和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時,就是另一回事了。文章介紹,本世紀初,出現了功能性食物的概念,比如添加了omega-3脂肪酸的義大利麵。透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行業食品製造商在製造概念的同時,也獲得了利益,因為功能性食品能賣得更貴。但對預算有限或者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來說,卻是弊大於利。功能性食品強化了一種認知,要實現健康飲食,就必須依賴工業食品實驗室裡的專業技術。斯帕克曼認為,這種認知從另一方面製造了不平等的門檻,並且抹殺了傳統飲食方式的價值。
斯帕克曼還指出,雖然細胞農業(cellular agriculture)不像功能性食品那樣強調改善健康,但邏輯是一樣的,它仍然在告訴人們,必須透過工業化的研究和生產方式才能獲取清潔、環保的肉類。斯帕克曼把這種情況稱為“異化”,研究者要找到能讓動物蛋白細胞在陌生環境裡生長的方式,研究替代細胞生長所必須的動物血清,這樣才能兌現“無動物”的標籤。
雖然這種顛覆帶來的影響不明顯,但在斯帕克曼看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大規模推廣實驗室培育肉類,會讓人們沒辦法透過一手經驗理解食物是從哪來的,需要什麼資源,以及需要什麼人付出勞動力才能生產出來。“除非生產方式變化背後的邏輯也發生變化,否則細胞農業給我們帶來的東西只會是新瓶裝舊酒。”
-
6 # 言子謝食記
人造肉成了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漢堡王上個月推出了人造肉漢堡。美國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也宣佈今年夏天將會開始賣一種替代肉。如今經常被談論的替代肉有兩種,一種是植物蛋白合成的人造肉,這種肉從成分到口感都接近於真肉;另一種則是在動物體內取出少量細胞,在實驗室裡進行培育。對這股熱潮的一種常見解釋是:消費者追求更健康的飲食,希望減少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人造肉真的有那麼多好處嗎?紐約大學食品學博士斯帕克曼(Christy Spackman)在一篇文章中認為,實驗室肉類生產背後的邏輯,和傳統的肉類生產沒什麼區別。它強化了一種認知,那就是“健康飲食必須透過工業化食品實驗室中一系列技術的運作才能實現”,抹殺了傳統飲食生產和攝取方式的合理性,並且因為它的技術和價格門檻,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外。
首先,斯帕克曼指出,討論這個問題,先要討論食品體系本身,而不是聚焦在它具體做了什麼。如今食品體系的邏輯基礎,是把食品定義為一種為人體提供能量、幫助人持續運轉的事物。19世紀末,出現了卡路里這種衡量食物能量的方法,從而形成了今天的營養學的思維方式。研究者開始追求怎樣最大化食品的能量效率。這種分子化看待食物的方式,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果,人們可以透過量化的方式讓食物變得對健康更有利。斯帕克曼承認,這種思維方式也給他帶來了樂趣,他會從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角度,思考怎樣調整這一系列分子,才能改善口感、質地、儲存時間,甚至影響人的健康。
但是,在研究食品科學和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時,就是另一回事了。文章介紹,本世紀初,出現了功能性食物的概念,比如添加了omega-3脂肪酸的義大利麵。透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行業食品製造商在製造概念的同時,也獲得了利益,因為功能性食品能賣得更貴。但對預算有限或者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來說,卻是弊大於利。功能性食品強化了一種認知,要實現健康飲食,就必須依賴工業食品實驗室裡的專業技術。斯帕克曼認為,這種認知從另一方面製造了不平等的門檻,並且抹殺了傳統飲食方式的價值。
斯帕克曼還指出,雖然細胞農業(cellular agriculture)不像功能性食品那樣強調改善健康,但邏輯是一樣的,它仍然在告訴人們,必須透過工業化的研究和生產方式才能獲取清潔、環保的肉類。斯帕克曼把這種情況稱為“異化”,研究者要找到能讓動物蛋白細胞在陌生環境裡生長的方式,研究替代細胞生長所必須的動物血清,這樣才能兌現“無動物”的標籤。
雖然這種顛覆帶來的影響不明顯,但在斯帕克曼看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大規模推廣實驗室培育肉類,會讓人們沒辦法透過一手經驗理解食物是從哪來的,需要什麼資源,以及需要什麼人付出勞動力才能生產出來。“除非生產方式變化背後的邏輯也發生變化,否則細胞農業給我們帶來的東西只會是新瓶裝舊酒
-
7 # 音樂美文坊
人造肉公司都跑去上市了:新風口還是大噱頭?
未來你我所吃的肉很有可能就不是原生肉了。
2019年5月,全球首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了,上市當日其股價就上漲163%,收盤價達65.75美元/股,雖然截止5月22日,其股票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80美元/股(最高90.92美元/股)左右,較25美元每股的發行價仍有320%以上的增長漲幅度。
愛屋及烏,受Beyond Meat上市股市瘋漲影響,不少“人造肉”企業開始受到資本的追捧。在國外,人造肉企業不斷獲得融資,其中Impossible Food已經獲得了3.8785億美元的融資額,並且在Beyond Meat上市後又獲得了3億美元的E輪融資;在國內,多數“人造肉”概念股股價都大幅度上漲,東方財富Choice資料資訊顯示,A股17家“人造肉”概念股中有15家上漲,甚至與“人造肉”沾一點邊的豐樂種業和雙塔食品的股價就分別上漲了135%、和58%。
從資本對“人造肉”“飢不擇食”的過激反應來看,似乎它們把“人造肉”當成了一個新風口。
“人造肉”成為風口背後的秘密
據瞭解,Beyond Meat雖然已經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但是它自2008年成立以來仍未盈利,2017年與2018年虧損額度分別達到了3040萬美元、2989萬美元。即便這樣,它的上市還是點燃了“人造肉”概念。
首先,“人造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資本的本質就是逐利,資本對“人造肉”青睞有加也正是看見了“人造肉”廣闊的市場前景。惠譽宏觀研究的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球肉類市場規模為1.4萬億美元,人造肉也屬於肉類行業,肉類行業破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給予了“人造肉”足夠大的市場增長空間。目前,從它的“表兄”人造奶佔據乳製品行業13%的市場份額的表現來看,“人造肉”未來的市場規模估計在1820億美元左右。
“人造肉”廣闊的市場前景除了體現在巨大的市場規模外,還體現在“人造肉”行業較小的市場競爭上。目前“人造肉”還處於發展初期,全球就只有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Gardein、Field Roast等寥寥數家企業,較小的行業競爭能夠保證入局的“人造肉”企業都有足夠的市場,因此資本市場對與“人造肉”相關企業都深愛有加。
其次,“人造肉”與傳統肉類相比,產品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造肉”是由黃豆中的血紅蛋白構成,並在其中添加了一種類似血紅素的物質——Heme,是肉的“仿照物”。在因此人造肉在口感、質感上,都與一般牛肉十分相近,並且在形態上也能釋放類似血色的色澤。也正因為如此,“人造肉”不會像傳統肉類一樣受“豬瘟”、“禽流感”、“瘋牛病”等突發疫情的影響,供應會相對穩定一些。
另外,“人造肉”與普通動物肉相比,培育週期更短(豬的出欄週期為6個月以上,牛的出欄期為20個月以上,黃豆成熟培育期5個月左右),原料較短的培育週期使得“人造肉”能夠保證源源不斷的供應量。此外“人造肉”由於主要由黃豆製成,不用飼養與屠宰動物,並且其蛋白質與脂肪含量是低於傳統肉類的,較傳統肉類更受減肥群體與素食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群體的喜愛。
最後,“人造肉”在小範圍內已取得成功,更是吸引了資本們的注意。目前“人造肉”行業的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Beyond Meat的人造肉產品已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義大利及以色列等世界各國的眾多餐廳、超市,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已經取得了3800萬美元至4000萬美元的營收了。而Impossible Foods更是走在前列,目前已與美國快餐巨頭Red Robin、漢堡王達成合作,預計漢堡王2019年底將把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推廣至全球7200家門店去。
正是由於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在“人造肉”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看到“人造肉”行業具有巨大商業價值與可行性的資本們,才會隨著Beyond Meat的上市,吹起“人造肉”的風口。
消費者與人造肉之間還有三道坎
雖然從目前市場的反應來看,“人造肉”的風口已經形成,並且“人造肉”廣闊的市場前景與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會走向人們的飲食中。但就目前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產品所暴露出的問題與營收表現來看,“人造肉”的推廣程序仍面臨著幾大阻礙。
其一,“人造肉”的安全性問題。即便“人造肉”由植物蛋白製成,受到素食者與動物保護者、環保人事的的喜愛,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其安全問題一直是擔心的首要問題。造成普通消費者擔憂的原因是“人造肉”才處於發展開始階段,到目前為止行業內還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生產製作標準與相關檢驗標準,並且相關監察機制還不成熟,這不由得讓消費者們對“人造肉”產生擔憂。
其二,“人造肉”面臨傳統肉類行業的反擊阻攔,進一步阻礙了“人造肉”市場的擴充套件步伐。眾所周知,任何新事物的誕生都會面臨舊事物的阻撓,“人造肉”的推廣程序亦是要面臨傳統肉類行業的阻撓。如在美國地區,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等“人造肉”企業主要面臨的是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萬州國際等肉類巨頭的市場競爭與公關對戰,此外還要面臨以傳統肉類為主的農業大洲出於對傳統肉類行業的保護在政策上對它的限制,可以說“人造肉”最大的困難就是傳統肉類行業的反擊阻撓了。
其三,“人造肉”不具備價格優勢。從美國“人造肉”企業已經上市的產品來看,“人造肉”的售價高於傳統肉類,例如Beyond Meat人造牛肉餅售價約為5.99美元/個,而這個價格基本上可以買到兩個傳統牛肉做的肉餅了。總的來說,當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價格較傳統肉類貴20-50%。
造成“人造肉”價格偏高的主要原因在於“人造肉”企業的產品銷售成本居高不下。這點從Beyond Meat上市釋出的招股書即可看出,招股書資訊顯示,Beyond Meat每年都會產生鉅額的營運開支及銷售產品成本,其中銷售產品成本更是大頭,在2017年佔到了營收的94%,2018年稍好於2017年,其銷售產品成本佔營收的比例下降至80%。
對症下藥,為“人造肉”的風口注能
透過以上的分析可知,“人造肉”行業雖然是“一片火熱”,但是由於在安全、價格等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傳統肉類行業的反擊阻攔,使得人造肉市場雖看似一條康莊大道,實則是一條充滿荊棘之路。但是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就應知道,新事物最終是會代替舊事物的,因此“人造肉”最終也會成為肉類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實現過程有慢有快。
“人造肉”行業想早日在肉類市場取得斐然的成績,還是需要對加強研發,提升“人造肉”的安全性,並且還需要在售格上下功夫,才能又好又快的將“人造肉”推向大眾,為“人造肉”概念保溫。
一是,加強產品與技術的研發,提升產品的口感、營養價值、豐富產品的口味,以便提升“人造肉”與傳統肉類的競爭力。前面說過,“人造肉”在擴充套件市場的道路中,傳統肉類企業與農戶會是其最大阻力,它們兩類產品競爭也會異常激烈。
目前“人造肉”與傳統肉類相比,雖然營養價值、口感已經非常接近真正的肉類了,但是口味仍較為單一,目前主要還是豬、牛、雞三種口味,與傳統肉類行業口味豐富的產品仍有較大差距。因此需要“人造肉”企業不斷積累相關技術,以便開發出更多口味、且口感更勝傳統肉類的產品,這樣才能在與傳統肉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是,建立公開透明的“人造肉”監察機制,消弭消費者對“人造肉”的憂慮。目前普通大眾對“人造肉”還是抱有“偏見”,美國的一份社會調查報告顯示,有超六成受訪者表示對“人造肉”不夠放心。所以,促進“人造肉”被更多消費者接受的關鍵就在於消弭消費者的憂慮。其實,消弭消費者的擔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公開透明的生產、檢查、運輸、銷售於一體的監察機制,讓“健康看得見”,這樣自然能夠消弭消費者的擔憂。
三是,最佳化產銷模式,以降低企業成本的方式降低“人造肉”售價,增強與傳統肉類的競爭力。目前,“人造肉”的售價普遍高於傳統肉類,再加上消費者對其存有芥蒂,因而“人造肉”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遠不及傳統肉類。但如果降低“人造肉”的售價的話,情況可能會大幅改觀。
一方面與傳統肉類持平甚至更低的售價,能夠讓更多消費者所接受,畢竟富裕人群只是少數嘛。另一方面降低售價還有利於開啟商超、快餐店等B端市場,因為更多消費者能夠接受了有利於增加它們的營收。
目前“人造肉”還只是“風口”,它存在售價高、安全擔憂等諸多問題,但它自身具有環保、營養、穩定等不可替代的優勢,市場前景不可估量。如“人造肉”企業不斷髮展相關技術並做到“平價”、“安全”、“透明”的話,相信“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鍋裡。
-
8 # 使用者4765177550533點
人造肉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真正的人造肉不比二師兄便宜。而且滿滿都是新增劑。靠人造肉來代替真正的美味豬肉。你有點想多了哈!
回覆列表
人類是因為改變而進步的。
改變就意味著冒險,人造肉是需要被大行推廣後才會被人群肯定會否定。
不過,畢竟它畢竟是一件產品,根據網上的資訊,它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副作用,而且肉裡面的元素、口感等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節,能更好地針對不同人群。
成本可控、科學、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話,它是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