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島上弦月

    羅馬不是一天造好的,造人雖然是一瞬間,但是成人要一輩子,所以不要把人性的扭曲只歸結在父母身上,雖然有些家庭教育問題可能也是因素之一,但是我覺得還是自己是內因的

  • 2 # 周凌溧親子家園

    孩子的自私和不孝都跟父母的教育有關嗎?還是跟人本性的惡有關?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之所以自私和不孝都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我曾經遇到一個很自私的人,他自私到什麼程度呢?他連父母,老婆,孩子都不顧,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最後通過了解,發現他的父母也是很自私的人,他父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什麼謊言都說得出口。

    對待兒子也是虛情假意,口口聲聲愛兒子,但不願意為兒子花半點錢,也不願意為兒子出半點力,為人尖酸刻薄。

    兒媳婦懷孕生孩子,他們兩老找各種理由不管不問,事後為了面子卻到處說都是他們照顧的,兒媳婦跟他們講事實,他們就要死要活,好像受了莫大委屈一樣。

    他們也見不得兒子負責任,兒子偶爾帶帶孩子,他們就說兒子可憐,兒媳婦太厲害,懶,欺負兒子。

    在這樣的壞境下,兒子都變得非常自私,非常懶,非常不負責任。

    兒媳婦受不了,他們兩老卻認為她矯情,還說她不守婦道,不配為人妻為人母,讓兒子另外再找一個,說男人再婚很容易,找的老婆又年輕又漂亮又能幹。

    這個例子非常典型,可以說一家人都是極度自私的人,父母對兒子也並無真心,兒子對父母也毫無孝心,平時在家就吃了玩,玩累了就睡,什麼事都不做,父母生病了,他也無動於衷,仍然只顧自己吃喝玩樂。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他畫什麼就是什麼。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了深深的影響,

    有的父母就喜歡看孩子佔便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他們不但不教育他,還會誇他機靈。

    孩子在他們眼裡,哭也是棒,鬧也是棒,傷害他人也是棒,自私自利也是棒,反正怎麼樣都是棒。最後這樣的父母都會自食其果。

    所以說,有的父母是孩子的貴人。有的父母卻是孩子的小人。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沒有例外。

  • 3 # 謝良清

    子女的不孝和自私與父母平時生活行為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你不看小孩什麼都不懂,其實大人生活行為全被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每位父母都要注意平時的言語和行為,不要把那些不良語言行為帶到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古人流傳一句話: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就是父母的象徵。要說孩孑有本性,那都是基因遺傳。看我分析的是否正確,請大家指正!

  • 4 # 浮塵微草

    題主的這個選擇性問題隱含著另外一個命題,即人本善還是人本惡。而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

    大聖人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從人心的嚮往看,人心向善,誰都是想向好的方向發展的。 而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正因人之本性不善,所以才向善。 從唯物論的角度看,世界先有物質然後才有的意識。也即意識是人出生後才有的,是受後天的因素影響而形成的。

    其實從辨證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帶有社會屬性的品性跟後天的環境密切相關,而不帶社會屬性的品性則既跟人之自然天性相關,也受後天環境的影響。

    那麼,什麼是社會屬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60頁)

    簡單地說社會屬性就是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相互關係的總和。比如“關愛”就具有社會屬性,因為沒有他人,就所謂“關心”,只有他人存在、出現時才會產生有關愛他人的心。所以,“關愛”就是受後天環境影響、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教育下而形成的。

    同理,自私和不孝也是如此,是具有社會屬性的。離開他人,就無所謂自私,因為一切都是屬於自己的,沒有人和你爭、搶,有什麼需要自私才能實現的呢;獨自一個人,沒有長輩(現實不可能),還談什麼孝與不孝?

    所以,孩子的自私和不孝跟父母教育有很大的關聯,或者說二者是在父母不好的影響、不正確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可見父母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孩子的自私和不孝與父母教育的關係:

    一、父母的言談舉止、言傳身教,會讓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即父母平時說的話、做的事就表現得自私或不孝,孩子無形中就受了影響。

    二、父母溺愛、放任與縱容,讓孩子的自私和不孝有了滋生的土壤。不少家長在孩子表現出自私或不孝的言行時,不去及時地去制止、說服、教育、引導,而是聽之任之。好比一棵樹,不去裁剪,任其自由瘋長,自然長出許多怪枝異葉,影響美觀和成材。

    三、有的父母有意無意地在“教唆”孩子自私與不孝。比如在一些集體場合,面對公共財物,有的家長催促孩子多搶、多佔,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利益;有的家庭婆媳矛盾尖銳,媳婦經常在孩子的面前數說奶奶的不是,告誡孩子不要給奶奶做事:父母的這種行為會助長孩子的自私與不孝,委實值得我們深思。

    四、與父母的無意識、無自覺的自然放養式教育有關。不少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不管不問,認為孩子還小,由他去吧,發展成什麼樣子算什麼樣子,擁有什麼德性算什麼德性。試想,沒有約束、教育、引導,結果只有一種——好壞參半。

    結束語:父母教育孩子,如同園丁修剪花木,既不能過分地干涉,也不可聽之任之,方可讓孩子有個性地茂盛地成長。

  • 5 # 金剛妙華

    和父母有直接的關係,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這也是勿庸置疑的!所以說教育真的很重要!

  • 6 # 啟智優學

    按照我的慣例,將問題解構,得三個問題:

    一、自私與不孝形成的原因。

    不孝,看起來跟“自私”表現不一樣。但實際上,“不孝”就是“自私”的表現之一。

    自私,是一種價值觀的扭曲。是在孩子六歲之前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生活一直以自己為中心,不懂得分享。

    二、父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六歲以前都跟誰生活在一起?受誰的影響最大?是誰在教育他們?

    顯然,上面所有問題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父母。你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不大?(那些留守兒童雖然長時間見不到父母,但也深受父母影響,這個比較複雜,以後在撰文說明)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孩子的自私,跟父母有莫大的關係。

    三、人性本惡嗎?

    古代先哲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說“人之初,性本惡”,還有的說“人之初,性向惡”。最後王陽明說:“人之初,無善無惡”。

    我比較認同陽明先生的觀點。

    不過,無論哪個觀點對或錯,孩子的教育,最終還是靠父母。尤其六歲以前的價值觀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為寶寶睡出漂亮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