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63785407386

    有讀者問,她平時又怕冷又怕熱,冬天夏天都不好過,不知道是哪裡虛了? 中醫講,肺主皮毛,肺氣虛的時候面板就會出現不任寒熱的問題,溫度調節功能下降了,所以稍微遇冷、著風就要感冒,這再中醫就叫“虛不固表”,就是護衛體表的功能下降了,屏障出了問題,風寒很容易侵襲進來,至於夏天的怕熱,也是同樣道理,中醫所說的“表氣”是人體和外界環境中的一個“隔離帶",一個“緩衝區”,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在天熱的時候身體的消耗就要加大,而且消耗的主要時氣,所以氣虛的人夏天也很難過,甚至會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這種人可能始終處於血壓過低的狀況,低壓時常是50毫米汞柱上下,高壓也超不過100毫米汞柱,這樣的血壓到了夏天隨著血管的擴張還要下降,這就使他們在夏天經常處於渾渾噩噩的感覺中,因為大腦的供血不夠了,這都加重了中暑的可能。之所以中暑,就是天氣太熱,消耗太大,傷津耗氣的結果,氣虛的人本身功能就不足,儲備就不夠,自然比其他人更不經消耗。 因此,氣虛的人無論是入夏之前還是入秋之前都應該有所調理,都要補氣,也就是修補自身與環境間的“緩衝區”“隔離帶”,只是兩個季節前進補的藥物有所不同。 立秋之前,氣虛的人要儘快建立屏障。老話總說“春捂秋凍”,其中的秋凍,也是透過加減衣服促使身體自己儘快建立禦寒屏障,但是氣虛的人的屏障絕對不是能靠凍而凍出來的,他們不經凍,所以要人為地提前補氣來抵禦風寒的到來,用的藥還是補氣的經典方:“玉屏風散”,現在市面上賣的是“玉屏風顆粒”,“玉屏風口服液”,其中就三味藥,黃芪,白朮,防風,前兩味都是健脾補氣的,防風有祛風的作用。對於氣虛而且特容易出汗,稍微運動就自汗不斷的人這個藥更合適,可以在立秋開始就吃,吃到明顯感到精神頭大了,不再有氣無力的時候就可以酌減,立春之前就可以徹底停了。 進入夏天之前,氣虛的人也要補,他們在此時適合吃的是“生脈飲”,夏天天熱,是耗散心氣的季節,心氣耗散的表現就是血壓低,清陽不能向上供應導致的頭昏,乏力,生脈飲中也就三味藥,黃芪,麥冬,五味子,黃芪是補脾要藥,麥冬可以補陰,因為夏天也要耗散津液的,至於五味子,味道是酸的,中醫認為酸味的藥物都有收斂的作用,把它用在夏天,就是減少心氣的耗散,對此,藥王孫思邈早就提倡,在農曆的五月,也就是剛剛入夏的時候就開始吃五味子,就是為了防止夏天時心氣的耗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現在幾乎不是發達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