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韓大叔

    從校園到職場,萌新主要會吃這三大虧:

    1.公司不是家,千萬別被忽悠。

    有些老闆為了讓員工多幹活少拿錢,把公司描繪成一個大家庭,故意拉近和員工之間的關係,讓員工更加有歸屬感。

    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家為了“家庭”的繁榮昌盛,不停地加班,不停地努力。有時候分配超額的活,有時候還會搞一堆雜活給你幹,美其名曰培養你。

    職場新人往往被這種情結所感動,變成了革命的一塊磚,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搬。忘記了要積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俗語說的好,“樣樣通,洋洋松”,什麼都會幹,什麼都不精,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其實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的投入產出為負,而這時候作為公司的“大家長”,他們會毫無顧忌的開掉你。

    公司更像一個團隊,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不斷的在競爭中取勝。而作為職場新人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取勝。

    是否要把公司當成家,其實你不用糾結,只需要瞭解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的區別,你就徹底明白了。

    市場規範就是按照勞動法的規定,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工作5天。上多少小時班,給多少小時錢,加班有加班費。說到底,這只是在商言商而已。對於社會規範簡單點說,就是公司關心你,你也要關心公司。

    公司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給我們配了膝上型電腦、行動電話、租房補助、購房基金來消除工作場所和家庭的界限,讓我們對公司有更高的忠誠度,在專案緊急的時候加班,也不計較加班費。

    如果公司用市場規範約束你,你還會用社會規範對待公司嗎?

    如果公司一直要求你加班加點的工作,而在你的家人生病時,不允許你請假,你還會把公司當成家嗎?

    這些潛規則雖然很現實、很殘酷,但卻是很真實。

    要想在職場生存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2.離開學校,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屬於理論型知識,這些知識只是我們進入行業的敲門磚。

    舉個例子:

    我大學是學習計算機專業的,記得有一課講的是Bézier curve(貝塞爾曲線),當時只知道是一個劃線的工具,就左耳聽右耳冒了。工作之後,有一次產品要求實現一個水波紋效果,就想起來用貝塞爾曲線來實現。又上維基百科又查Demo,重新學習了一遍,在學校只學習到了理論概念。

    進入職場後,我們會遇到千奇百怪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自己實際工作中學習,從前人的經驗中學習。

    華為清退34+的老員工現象說明了什麼?

    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職場學習力越來越弱。不但,現在價效比低,未來的價效比更低。

    我們不能只靠學校的存量知識,要不斷產生增量知識。

    管理學教授陳春花,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要想擁有增量知識,唯有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要有三個能力:基本學習能力、過程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基本學習能力是對純知識、專業知識、存量知識的理解,創造性知識在過程學習能力中出現,包括過程知識、增量知識、跨界知識。而綜合應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驗證你的理解和想象。

    職場是一場馬拉松,只有不斷給自己加油(學習),才能堅持到最後。

    3.與同事之間,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同事之間如果走的太近,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無疑。

    我們在工作中的煩心事、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想去找個人傾訴。這時對同事無意間的一句牢騷,一句對上司的抱怨,都會成為別人手裡的把柄。

    職場上,與同事之間只談工作不談生活,這是最基本的職場生存法則。

    不要打聽對方的隱私,也不要把自己的隱私暴露給對方。即使是夫妻之間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更何況同事之間呢?

    《論語》裡有句話叫“近之則不遜”: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就失去了了界限感和尊重感。

    不要在同事之間抱怨其他的同事、說上司的壞話、抱怨公司和工作。

    俗話說:“說者無意,聽著有心”。一句抱怨的話,可能只代表你當時的心情和狀態。不過,對方可能不這麼想,他們會認為:“你是一個愛抱怨的人,以後你也是”。

    說不定哪天你的同事成了你的上司,你過去抱怨上司的話,他都記在心裡。工作上處處為難你,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你的工作將會很難開展,你在公司的路也會越走越窄,最後只能選擇離開。

    而抱怨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差,因為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什麼都不能改變。抱怨只會讓你深陷在負面情緒裡,傳播這種負能量不但會影響自己,還會破壞工作氛圍和團隊凝聚力。

    所以,職場上無兄弟,同事之間保持適當安全距離,是在保護自己。

    以上這三點潛規則,終身適用。

  • 2 # 世說新職場

    職場的記憶裡總有些光,亮到讓人久久難忘。

    對於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我的第一課是學會“吃虧”。

    小陳和我是差不多同一時間進的公司,和他一起入職的還有他另外兩個同學。他們都是校招生,學的模具設計專業。

    像所有剛入職場的年輕人那樣,他們有體力,有衝勁,滿身活力。而年輕的另一面是缺乏經驗。進了公司才知道大學學的那點模具設計專業知識,根本不夠用。自然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工作了兩三個月,我很快的看出了,小陳和他另外兩個同學的不一樣。

    對於他們這樣的新人,領導首先安排的是,讓他們每天在辦公室看以往的設計圖紙,順便幫助忙不過來的同事出出簡單的設計圖,以此來學習積累他們的設計經驗。

    第一個月還能看到小陳待在辦公室,但是到了第二個月,在辦公室就很少看到他。

    原來他去了模具製作車間。在辦公室呆的這段時間,他經常看到模具製作師傅,到設計部與模具設計師討論技術問題。對於他們這樣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最缺少的就是經驗。怎樣花同樣的時間積累比別人多的經驗,成了他每天思考的問題。在辦公室呆了一個月,他感覺到已經學不到太多的東西。公司也不可能把重要的模具交給他這樣的新人設計。

    而另一個更容易學到技術的地方就是模具製作現場。剛好模具製作現場也非常的忙,於是他主動申請到車間幫忙。到車間後,從最髒最累的活幹起,車間的高溫每天把衣服都溼透,他也很快贏得模具師傅們的認可。

    據他後來跟我講,在車間幫忙的這段日子,是他學習進步最快的一段時間。他熟悉了模具完整的製作工藝,現場技術工人的指導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相互印證,讓他對模具設計優劣有了根本認識。透過模具組裝的過程,熟悉了各種模具的結構,技術的提升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很快他就爭取到了一個模具設計的機會,並圓滿的完成了任務。他也從三個同學中脫穎而出,最快的升職加薪。現在他在一家大型模具出口企業擔任首席設計師。

    我的這個用吃“虧”來學經驗故事,不知道對剛入職場的新人是否有所啟發。我的同事小陳是否真的吃虧了呢?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尊重樓-是什麼意思。反義詞是什麼?如題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