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長讀書匯

    各有千秋,時代不同。魯訊比較憤青一點,李大師多浪漫一點。

    感覺魯迅不是很快樂,當然他是憂國憂民,但是健康的身體本錢,才能戰鬥,作品較為嚴肅。

    李大師對境遇表現得嘻嘻哈哈,作品嬉笑怒罵,活得也比較開心。

  • 2 # 文人草堂

    當然,若是兩位都在世,估計肯定是不喜歡這樣的比較的。魯迅先生從來都是當仁不讓,怎會讓一個對自己頗有微詞的後生晚輩,指指點點。李敖,更不必說,有話說裡,早就對魯迅先生,抱以不屑一顧的態度。

    但是,如果按照文學批判的角度,兩個人倒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味,魯迅就是魯迅,李敖倒有些像穿越版的胡適。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魯迅先生一直批判的就是人性,華人的劣根性,對於壓迫,對於戰爭,對於侵略,華人普遍存在的麻木,腐朽,軟弱,窩裡斗的共性。

    而李敖,或者說胡適,他們一直在批判制度,批判社會的不合理,這是兩位批判大師,站的角度不同。

    題外話,李敖在05年到北大演講的時候,特意捐了三十萬,在北大立了一座胡適的銅像——看到了嗎?這足以說明了問題。

    所以,兩位批判大師,他們的作品都是為了中國的未來,為了國富民強,在探索著前進的方向。而並不是像現在網路盛興的噴墨黑,只圖自己嘴巴痛快,遇到朝堂大員,立即變了嘴臉。

    單憑這一點的話,筆者覺得,兩位先生的作品,都應該被更多的年輕人去品讀。只要有辨別力,自然能從裡面獲得豐富的營養。

  • 3 # 卡樂終生修學萌主

    以我月收入3萬,讀書超百卷,每週三反思,浸淫文美體愛界十三年的人生經驗告訴你!

    斯人已逝,文采是非功與過,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一樣,首先,卡樂君很尊敬有思想改直言的二位前輩,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揭開社會政治的黑暗,魯迅先生因文通緝隱居,李敖先生因言獲罪做牢,他們都是勇者,文壇的良心!至於相提並論之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何不可!

    如果有幫到你,請關注卡樂君!卡樂君確實需要你的幫助!

  • 4 # 大悔憶智周

    就政治立場,他們都反蔣,可以相提並論。

    就文化,李敖捐款在北大立胡適像,此行為藝術比魯迅有文化。

    就文學,魯迅直至今天,尚無出其右者,尚未有先鋒前衛如魯迅者,包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能玩意識流的施摯存和能玩魔幻現實主義的莫言。

    魯迅對人性,對國民性的認識,中國作家,只有沈從文能夠與之匹敵。魯迅看見人性與國民性所有的惡,沈從文看見人性與國民性所有的善。

    魯迅是“人心惟危”,沈從文是人心如詩。

    魯迅寫華人吃拯救他們的人的人血饅頭,沈從文寫華人別人摘了他果園的橘子要給錢他感到羞恥;魯迅寫教授上課滿腦子的女學生,下課回家看見女乞丐美麗認為可以買些肥皂讓這女乞丐“咯吱咯吱”洗一洗,沈從文寫男女之間求愛要唱優美的情歌……都是很真實的,都是很深刻的,作家是允許片面的深刻的。

    李敖可沒這功夫,他是立場決定嘴巴,他沒魯迅、沈從文的眼光和文字,他不夠形象思維。

    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李敖尚未實質性地形成,魯迅卻是格言一般的精警,沈從文卻是Teana一樣的優美。

    魯迅是有他的思想的,他的思想往往透過他的小說、雜文、詩歌(包括他的格律詩和散文詩)表達出來,李敖沒有獨家的思想,並且他的觀點基本直說,不夠文學。

    魯迅是先鋒、前衛到今天歪果仁才流行的後現代的,他的《故事新編》早就解構傳統價值、惡搞莊嚴了,他小說裡的古人說著新潮的搞笑的話,如今周星馳才這麼幹。

    要而言之,愚以為,李敖之天才與成就均不能與魯迅相提並論。魯迅是發明創造,自成一家,李敖只是狂放,對文學並無新的建樹。

  • 5 # 從此不再抓老鼠

    問題的核心是作品,作為兩個不同時期的文人來說,他們立世的核心也是作品。看過李敖得作品和魯迅的作品的人,心裡自然會有不同的評價,魯迅的作品看的人是真痛,好多人不敢看,不願意看。魯迅罵華人,和魯迅同時代的華人也罵魯迅。魯迅罵當權者,罵政府,哪時候也有很多人替當權者罵魯迅,魯迅的作品更多的是從人,從文明,從真正的人這個角度,反思,鞭撻,痛毆醜陋的華人,吃人的傳統文化,其思想深度無人能及。李敖的作品,李敖生於魯迅之後,成名於臺灣的威權時期,當時的作品,觸及當權者之痛,痛罵獨裁之壞,揭露黨國之黑暗,看起來很是爽快。這個時候的李敖的作品內容很寬。臺灣民主後,李敖的作品,嬉笑怒罵,星力十足。一笑。其人,周旋於電臺,電視臺,罵各路人物,自豪於誰誰誰被我罵得不敢回話。作品兩人不能比,也不用比。明年大多數人也就忘了李敖是誰了。

  • 6 # 坐觀餘暉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人和人與作品與作品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相提並論也是一種謬誤,建議提問者不要再提出此類問題!

  • 7 # 精評欄

    文學評論,對作品的分析,不能離開作家所處的社會,生活的時代。魯迅和李敖分處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其創作的歷史背景也大不相同。不過他們作品所具有的批判性是相同的。文如其人,魯迅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敢於直面社會的現實,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還在於無情直掲歷史的瘡疤和民族異常頑固的劣根性,真的猛士就是這樣。李敖呢,對人性的深刻獨到的剖析和當今社會制度所作批判,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 8 # 新故相推

    讀過李敖作品也讀過魯迅作品,總體上說,與魯迅作品的思想性和對時代社會的影響上,李敖是沒法比的。至於,文學性藝術性上,則各有千秋了。

    魯迅寫作是為了喚醒國民,想透過自己的筆來引導改進社會,向封建愚昧勢力發起戰鬥,所以他是第一個關注社會底層人員的特別是農村農民的人,也是第一個深刻揭露封建思想人吃人本質的思想家,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寫作時代,影響了一代一代人。

    李敖也是一個率性正直,博覽群書,號稱白話文寫作第一高手的人,他的作品有深度,思維嚴密,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但我覺得站在歷史高度,他的作品是無法與魯迅相提並論的。如果說魯迅是雄偉壯闊的長江,那李敖應該是風景秀麗、時有波瀾的漢水。

  • 9 # 覃仕勇說史

    問:李敖作品能和魯迅作品相提並論嗎?

    答:李敖大師剛走,本來不應該說他不如人的地方,但既然要拿他和魯迅相比,我只好遵照我內心最真實的的評價,狠著心說出那兩個字:不能。

    老實說,李敖大師也是很牛叉的了。

    我最早接觸李敖的作品,是讀中學那會兒,大概有《傳統下的獨白》、《李敖快意恩仇錄》、《要把金針度與人》等幾種。

    初讀到這些書的文字,就很震撼,怎麼會有人能把文章寫得這麼精彩、這麼酣暢淋漓呢?!

    但是,讀得多了,就發現作者的思想沒有想象中的深刻,很多東西老在反來複去地講,有時為了追求點哲理性,就玩調皮話;有時為了顯示辛辣感,不惜滿紙爆粗口。當然,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那些自戀自大的話。

    比如:“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華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排位。”“如果我不是李敖,我願是李敖第二。”“我要是想佩服誰,就去照照鏡子。”這類句式看得多了,就疲勞了。

    李敖宣稱自己寫過多少百本書,有多少千萬文字,但這些書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抨擊島上時政的,帶有很強時效性的,時代一去,人們想讀的慾望度就迅速降低,其價值呢,不好說。

    當然,李敖也曾雄心勃勃要寫幾部傳世的作品的,比如小說。

    也許是我的鑑賞力太低,對他的小說,不懂欣賞、沒法欣賞。

    熱愛寫作的人都應該知道,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塑造人物,其次才是情節。

    李敖最引以為豪的小說有兩部,其一是《上山上山愛》,另一是《北京法源寺》。

    這兩部書我都看了,裡面的人物形象蒼白模糊,就象夢魘裡出現的殭屍,表情生硬,沒有靈魂,也沒有牽動人心的情節,只注重於人物對話來完成對讀者的說教。

    真的,我不懂欣賞、沒法欣賞。

    李敖曾信心滿滿地認為,憑藉《北京法源寺》,自己應該獲諾貝爾文學獎。

    結果,事與願違。

    為此,他憤憤不平地說:“在歷史上,諾貝爾獎的頒發經常不公正,托爾斯泰沒有當選是遺憾,毫無資格的賽珍珠當選是錯選。而且,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歷來不給華人文學獎,不承認語言隔閡的原因,只認定我們沒有世界級的作品,這是有偏見的。文學獎強調的是作品中的理想主義成分,還有作者有沒有和權勢作鬥爭,這兩點我都做得非常好,也可以說最好。”

    若干年後,莫言獲獎了,這也算是對李敖這一番話作出了“純屬牢騷”的旁註。

    前幾年,偶然看一檔楊瀾訪李敖的節目。

    李敖公開點評韓寒,他一邊思索一邊說:韓寒的問題使我想起來一個跟我同年齡的法國女作家薩岡,她就是寫愛情小說的,一直寫到死。這個沒問題,因為女孩子玩愛情是本行——她很內行的,她寫一輩子我們也沒有意見。可是小說涉及很多人間疾苦的時候,那就要看你的經驗,你的歷練。談到哲學要看你的深度,如果這些都沒有,韓寒也不會成功,因為他只是寫感想。

    楊瀾忍俊不禁,笑了,說:他也可以在這個方面做到很好啊……

    是的,人家韓寒少年成名,在這方面本來就做得很好呀。

    李敖因此愣了愣神,有點窘迫,稍作猶豫,轉換話題,說:問題就是,我舉個例子,好比說韓寒要談歷史問題,我就談了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294卷,寫了18年,你沒有看過這書,你就不能和我談這個內容……

    楊瀾莞爾一笑,說:那人家為什麼要跟你談這個內容?

    李敖腦子轉不過來,有點磕磕巴巴地說:問題就出在這裡,問題就出在這裡——為什麼要談《資治通鑑》呢?他不注意知識的話,這個就不能談。這群小朋友們,擁護韓寒的、或者跟很好很類似的,如果你們不尊重知識,反知識的,就不能談,因為兩個人的層次不一樣。

    楊瀾似乎看出了李敖的詞窮,收斂了笑容,打圓場地說:其實在我看來,韓寒身上有一種非常難得的,一個年輕人獨立思考和敢於發表自己的真實感想的一種勇氣,其實是某種程度上跟你年輕時候的一種勇氣是有相似之處的……

    李敖在楊瀾說話的間隙,迅速調整了一下思路,似乎想起了什麼,信心又起,說:沒有錯,我告訴你,我舉個例子,好比說賽車。賽車是1911年開始美國推出來的,當時為的是測驗美國汽車工業的成績——當時的車子最快可以到120,現在可以跑到170甚至更多——當時為了測驗這個,就舉辦了賽車活動。所以說這就是美帝的玩意……

    說著說著,李敖又開始有次語無倫次起來。楊瀾於心不忍,打斷說:如果要談起賽車,我相信韓寒的知識比你多……

    李敖強詞奪理:我談歷史背景……

    看了這段訪談,我更堅信自己多年前的判斷了:真的,李敖的思想,真沒想象中的深邃。

    回頭說說魯迅。

    你可以說,是課本教科書早早就把魯迅塞進了我們的思想領域、精神世界,並在其中奠定下其不可動搖的文壇領袖地位。

    但是,許多年過去,當我們已經長大,當我們已經成熟,回頭審視,魯迅仍然在那,高山仰止。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和山海經》,文字猶如行雲流水,代入感極強,那個爛漫卻又富於童真意趣的迅哥兒形象總是讓人揮之不去,欲說還休。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仿如評書手法,出手不凡,小說世界中出現的人、出現的事,歷歷如繪,小說人物說過的話,經得起玩味,而且越玩味,越是直指人心。

    魯迅的著作還包括戲劇、學術論文,但成就最大的還是雜文。

    魯迅從來沒有象李敖那樣吹噓過自己如何如何了得,但文學界公認,迄今為止,魯迅雜文的思想性尚無人能夠超越。

    我覺得,魯迅的許多文字,值得你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一點點咀嚼、一點點感受、一點點體會。

    比如:“面具戴得太久,就會長到臉上,想再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又比如:“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還有:“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而弱者憤怒抽刀卻向了更弱者!”

    “扶著叛徒屍體哭泣的人才是真脊樑。”

    “無論她有多大錯,她哭的那一剎那都是我的錯。”

    ……

    李敖,和魯迅比起來,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 10 # 紅9九

    李畢竟是小地方來的,大家看個新鮮,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人。魯迅則在五四大背景下,一直處在中國文化們的鋒頭浪尖上。都寫雜文,眼界不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手鐲和銀手鍊顏色不一樣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