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系統論概述
1、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這個觀點後來也一直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指導著眾多中西方學者從整體的系統視角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使得社會系統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認為“社會關係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絡和關係的總和。”他透過對人們從事的勞動和活動進行結構分析,揭示了構成社會系統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
2、馬克思社會系統的構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由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構成,即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在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
經濟系統是社會穩定執行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系統的執行提供物質能量,對社會結構和民眾意願有深遠的影響;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穩固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思想文化系統可以說是其他各兩個系統狀況的對映,它和其他諸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屬於存在和意識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其他子系統的執行狀況都會從該子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當前中國的社會系統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系統和社會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的政治子系統是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的整合是一種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統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動地起作用,自身的執行和協調均受制於和服務於政治系統,從而造成了子系統之間的非良性互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系統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系統逐步佔據社會系統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對社會子系統關係的協調與整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同樣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社會系統關係中的寡頭地位,導致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失衡,並進一步制約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良性執行和穩定發展。因此,在中國看似繁榮崛起、歌舞昇平的表象背後,許多尖銳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現實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嚴重的腐敗,黨與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嚴重的環境汙染等等問題遍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會問題與社會系統失衡的因素
(1)要素類因素
“要素性負效應是指由於要素自身性質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統內部摩擦或紊亂而產生的負效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差異,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系統的要素性負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系統的穩定和有序。
(2)構成類因素
“構成性負效應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這也直接導致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作為國家的建設重點,又產生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戶籍制度、勞動用工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有些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廢除,有些卻依舊存在並活躍於現在的政治體系中,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類因素
“精神性負效應是指由於系統內部環境與文化、法制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系統,除了使物質文明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社會關係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卻略顯偏軟,與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意識、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都十分淡薄,由此產生了許多精神性的負效應。
(4)失調類因素
“失調性負效應主要是指系統內部構成、結構、要素等與外部環境不協調導致的嚴重功能紊亂、內耗嚴重以及系統優勢難以發揮所產生的負效應。”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必然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系統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系統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巨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發展區域性的理解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對大自然採暴力的行為和態度,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都引發了相當大的失調性負效應。
三、社會系統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系統學的視角看,社會和諧表現為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執行。如果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不能協調執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整個社會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調節協調社會各系統之間關係的主要機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同時,政治文明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其他組成部分又有著指導作用。因此,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政治保障。
2、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經濟處於基礎地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一切的社會活動,包括調節關係,化解矛盾,維護秩序,最終都是靠經濟發展才得以實現的。經濟發達了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地球的生態平衡提供建設支援;經濟發展也是處理國際關係的保障,只有一個國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然而,目前中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改變當前這一現狀,就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並結合政策的調整和支援,一起推動中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效率上來。
3、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系統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現如今,文化作為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有文化,有創新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時,文化也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深入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化,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價值趨向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創造出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激勵著人類不斷的掠奪自然。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等的發展病。因此,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用馬克思注主義的系統論觀點指導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能動作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社會各子系統協調和諧發展。
一、社會系統論概述
1、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這個觀點後來也一直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指導著眾多中西方學者從整體的系統視角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使得社會系統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認為“社會關係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絡和關係的總和。”他透過對人們從事的勞動和活動進行結構分析,揭示了構成社會系統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
2、馬克思社會系統的構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由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構成,即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在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
經濟系統是社會穩定執行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系統的執行提供物質能量,對社會結構和民眾意願有深遠的影響;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穩固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思想文化系統可以說是其他各兩個系統狀況的對映,它和其他諸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屬於存在和意識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其他子系統的執行狀況都會從該子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當前中國的社會系統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系統和社會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的政治子系統是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的整合是一種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統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動地起作用,自身的執行和協調均受制於和服務於政治系統,從而造成了子系統之間的非良性互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系統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系統逐步佔據社會系統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對社會子系統關係的協調與整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同樣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社會系統關係中的寡頭地位,導致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失衡,並進一步制約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良性執行和穩定發展。因此,在中國看似繁榮崛起、歌舞昇平的表象背後,許多尖銳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現實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嚴重的腐敗,黨與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嚴重的環境汙染等等問題遍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會問題與社會系統失衡的因素
(1)要素類因素
“要素性負效應是指由於要素自身性質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統內部摩擦或紊亂而產生的負效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差異,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系統的要素性負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系統的穩定和有序。
(2)構成類因素
“構成性負效應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這也直接導致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作為國家的建設重點,又產生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戶籍制度、勞動用工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有些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廢除,有些卻依舊存在並活躍於現在的政治體系中,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類因素
“精神性負效應是指由於系統內部環境與文化、法制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系統,除了使物質文明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社會關係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卻略顯偏軟,與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意識、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都十分淡薄,由此產生了許多精神性的負效應。
(4)失調類因素
“失調性負效應主要是指系統內部構成、結構、要素等與外部環境不協調導致的嚴重功能紊亂、內耗嚴重以及系統優勢難以發揮所產生的負效應。”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必然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系統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系統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巨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發展區域性的理解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對大自然採暴力的行為和態度,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都引發了相當大的失調性負效應。
三、社會系統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系統學的視角看,社會和諧表現為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執行。如果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不能協調執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整個社會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調節協調社會各系統之間關係的主要機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同時,政治文明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其他組成部分又有著指導作用。因此,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政治保障。
2、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經濟處於基礎地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一切的社會活動,包括調節關係,化解矛盾,維護秩序,最終都是靠經濟發展才得以實現的。經濟發達了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地球的生態平衡提供建設支援;經濟發展也是處理國際關係的保障,只有一個國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然而,目前中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改變當前這一現狀,就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並結合政策的調整和支援,一起推動中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效率上來。
3、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系統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現如今,文化作為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有文化,有創新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時,文化也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深入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化,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價值趨向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創造出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激勵著人類不斷的掠奪自然。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等的發展病。因此,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用馬克思注主義的系統論觀點指導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能動作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社會各子系統協調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