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茱小豬

    孩子打人的現象是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尤其孩子打了媽媽,當媽的心裡肯定特別不舒服。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帶起來的孩子居然做的如此過分,簡直是寒心。可是孩子為什麼打媽媽呢?我們要知道,其實"打"只是一種行為現象,我們要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

    1. 單純宣洩情緒。孩子可能在別處積壓了太多苦惱和憤怒無從發洩,剛好媽媽的某句話或者某個做法正好撞上了槍口,一下子引爆了孩子的情緒。之前積壓的憤怒全部發洩到媽媽身上,憤怒起來又不懂得表達,情急之下動手打了媽媽。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媽媽應該慶幸,如果孩子的憤怒與壓抑不能及時排解,這種憤怒將轉向孩子的內心,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2. 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媽媽平時對孩子關心不夠,或者愛孩子的表達方式和做法有失妥帖。比如媽媽經常誇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媽媽的出發點本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向別人家孩子學習。可這種行為往往是適得其反。這種情況下,打媽媽的孩子實際上都是內心缺愛的表現。

    3. 試探媽媽的底線。孩子其實都是相當聰明的,他知道誰喜歡他,誰愛他,他也願意聽那個愛他的人的話。但是如果愛沒有底線的話,孩子是很容易抓住你對他的愛來威脅你,從而為所欲為。我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做事受挫或者我不允許他做某件事的時候,憤怒起來就會邊打我邊說:"打媽媽。"其實他只是在試探我的底線罷了。他知道我愛他,寵他,經常無條件滿足他,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界限,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事情媽媽會阻止他,他又不懂表達,加上剛學會了"打"這個語言和行為,所以動不動就打媽媽。其實孩子這個時候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有多愛他,是不是我的愛可以允許他為所欲為,如果不是,那是不是真的不允許,還是你只是說說而已。

    4. 是非觀念不明確,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孩子之所以打媽媽,也許是爸爸媽媽打過他,或者家裡有過打人行為,又或者老師打小朋友,在這種環境下,他就會有打人的行為,這是一種模仿心理,他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

    其實,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就像父母愛孩子,這是本能。打媽媽的孩子都是在表達這樣一種心理:因為我知道媽媽愛我,不管我做得多過分她都會愛我,不會記恨我,拋棄我,在媽媽面前我是安全的,所以我可以哭,可以鬧,可以撒潑打滾無理取鬧。

    那麼該如何制止孩子的這一行為呢?

    第一,堅定而溫和地阻止他,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打一次,阻止一次。一定要堅定而溫和,千萬不要以暴制暴,更不要事後說教,這一點效果都沒有。當初孩子動不動打我的時候,我只是每次都溫和地抓住他的手,平靜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剛開始一次兩次,他打不到我會鬧得更厲害,但是幾次之後,他知道他打不到我,怎麼鬧也達不到他的目的,慢慢地他就不會再打我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了。

    第二,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不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第三,教會孩子學會溝通和表達,讓孩子知道唯有好好說話才有可能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第四,教會孩子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如跑步,打球,畫畫等等。

    ————————

  • 2 # 蘆柑媽媽

    上週末,弟弟一家同他的小孩都來我家玩。小孩子一來不自覺的就霸佔了電視了,他們平常都是在家由老人帶的比較多,老人家也都是一下班回來就在那看電視,小孩子當然也跟著看了,久而久之,霸佔電視也成了一種習慣。他父母沒說什麼,我當然也不好說什麼。吃過飯後,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晚上九點半,小孩子也得早點睡覺了,他媽媽就喊他關電視睡覺,然而,喊了幾次都沒反應,她媽媽就有點生氣了,起身去搶過遙控器把電視關了。

    哪知道,這下子把小孩子給惹火了,一下子搶過遙控器,摔在他媽媽身上,而且還大哭起來。她媽媽一生氣,就用手去打他,於是雙方糾纏不清了。小孩子哭的更大聲了,還順勢抓起旁邊的垃圾桶向他媽媽扔過去,還一直用手打他媽媽,相當於是雙方扭打在一起。。。要知道,這小屁孩才6歲,他媽媽顯然是拿他沒辦法了,管不了了。。。

    顯然,小孩子會打媽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平常過於溺愛,媽媽在小孩子眼裡沒有任何威嚴可言。我小外甥平常都是由老人帶,大家都知道,老人的通病就是溺愛,再加上她媽媽平常專注於工作,也對他沒怎麼管,基本上對他的要求都無條件滿足。平常叫他吃飯睡覺什麼的基本上叫了好幾遍都是不聽的。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人也喜歡打小孩,這樣會造成小孩也向大人學習,學習還手。

    所以,針對這兩點原因,還得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1、不能過分溺愛孩子;2、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定的威嚴;3、儘量避免動手打小孩。

    中國著名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6歲前要立規矩”,針對孩子動手打媽媽這種情況更要充分立好規矩,以防止後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3 # 櫻子樂園

    孩子打人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情緒的宣洩,另一種是交流的方式。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家長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大人有打人的示範。大人處理問題或者生氣憤怒時,多半採取暴力的形式解決,孩子無形中也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還有大人時常教孩子:誰誰誰惹你啦,我們去打他!媽媽不讓你這樣,我們打媽媽!這就是告訴孩子誰惹我不高興,我就打誰!

    其次,孩子打人時大人的反應不當。有些人,孩子打他時,他還覺得很興奮。哎呀,寶寶這麼小就會打人啦,好可愛啊!看看看,寶寶剛剛打我了。或者跟他嬉笑。這樣的表現寶寶會以為他打你你很高興,他得到了鼓勵,以後就更喜歡打人了。這就是幼兒園有些孩子想跟誰玩就打誰的原因。

    最後,孩子打媽媽,一定是家庭溺愛的結果。這不止是媽媽一個人溺愛,更是所有家庭成員的溺愛。因為沒有人阻止他打人,所有人都包容他,順從他,他才會肆意妄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糾正他呢?

    平時多關注寶寶的情緒,盡力轉移注意力。

    當寶寶準備打人時,用積極的暗示取代嚴厲的制止。比如用“我知道寶寶這次不會打人的,只是想和某某好好溝通一下”取代“不準打某某!”,大人的信任往往更能把寶寶帶上正軌。

    大人自身做好示範。其實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教育孩子,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麼孩子肯定也做不到。

    給寶寶安全感。一定要告訴他,你只是不喜歡他打人,而不是不喜歡他。否則,他會覺得大家不喜歡他,他以後要不自卑,要不叛逆。

    利用別的孩子打人時來教育他。某某打人是不對的,大家都在說他錯了,我的寶貝遇到這種事是不會打人,因為我的寶貝會跟大人尋求幫助會想辦法的,對不對?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榮譽感,讓他覺得自己很棒的事情他很願意去做。

    角色扮演,讓他扮演被打的人。讓他知道被打的感覺是什麼。這在大人這叫換位思考。

  • 4 # 五糧液504

    打人不對 打自己的父母更不對 但是現實中也有及個別為父母的 是不合格 甚至是對孩子造成傷害控制的父母

  • 5 # 心奕心語xinyixinyu

    生活中的任何壓力、創傷、挫折,都可能導致孩子的攻擊性情緒。攻擊性情緒可以是焦慮、恐懼、悲傷、沮喪、無助等各種深層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

    什麼導致了攻擊性情緒?

    ◆ 創傷性事件,比如:

    l 被虐待,或看到別人被虐待(比如,被打罵;被關黑屋子;被罰站;被當眾羞辱)

    l 醫療創傷(比如,住院;打針;手術)

    l 分離創傷(比如,晚接;不辭而別;長時間分離)

    等...

    ◆ 壓力導致的負面情緒,比如:

    l 因為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而以失敗告終,由此導致的沮喪和挫敗感(幼兒階段孩子的特點)。

    l 成人過高的期望,導致的沮喪、焦慮和挫敗感。比如,經常因為失誤受到批評和指責;很少受到鼓勵和肯定。

    l 過度專制的管教所導致的憤怒和憎恨。比如,過度苛刻的限制;被懲罰;不予任何解釋,被命令做這做那。

    ◆ 未滿足的需要。

    與成人一樣,除了一些基本的需要,比如,空氣、食物、休息、運動、遊戲等,他們也有很多心理需要,比如,自我表達、尊重、自主、獨立、接納、欣賞、支援、理解、成就,等等

    所以才引發了他的攻擊性情緒。

  • 6 # 一大大一定

    不是孩子打母親,是母親自找,從小不管,好向自己生個黃帝,要什麼給什麼,我一個朋友兒子從12歲打母親,我說要制,我朋友自己不制,老公也不給管,14,5歲抓了,出來快20,不上班,但給父母的東西很好,一般孩子買不起,到28歲給人剎了。悲傷。我兒子從小到大學對我很好,老婆兒子有了,對我比敵人還不如,但不會打我,平時對我不行我從不說,兩口子拌觜丈母孃來罵我,我不氣,因為有孫子,一次兒媳在家罵,兒子不會罵,兒子兩口子上我家來罵我,我但時對兒子說在罵老孃打你,給我快走,以後這樣不要上我門,我退休吃自己的,兒子給你們帶好,以前只想你們好好過,現在好,動不動罵我,只當我死了。制過後從來不來罵。兒媳也不掛個黑臉,因為孫子我24小時帶,吃喝拉穿錢不要兒子一分。

  • 7 # 軒雅媽媽要加油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如你所願地成長,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的脾氣性格都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小孩發脾氣打媽媽是什麼原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如先靜下心來,想想孩子第一次打你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你答應她的事情沒有做到嗎?還是他打了你你沒有及時禁止,反而笑著讓她繼續?亦或者是平常你平常家裡有人發脾氣愛打人?孩子的性格轉換,有其果必有其因,與其責怪孩子不聽話,不如反思自己平時什麼做錯了什麼

    如何讓孩子改掉發脾氣打人這個壞習慣嗎?

    三個要素: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從孩子感受切入問題的根源

    不要在孩子發脾氣時侯,就把孩子認定為壞孩子。要知道孩子從還不會走路時就在模仿大人的生活習慣,有人說孩子的脾氣生活習慣更早在媽媽肚子裡就在模仿,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的確說明了平時家裡成員,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愛孩子不是比誰吃的鹽多,經歷的事最多,而是你能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情。你是父母但更應該是孩子的朋友,亦師亦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培訓機構如何招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