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無花觀主

    炸敵人碉堡真的太難了!我在參加兩山輪戰時進攻越軍陣地,越南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會重點打擊我們的八二無後坐力炮手和火焰噴射手,而且越軍碉堡的防炮和防爆性都很好。炸越軍碉堡,需要有人佯攻吸引敵人火力,機槍封鎖射口壓制敵人火力,爆破手在躲過敵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還有迫擊炮,地雷,抵近碉堡後先向射口內扔一顆手榴彈,製造煙塵和混亂,再將爆破筒投進去。這樣操作是因為爆破筒延時較長,越軍會反投出來,如果等到爆破筒即將爆炸時再投,那麼自己就沒有躲避的時間了。之所以先扔手榴彈,是因為越軍會用沙袋甚至人體壓制手榴彈的爆炸力,趁著手榴彈爆炸給敵人造成的短時間混亂我們再投入爆破筒,敵人就反應不過來了。

  • 2 # 陶德中士

    碉堡這種戰場上常見的防禦工事,對單兵來說攻打的難度主要取決於單兵的武器裝備是否完善。在現代戰爭中,地面小型作戰分隊在對付碉堡時。有多種選擇,可以呼叫空中進行精確打擊,也可以利用自攜帶的反坦克導彈武器進行遠端打擊,還能利用行動式的火箭彈來準確摧毀。自動榴彈發射器也能起來對碉堡武器有效封鎖的效果。

    但是在過去沒有制導武器的情況下,單兵對付碉堡則非常困難。如果碉堡的位置再過於險要,地形有利,基本上利用機槍就能封鎖很大一片區域。沒有遠距離的直瞄武器話,確實在白天想在有效快速的摧毀,難度非常高。

    在單兵裝備只有槍械及簡單的手榴彈武器的情況下,摧毀碉堡已經不是最難的問題。而如何靠近碉堡才是最困難的。有機槍或是手榴彈的話,彈藥量充足還可以用密集火力壓制碉堡的火力,掩護炸碉堡的人去接近。如果都沒有機槍火力的掩護,那麼這個任務就很難完成了。另外只用手榴彈來摧毀碉堡也很困難,爆炸威力有限,早年都是用爆破筒。但是有個缺點就是要抵近塞進碉堡才可以。

    總體來說,裝備有先進的單兵裝備的情況下,比如反坦克導彈,單兵攻堅火箭彈,榴彈發射器,無人戰鬥平臺的話,搞碉堡都不是事兒。但是隻有槍械與手榴彈的話,這活兒就很難幹了。如果再沒有空中支援的話,還是能躲就碰吧~~當然如果單兵的防護手段強悍的話,搞碉堡也是很簡單的事兒

  • 3 # 戰武奇兵

    我是軍武奇兵,下面由我做答!

    “碉堡”這個詞放在二戰還是比較有殺傷力的產物,放在現在那就是一個等死的靶子而已,現代的高科技精確武器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各種碉堡送天上去,而且進攻部隊也可以直接無視碉堡,繞開它。

    大名鼎鼎的馬奇諾防線最後落下一個被“無視”的下場,法國耗時耗力的產物在戰爭中毫無作為

    二戰期間炸碉堡的難易要看在什麼位置哪種戰場,歐洲戰場以大西洋堡壘為例,鋼筋混凝土三防碉堡,幾米厚,能抗的住戰列艦直接炮擊,當然了裡面的能不能受的了那另說。在對付沒有重武器襲擾的游擊隊碉堡也是比較強的存在。

    強大的大西洋堡壘,給盟軍登陸造成極大損失

    碉堡發揮戰力最高的也就是我們東方戰場了,鬼子欺負我們缺乏重武器在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僅透過碉堡和炮樓就製造駭人聽聞的華北無人區。這要是在歐洲或蘇聯大地上還不夠重炮覆蓋的。所以在蘇德戰爭的巷戰中也很少看到有專門的碉堡,而都是根據房屋環境直接佈置火力點。

    斯大林之錘,為巷戰提供一條龍服務

    所以抗戰期間我們的軍民拔掉敵人火力點或者炸掉一個碉堡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隊伍缺乏重武器,即便是老蔣的中央軍也缺乏足夠的火炮,而整個抗日戰場由如此之大,重火力只能集中使用。

    被八路軍敵後隊伍拔掉的日軍碉堡,從他們的裝備來看這應該是戰爭後期,中前期我們的敵後隊伍沒有這種裝備,也很少敢攻打日軍的這種火力點。

    並且一個主堡附近通常還會有兩個小的碉堡,它們會形成交叉火力點,也能相互照應,依靠人力用炸藥包炸碉堡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碉堡內部瓦解敵人。為此戰爭期間為了各種任務不得不炸碉堡我們犧牲了許多勇敢的戰士。

    鬼子投降以後碉堡的作用就開始越來越小了,光頭的長江防線,各種明暗機槍碉堡群在美製105毫米榴彈炮面前根紙糊的一樣。最後向所有抗戰老兵敬禮!你們都是英雄!
  • 4 # 軍武吐槽君

    沒多難,關鍵得看你裝備行不行,如果武器落後,那麼即使是鬼子薄薄的炮樓也得拿命去塞炸藥包,最後還不一定能炸掉。如果武器先進,即使是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深入地下30米的鋼筋混凝土海防工事,也只需要德華人用一發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彈就能輕鬆解決。(抗戰打鬼子炮樓)

    (古斯塔夫大炮,口徑800毫米)(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蘇軍被古斯塔夫大炮摧毀的碉堡)

    所謂碉堡說白了就是一種堅固的軍事建築物,在應對輕武器攻擊時可以抵擋一陣,而在面對重武器,特別是大口徑火炮時,也只是脆皮烤鴨一隻,分分鐘被吃掉。沖繩島海戰時,日本據險死守在沖繩島上佈置了各種錯終複雜的明堡和暗堡以及火力點工事,然而最終結果是什麼?在美軍各種大口徑的艦炮和數百公斤航彈的狂轟濫炸下,這些碉堡基本是塌的塌,毀的毀,最後在美軍火焰噴射器的照顧下很幸運的成為了天然埋屍坑。所以對於火力優勢一方,炸碉堡並不難,只是消耗彈藥多少的問題罷了。而到了現代,隨著各種高科技武器的出現,碉堡就顯得更加不堪一擊了,為了對付越來越深的地下碉堡,各國紛紛都推出了鑽地彈套餐。1999年,美軍炸燬我南聯盟大使館的“傑達姆”炸彈就是一種典型的鑽地彈,當時它足足穿過了五個樓層才在地下室爆炸,可見其威力之大。而美軍目前裝備最多的“寶石路”Ⅲ鐳射制導鑽地炸彈可以穿透6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和40米的普通泥土層,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這種炸彈摧毀了伊拉克眾多的地下碉堡,其中一處還是薩達姆經過特別加固的底下宮殿。(美軍GBU-39小口徑鑽地彈)

    而美軍最新研製的採用鎳鈷鋼合金彈頭的“巨型MOP鑽地彈”更是能夠鑽透60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對堅硬岩石層的穿深也能夠達到40米,普通碉堡在它面前真的只能算是一個玩具。而在鑽地彈的研究裝備上,中國並不落後美國,目前曝光的最新的東風-15C型鑽地導彈,採用鎢合金材料外殼彈體,內部裝填高能炸藥並且有鑽地助推火箭,據悉其可以鑽透25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和16米的堅硬花崗岩層,絕對是炸碉堡,毀工事的不二利器!炸碉堡就是兩個字:so easy!

  • 5 # 蘆笛x

    在雙方軍力相當的情況下,碉堡確實很有效,很難拔除,而且比較常見,一是比較堅固,一般炮彈根本無法摧毀,視野開闊,火力輸出比較猛,能和其他碉堡連成火力群,更能為進攻部隊製造不小阻礙和拖延時間,而在現代戰爭,應該進化成堡壘了,堅固程度也不是二戰碉堡所比擬的,在配合守備部隊,一樣能發揮出它的優勢,火力。二是大多以地理優勢結合碉堡特點進行建造,可以以少量的兵力阻擊牽制人數多於自己的敵軍,給予有效殺傷。三是火力超強,便於防守,由眾多子堡配合母堡形成360度無死角覆蓋,更便於火力點輸出,視野開闊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射程、火力網是炸碉堡必須攻克的難題。

    二戰重機槍普遍射程都在1000米,其餘也都在3-5百米,交織的火力網完全足以攔住任何百米賽跑的高手。

    唯一的射擊盲區就是碉堡牆下。

    一座碉堡工事前肯定是堅壁清野,不可能存在遮擋射點的灌木或者岩石,所以要炸碉堡就必須冒著暴雨般的子彈,幾乎沒有掩護。

    因此炸碉堡最佳的方案就是炮火覆蓋。

    很遺憾,在我們的抗戰,搞炮火覆蓋炸碉堡是很奢侈的嚮往。

    只能土辦法,挖地道和戰壕,步步為營儘可能的接近;

    丟手榴彈,人工創造煙霧掩護。

    而且在閃躲子彈的同時,炸碉堡的戰士還得解決碉堡前的鐵絲網與溝渠。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屬於圍點打援的戰術,直接拔除碉堡是虛晃一招,重要的是打擊救援的敵軍,但也有是經過長時期的籌備和秘密行動對碉堡進行蠶食和弱化策略之後才採取總攻擊。

  • 7 # 颱風148740113

    炸碉堡有多難我不知道,但我們單位附近有一個日本時期建立的機場警衛崗樓的地基,讓我感覺碉堡應該是很結實牢固的。這個崗樓不大,只能容一兩個人站崗,但地基是水泥和鵝卵石混合建立的。最近,崗樓拆了,想把崗樓地基也拆了,可是怎麼也不能動之毫釐。可見日本建的碉堡會有多牢固了。

  • 8 # 紅色手電筒

    碉堡屬於土木工事的一種,按照用途分屬於射擊工事,射擊工事是為保障武器以及操作人員的安全,充分發揮射擊效能的工事,各種掩體應該根據戰鬥任務,火器效能和地形條件,選擇視界開闊,射界良好,便於發揚火力,便於隱蔽,偽裝和實施機動的地點。

    碉堡屬於半永久工事,構築的材料比野戰工事要講究,構築時間也相對比較長。現在各種影視劇上邊所謂的碉堡都是比較暴露的,真正的碉堡工事都是十分隱蔽的,影視劇上日軍的碉堡更應該叫做炮樓,這種炮樓是修築在平原地區,由於平原地區缺乏制高點,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修築碉堡,觀察的視界非常差,而八路軍有沒有攻堅火力,無論是炸藥包還是各種火炮都少,所以日軍把碉堡修成三層,最高的一層作為觀察和住宿用,第二層是射擊和住宿,第三層是彈藥庫和倉庫。在炮樓的底部還有一些如護城河一類的障礙設施。

    對於各種碉堡來說,如果有各種攻堅火力,最好用各種直射火炮直瞄摧毀,比如使用各種反坦克炮除了打坦克,還有一項重要的副業就是摧毀各種機槍火力點。那種高高在上的炮樓不算,如果有炮,那種炮樓就是靶子,解放軍初到東北和國軍進行正規陣地戰的時候,就是不知如何做工事,把碉堡修成了炮樓,結果是被美械裝備的國軍一炮一個成了靶子。

    而對付碉堡最有效的武器是坦克,在國軍在松山之戰後的總結中就曾經寫道,如果有中型戰車就可以順利的攻破日軍松山的陣地。應該說日軍的工事構築的非常有水平,日軍的碉堡都是三五成群,相互掩護,一般是中央有一個主堡,外圍還有若干的小堡,相互之間形成交叉火力,幾乎沒有射擊死角,如果用爆破手使用炸藥包進行爆破,很多情況下,爆破手還沒有接近主堡就會被附近的小堡發出的火力擊中。

    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日軍充分發揮了土工作業的優勢,構築了大量的暗堡,這種碉堡高度很低,從外表看就是一個小土包,射擊孔和地面齊平,在碉堡開火以前,你根本不能發現暗堡的存在。

    現在的戰爭條件下,由於步兵各種攻堅火器的發展,步兵對付碉堡的手段變得比較豐富,現在對付碉堡的是各種火箭筒,濫用各種反坦克火箭筒打碉堡是各國步兵的通行手段。除了火箭筒,各種榴彈發射器也是新的戰術手段,傳統的炸藥包,爆破筒,火焰噴射器也還在使用,但是這些傳統的攻堅手段由於使用距離近,現在用的不多了,但是還有。

    對付碉堡還是最好用坦克,坦克使用榴彈對付坦克是最有效的,現在坦克的主要任務是打坦克,但是坦克最初誕生就是為了對付各種碉堡,現在卻成了副業。

    即使在有坦克等重型裝備的支援下,步兵對堅固防禦陣地進攻是非常艱苦的,通常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美軍在太平洋各個島嶼進行的島嶼爭奪戰大部分時候就是美軍在一個一個的啃日軍的碉堡。

  • 9 # 兵說

    這也是需要分情況來看的,主要是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還有就是碉堡的質量可靠性。按照建造程度不同,可以分為野戰臨時性碉堡和永久性碉堡。前者遭遇一發75毫米口徑的炮彈基本上就可以被摧毀掉,後者由於建造的時候用料講究,鋼筋混疑土結構,強度較大。一般火炮還很難摧毀它,那種150毫米以上的重炮打掉它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重型榴彈炮的精度還是欠缺了,無法直瞄發射炮彈。

    二戰的時候,德軍步兵師火力非常強大。按照1939年德軍步兵師的編制,師級單位配備一個榴彈炮團。炮兵團擁有36門火炮,其中2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150毫米榴彈炮。團級作戰單位就可以呼叫師屬炮兵團進行支援,營級部隊也擁有75毫米步兵炮。對於一個小小的臨時性碉堡打掉它,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至於永久性碉堡則可以呼叫炮兵叢集或者空中轟炸機群。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基層部隊主要重火力就是九二式步兵炮。這款火炮既可以作為曲射炮使用,又可以當作平射炮使用。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精確度高,火力還比較猛。國府軍隊修建的工事大部分質量差,日軍攻堅的時候,這款火炮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九二式步兵炮面前,國府軍隊修建的碉堡或者地堡經常容易被轟掉。

    談到炸碉堡最難的還是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日軍為了剿滅八路軍,大力執行囚籠政策。在華北地區到處修碉堡,也就是所謂的炮樓。日軍也就是欺負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換成是德軍的話,日軍修的碉堡起不到啥作用。當時我軍連迫擊炮都非常缺乏,就更不要說十分珍貴的火炮了。有些團級單位都沒有一門75毫米山炮,只有靠繳獲才能獲得火炮。那麼炮樓怎麼打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拿血肉之軀去打掉日軍的炮樓。

  • 10 # 皇家橡樹1972

    納粹德國出鏡率最高的攻堅戰武器 “卡爾”600㎜臼炮,邊上是使用坦克底盤改裝的炮彈裝填車,好幾噸的炮彈僅靠人力根本裝填不了…“卡爾600”炮參加的戰役次數遠高於800㎜口徑的“古斯塔夫800”巨炮,雖然它也很笨重,但是它可以在大多數歐洲地域機動作戰,這要比僅能鐵路機動的“古斯塔夫800”好得多!而它首次參戰就是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轟擊蘇軍堅固的堡壘!

    炸碉堡這個事情到了現在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氣去實施,因為碉堡不但堅固並且火力也非常強大,就拿營連級永備型碉堡來說,都是使用500號水泥漿灌注而成,並且在水泥漿內要加上堅硬的石塊增加碉堡的厚度,通常情況下連排級永備型碉堡的胸牆厚度都在0.5米以上,明顯厚於普通樓房牆體的厚度,這樣的厚度要保證大口徑機槍子彈在500米距離不能穿透,而團營級永備型碉堡則會更厚實,82毫米迫擊炮榴彈打在上面根本不起左右,只能是105㎜口徑的火炮直瞄射擊才行!並且除了碉堡內有多挺機槍外,還會得到後方陣地的炮火支援,在沒有重火器的條件下,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才能攻克碉堡。

    被“卡爾600”巨炮擊毀的蘇軍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外,碉堡群制高點上的蘇軍三聯裝戰列艦艦炮。

    塞瓦斯托波爾早在沙俄時期就是著名的軍港,為了防止其它列強的覬覦,在環軍港四周都山地構築了大量的永備型碉堡群!到了蘇聯時代,又將這些碉堡群進行了強化,並且加固岸炮臺和增添了更大口徑的岸防炮。1941.10.31日曼施坦因上將率領的德軍、義大利…等國的軸心國軍隊對這裡實施在圍城攻堅戰,由於蘇軍碉堡過於堅固在久攻不克、傷亡巨大的情況下,曼施坦因上將請求希特勒把“古斯塔夫800”炮和“卡爾600”炮調集前線…兩炮抵達前線後經過緊張的發射陣地構築,開始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碉堡群內的蘇軍,其中“古斯塔夫800炮”的一枚7噸重的穿甲彈擊中了蘇軍地下30米的彈藥庫,並且引爆了庫內的彈藥;“卡爾600炮”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核心碉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正是由於兩門巨炮的參與才打破了攻城戰的僵局,否則僅靠德軍一般口徑的火炮和轟炸機將很難奪取“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卡爾600炮”還參加過鎮壓“華沙起義”,圖片上就是一發榴彈將整座高樓摧毀,可見其威力巨大!

    我軍歷史上也進行過多次的碉堡攻堅戰鬥,湧現出許多英雄連隊和個人!我軍建國之後消滅的最堅固的堡壘,就是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炸燬了涼山外圍的所謂“法國炮臺山”核心碉堡。“法國炮臺”的殘垣斷壁,從爆破後的殘跡來看,整座碉堡是牆體非常堅固,厚度在2.5~3米,根據資料顯示“炮臺山”是法華人在1940年初構築的,分上下三層,其中兩層埋在地下(山體內)長度在120米、寬度60米,碉堡牆體厚度1.5~3米,據說頂層有300多個射孔…整個碉堡可以容納1000人,這樣厚實的碉堡我軍“40火箭筒”和“82無”根本不起作用…而同登是涼山的門戶,不殲滅這裡的敵人就奪取不了涼山!我軍在掃清了“炮臺山”外圍後,越軍一個殘團的兵力退守到“炮臺山”負隅頑抗,勸降無果後在當年被迫參與修建“炮臺山”的老民兵的指引下,將2噸炸藥和數噸汽油灌進“炮臺山”的通氣孔,最後實施大爆破將整座碉堡炸塌…守敵除一人外全部被殲滅!唯一從“炮臺山”逃出來的敵軍被我軍俘虜,據他供稱,碉堡內約1000人被我軍殲滅。

    時間進入到了19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單兵裝備越來越先進,對於堅固的堡壘可以使用反坦克導彈去打擊,“敘利亞內戰”當中由於外國勢利的支援,反坦克導彈在敘利亞達到了氾濫的地步,雙方都使用反坦克導彈打擊對方的堅固工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軍正在使用M777型155㎜榴彈炮進行直瞄射擊…在2000米內可以擊毀主戰坦克和擊毀3米厚度的碉堡。

    這種“大炮上刺刀”的戰法我軍早在解放戰爭期間就已經使用了,這種戰法效果非常明顯,並且要比反坦克導彈便宜的多。

    隨著航空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各種重量打擊碉堡的航彈也應運而生,精確制導航彈重量在227公斤~10噸,根據不同碉堡而使用,最重的十噸級別的航彈可以打擊地下60米的碉堡,“炮臺山”那樣的工事一枚下去就成為齏粉!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碉堡這個有上千年曆史和讓歷代軍事家頭疼的障礙物,最終會被先進的武器輕鬆消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刷BIOS失敗,電腦掛了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