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紹興李珍

    孔子是不是認可,人為君子的同時也應為小人?

    感恩邀答:

    《易傳·繫辭下傳·第四章》:“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一君二民,君主事,臣奉君;二君一民,二君奪一民,一民同時事二主,爭奪禍亂之始也。這裡所講皆是道理。

    君子者一念之差也可成為小人也,但小人者就是最轉念頭,也不能成為君子,若要成為君子,非下大力氣不可,非脫胎換骨不可,所謂積習難改。

    君子明瞭小人之道,但惡居下流,這個下流是指品德低下的下流,不是指社會地位低下呵。

    君子有自己不仰不俯的原則,有自己取財是否合義的品性,有自己不畏權貴之勇敢,有識別小人之智慧,但不願同時做小人,不願做二麵人。君子一旦立了志,必每日三省吾身,成為前行之必修課。

    下次提問題不要老把孔老夫子抬出來呵,阿彌陀佛!罪過呢。敬奉!

  • 2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孔子絕不會認為“人有‘君子和小人’的二重性”,這是儒家核心思想本身決定的。簡析幾句,供參考。

    【1,“人性圓滿論”是絕對平等的】

    儒家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每個人都恢復本能的“圓滿人性”,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在,永恆幸福,故向內反省“人性”是永遠不變的方向和方法。這些教法都是對立志成聖、依教奉行的學人說的話,不是對愚昧凡夫說的。而這樣的學人時刻只“內視己心、外正己行”,是不看別人怎樣的,即便見到別人,也等同於“見到自己”,因為他覺悟的“人性”遍及一切,反省自己也是反省一切,反過來也是“把一切看做自己的”,見人如見己。既然沒有彼此,沒有“我、他”,最終一定是將“自己和萬物看做永不分離的一體”,則他的心面對一切,會永遠平等,沒有高下的比較。同理,他也不會把人看做是“君子或小人”,而是都看做另一個“自己”,以此為鏡,時刻鞭策自己進步。

    至於“君子和小人”這類的話,是儒家對不覺悟凡夫說的教語,而不是說孔子眼裡對人分了兩類。正所謂,君子看誰都是君子,小人看誰都是小人,因此孔子眼裡無“君子和小人之別”,而小人眼裡“永遠無君子”,只認為別人都是與自己一樣的“小人”!

    【2,“君子和小人”的標準】

    儒家經典裡,定義“君子和小人”的話語很多,概括起來是兩類:一個是“能否反省自己的人性”,能者是君子,不能者是小人;一個是“有沒有徹底的公心”,有的是君子,沒有的是小人。可見,“君子和小人”都是課堂裡的教語,是個教學目標和標準,而不是說“現實中的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這是普通人最容易理解錯的。換言之,現實生活裡,沒有純粹的“君子和小人”,人都是“既非君子,也非小人”的狀態,這是常態現實,儒家只是要教育每個人去做“君子”,而避免做“小人”。

    【3,儒家看人的根本標準】

    主要是兩個:(1)“天地人”一體觀,即把萬物與自己永遠看做不分離的一體,因此“心理上,不分你我、彼此”,看一切都絕對的平等,對人、對事都如此。(2)“他人為師觀”,即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人際中,不論是誰,都看做自己的老師,而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低位,誠以待之,虛心求教,上進覺悟。儒家其他所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法都從這兩個根本標準,發揮出來。明白這兩點,就知道儒家不對人分等級,不會把誰看做“君子或小人”,也不會高看或蔑視誰,永遠是把別人看做“另一個自己和老師”的!

    總之,從儒家根本教義上講,“君子和小人”只是教育目標,而不指現實中的誰。深究起來,還能知道,“誰心裡有君子和小人的念頭”,誰就是標準的小人!為何?真君子見誰都是君子,見不到小人;只有真小人,才會見到小人!

  • 3 # 真知是什麼

    人,都是一會兒君子,一會兒小人。所謂好人,就是君子的時候多,小人的時候少。;壞人,就是小人的時候多,君子的時候少。

  • 4 # 7799胡楊

    中國有句新話:不怕農民愚,就怕農民有文化。沒文化就知幹活吃飯,認命,有了文化雖然淺薄,但慢慢的也知道什麼是好言什麼是坑語,是誰在根源上在害他們。所以孔子,在幾千年前也沒想到他的,坑民做狗術被這些有文化的勞動者,破解的老二朝天。他的狗弟子拼命為狗師洗白邪辯也弄得一地狗屎。越埋越臭。……嗨……沒辦法,解放後毛主席就實施了全民免費讀書,這下好農民都識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腎結石,跳繩能把結石“跳”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