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正經鳩摩智
-
2 # 蕭武
劉淵是匈奴茅盾單于的後代,爺爺是南匈奴於夫羅單于,父親是左賢王劉豹。漢末時期,匈奴已經嚴重衰落,受到正在崛起的烏桓的壓迫,所以不斷南遷,請求內附。曹操時期,把一部分匈奴人安置在幷州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一帶。
劉淵是匈奴貴族出身,在匈奴移民中,天然的威望就很高。同時,劉淵作為任子,長期在洛陽生活,享受王侯待遇,和西晉計程車族士大夫來往很多,所以漢文化修養也很高,當時在洛陽算是名士。
如果不是八王之亂讓西晉逐漸在內亂中走向崩潰,匈奴移民基本上就會逐漸農耕化,和漢人同化,變成漢族農民,劉淵本人也會和其他的漢人士族士大夫一樣,積累聲望,再逐漸接受徵辟,出仕,成為朝廷高官,變成完全的漢族士大夫。
但西晉卻恰好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大亂,各地宗王以各自封地的兵源為後盾,長期混戰,爭奪對朝廷的控制權。最後形成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東海王司馬越相互對峙的局面,而當雙方的漢族兵源接近枯竭的時候,已經遷居內地的匈奴部落就成為拉攏物件。西晉的司馬氏皇族沒想到的是,他們本來是想利用匈奴,結果卻成了匈奴在內地崛起的好機會。
所以,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西晉經過長期內亂,要想重新恢復秩序,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了,甚至連東海王司馬越和王衍都在留後手,讓琅琊王司馬睿和王導渡江南下,做偏安江左的準備。這樣,匈奴要麼是給別人當炮灰,供人驅使,要麼是自己給自己打天下。匈奴貴族選擇了擁立劉淵,給自己打天下。
這就是說,到劉淵決定起兵的時候,西晉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問題不是如何重建西晉,而是如何重建一個新的王朝。所以,劉淵起兵的時候,一方面是自稱大單于,以便號召和統帥內遷的各胡族,同時以漢朝後裔自居,為蜀漢後主劉禪發哀,自封為漢朝劉氏的繼承人,以號召漢族士族中仍然心存漢室的那部分人。
西晉以篡魏自立建立,在篡魏過程中又經歷了多次的大規模血腥殺戮,所以,西晉本身就是有比較大的危機的,一些士族雖然一樣出仕,擔任官職,但內心並沒有完全把自己家族的命運與西晉王朝捆綁在一起。當西晉已經出現崩潰的徵兆的時候,這些人自然會尋找另外的出路和機會。
西晉崩潰後,連東吳舊屬都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恢復孫吳政權的活動,更不用說那些士族本身就是在東漢中後期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形成和崛起的,所以,如果真的讓他們看到重建漢朝的希望,其中自然會有一些人倒過去。這也是劉淵為劉禪發哀雖然現在看起來滑稽,但在當時,其實是有著清晰的政治意圖的,也就是動員這些漢族士族參加到自己的集團中來。
在此之後,劉淵這個操作就成為五胡亂華時期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普遍做法,一方面自稱某某天王,或者某某皇帝,建立漢人官僚體系,同時又自稱大單于,設定單于臺,統帥內遷的胡族部落。所以,他們的軍隊往往也不完全是本民族的人構成,而是裹挾了大量漢人流民在其中的。
在劉淵之後,這種操作在五代時期也曾多次出現。比如後唐李克用、李存勖本來是沙陀人,但因為他們曾經被唐朝皇帝賜姓李,而他們也一直以忠於唐朝自我標榜,而他們在消滅後梁之後,建立的王朝也自稱為唐朝的繼承者,也就是後唐。此外,在南方,也出現了南唐,和唐朝關係更為疏遠,但同樣自稱為唐朝的繼承者。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作為一個外來民族,要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當然不能完全沿用自己原來的那一套,而必須給自己找一套正當性敘述,而劉淵找到的這個敘述就是,匈奴和漢朝曾經長期和親,匈奴單于都是漢家外甥,有漢朝皇室血脈,所以自己並不是化外戎狄,而是漢朝的繼承人。
-
3 # 南方鵬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冒頓單于的後裔。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用婁敬之計與匈奴和親,將一位宗室之女嫁給冒頓單于,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為姓。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部進入西河定居,漢末大亂,南匈奴這一支幫助朝廷平叛,曹操顧忌他們的勇武,把南匈奴再分為五部,便於管理控制,劉豹時當左賢王,曹魏時劉淵便作為質子入朝服侍皇帝。劉淵自小聰慧,又在京師太學學習,掌握一定的漢文化,豫州刺史王渾看重他,把他推薦給司馬炎,當時司馬攸與劉淵交談後,認為此人不凡,要求司馬炎不能放他回匈奴,恐成為大患,司馬炎沒有聽從。
304年,匈奴劉淵自稱漢王,背晉自立,為什麼以漢為國號呢,劉淵自己在與眾臣交談時也說,劉備僅有一州的土地就可以縱橫,抗衡天下,這是漢朝人心民望猶在的原因,我是漢朝劉氏的外甥,我們的祖先與漢朝相約為兄弟,兄長死亡,弟弟來繼承家業,非常合乎情理。在匈奴,兄死弟娶其嫂是風俗,所以這席話放在匈奴人聽來,一點問題也沒有,於是定國號為漢。以恢復漢室為名,又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想以此使天下人歸心。至劉曜時才改漢為趙。
-
4 # 清水空流
首先就是一個‘’合法性‘的問題。為了使得自己滅西晉司馬氏更加符合天意。進而達到自己順應天意而當皇帝的緣故。這是每一個開國皇帝都必須要做的,匈奴人劉淵也不例外。
劉淵。字元海,那可是正宗嫡系匈奴冒頓單于的直系後裔。西漢初年,由於西漢的和親政策,所以不少匈奴後裔冒充漢姓,自稱為漢室宗親,劉淵就屬於此類,而這時候的劉淵已經基本漢化了。
劉淵,文采出眾,武藝高強,劉淵是作為匈奴部族貴族的質子住在洛陽的,但西部族的質子可以在朝為官,在地方擔任郡守。劉淵在當質子時候與當世子的司馬炎私交不錯,司馬炎曾對人言,劉元海龍鳳之姿,前途不可限量,這時候,劉淵的老爹匈奴左部首領劉豹去世,劉淵繼任。但不得返回匈奴部族左國城。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的時候。成都王司馬潁看好劉淵,極力拉攏劉淵,召劉淵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劉淵趁次此機會,將匈奴五個部族聯合,這五部就是劉淵日後起家的班底,司馬穎還加封劉淵為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劉淵正式以朝廷的名義控制匈奴五部。 劉淵在鄴城看見西晉同室操戈,大臣紛紛外逃,皇帝有如豬狗,個人野心極度膨脹,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劉淵獨自呆在鄴城,不敢亂動,但老家根據地左國城卻忍不住了,劉淵的叔叔秘密召集匈奴五部高層,號召大家起兵造反,再現冒頓單于的偉大事業,匈奴五部經過協商,一致決定,立劉淵為大單于,由此也可見匈奴部族的團結。比司馬氏強多了。劉淵知道後,幾次以部族有事請假,司馬穎都沒有同意,為了拉攏劉淵,他加封劉淵為冠威將軍,而此時劉淵想立即返回部族造反,一個將軍對劉淵來說,屁用沒有。
而此時司馬家的宗室繼續戰鬥,司馬騰率領大軍20萬大軍氣勢洶洶殺奔鄴城,成都王司馬穎不到30歲,膏粱子弟,都下尿了,忙問劉淵如之奈何,劉淵面露鄙夷之色,但這對自己是個機會,忙說,我有一計可勝司馬騰,司馬穎道,計將安出?劉淵道,王爺可駐守鄴城,我回五部帶領部族士兵前後夾擊司馬騰,如此一來,司馬騰必敗。 司馬穎大喜立即讓劉淵帶兵,幫他剿滅司馬騰,司馬穎卻不知道,這個劉淵實際上是西晉的真正掘墓人。司馬氏家族目光短淺,紛紛借部族,少數民族計程車兵,這些部族士兵卻成為整個北方的豺狼,開啟五胡亂華的種子。 劉淵是一去不復反了。而且是永遠的回不來了。 龍歸滄海,虎歸山林,
劉淵一回到老家根據地,立即繼任大單于,擁兵五萬。這時,劉淵聽從謀士劉宣建議,整編軍隊,依晉律治理左國城,招兵買馬,取賢納仕。經過一番運作。正式開基建國。在304年於左國城正式登基為帝,自稱漢王,年號永熙,尊蜀漢劉禪為祖,劉禪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當年哪天褲襠不緊,和哪位女子生下的劉淵祖父,而且自己的基因如此強大,有這樣的一個好玄孫,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報了自己當年的亡國之恨。一個匈奴人的後裔居然復興大漢,實在是歷史的最大幽默。
-
5 # 國史記聞
首先,《晉書》對匈奴人劉淵為什麼會姓劉有過解釋:“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也就是說攣鞮氏冒頓單于在娶了漢朝宗室女之後所生的孩子有一部分改姓劉氏,而劉淵正式漢朝公主的後裔。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之後,劉淵這一支(南匈奴)便逐漸入居中國。
其次,劉淵之所以稱漢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南匈奴的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他們接受了中原文明,當然學會了“正統性和合法性”的立國原則。《晉書》說劉淵自幼學習漢文化,並且熟讀《春秋左傳》《孫子兵法》等等,是文武全才。而晉朝“八王之亂”開始之後,中國再次陷入大混亂之中,劉淵的部下正是在此時建議他“另起爐灶”,他們說:“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即劉淵的目標最小也是向曹魏一樣割據一方,如果做得好,就像漢高祖劉邦一樣一統天下。
劉淵稱漢皇帝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民心思漢啊,畢竟漢朝立國四百多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繁榮穩定的,雖然有過諸呂之亂以及王莽篡漢,但是最終還是劉氏穩坐江山,曹丕篡漢之後劉備在南方稱帝,誰又知道司馬氏能撐多久呢?在司馬氏之後是不是還會有劉氏崛起?而劉淵恰好以劉氏的真命天子自居,打著回覆漢室的大旗,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的。
所以,劉淵在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自稱漢王之後,便出現了“遠人歸附者數萬”的場景,他又以劉備的蜀漢為正統,追封劉禪為皇帝,正式“借殼上市”。
-
6 # 微史春秋
這個問題其實《晉書》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
一、他是匈奴冒頓後裔,與漢沾親帶故《晉書▪劉元海傳》(晉書是唐人寫的,比唐高祖李淵的名字,故稱劉淵為劉元海,元海是其字)記載:
“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淵是正宗的匈奴人,是單于冒頓之後,可謂出身貴胄。
因為漢初和親,嫁劉氏公主給冒頓,所以他的子孫稱劉氏。
二、他的漢文化程度很高劉淵雖是匈奴人,但漢化程度極高,可以說從文化角度來說,他絕對算是漢人了。
“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劉淵還曾在洛陽生活多年,“鹹熙中,為任子在洛陽”,和西晉一眾達官貴族打交道,才能得到很多人的稱讚。
三、成就大業的需要這是最重要的,劉淵利用劉氏身份,稱漢王,對引導輿論,成就大業大有幫助。
五胡亂華伊始,劉淵被推舉為匈奴大單于,便是利用漢高祖和冒頓和親的故事。
“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
此後他開始建國稱王,也是打著漢的旗號:
“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
劉淵稱漢王后,“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永嘉二年,劉淵正式“即皇帝位”。
可以說,劉姓身份和漢的旗號,對劉淵起事大有幫助。
《晉書》也高度稱讚劉淵的才能:“況元海人傑,必致青雲之上;許以殊才,不居庸劣之下。是以策馬鴻騫,乘機豹變,五部高嘯,一旦推雄,皇枝相害,未有與之爭衡者矣。”
不過可惜他並非華人,他無論怎麼冒用劉姓和利用漢朝的影響,都改變不了他是匈奴人的本質,在漢人看來,他還是夷狄爾。
-
7 # 鬱州居士
匈奴人仰慕漢朝文明,所以自稱漢皇帝。
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將匈奴打服,之後卻沒有趕盡殺絕,又開放了邊境貿易,促進漢匈交流,讓匈奴人免於幾百年的生靈塗炭,使得一些匈奴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東漢末年時代,氣候突然變冷,北方地區不再適合匈奴人居住,匈奴人逐漸南遷,住到了漢地,劉淵的祖輩們因為親近漢文化,所以姓劉。
到了魏晉時代,天下大亂,人心思漢,匈奴人也是希望漢朝復興的。就魏晉乾的那些齷齪事情——(曹操徐州屠城、西晉各種背信棄義各種內鬥),原先已經親近漢文化的匈奴人感到魏晉比他們匈奴人在文明上好不了哪裡去,再後來,晉朝軍隊開始打不過匈奴人了,匈奴人就更加鄙夷了,認為晉朝人根本不配獨佔中原,於是趁亂起兵反晉。
朝廷無道則中原亂,中原亂則群雄起,群雄起則胡人叛,胡人叛則生靈塗炭。
-
8 # 愛歷史的松叔
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南匈奴單于的子孫,左賢王之子。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因為劉淵是漢朝和匈奴和親的公主所生下的後代,雖然他的身份其實是胡人,不過他卻認為自己是漢朝的外甥。
劉淵是漢化匈奴貴族後裔,看見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漢國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那為什麼劉淵建立的政權稱漢呢?
首先,就是一個‘’合法性‘的問題。為了使得自己滅西晉司馬氏更加符合天意。進而達到自己順應天意而當皇帝的緣故。這是每一個開國皇帝都必須要做的,匈奴人劉淵也不例外。劉淵可是正宗嫡系匈奴冒頓單于的直系後裔,所以自稱為漢室宗親。
其次,就是劉淵曾經在西晉當過人質。受漢文化的長期薰陶,於是對漢文化也十分精通。正因此,劉淵起兵的口號便是晉朝竊取了大漢朝的天下。而自己作為大外甥,一定得替漢朝報仇,他便是要向劉備學習,興復漢室。
另外,西晉崩潰後,連東吳舊屬都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恢復孫吳政權的活動,更不用說那些士族本身就是在東漢中後期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形成和崛起的,所以,如果真的讓他們看到重建漢朝的希望,其中自然會有一些人倒過去。這也是劉淵為劉禪發哀雖然現在看起來滑稽,但在當時,其實是有著清晰的政治意圖的,也就是動員這些漢族士族參加到自己的集團中來。
元熙元年(304年),劉淵在南郊築壇設祭,自稱漢王,赦免境內囚犯,建年號為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立妻呼延氏為王后。署置百官,任命劉宣為丞相,以崔遊為御史大夫,宗室劉宏為太尉,其餘的人授官各有等差,國號為漢(史稱漢趙、前趙)
-
9 # 葉之秋
匈奴人劉淵為何自稱漢皇帝?
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趁著晉朝內亂,自稱漢王,國號為漢,大赦境內囚犯,大封百官,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漢高祖劉邦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祭祀。
劉淵為什麼不稱匈奴的國號,而要稱漢呢?
劉淵本人是漢學的功底還是很深的,從《毛詩》到《史記》,諸子百家,各種經典,他都通,學得很好,他本人,應該是相當尊崇漢文化的。他常說:“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要當就當漢高祖,當什麼曹操呢?要學漢高祖一統天下,給子孫一個強大的王朝是他的夢想。
對於國號,劉淵的意思是這樣的:
劉淵等人說他本是冒頓單于的後代,冒頓單于當年和漢朝的關係鐵鐵的,兄弟:“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與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為兄弟報仇,復興兄弟的基業也就是自己的基業,這是沒的話說的,妥妥的大寫的“義”字。當年漢高祖劉邦時代,漢朝的確是派過公主(假冒也可以算的)去和親,後來也一直沒少送,然後冒頓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不要笑),劉淵是冒頓的後代,身上流著漢朝高貴的公主的血,自然有資格為大漢天子光復基業。
真實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
在劉淵生活的時代,漢的影響力依然存在。漢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呢?中原王朝最強悍的時代,夏商周且不去管它,秦朝短命得很,根本沒有什麼文化建議就崩了,魏晉呢,也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於蠻族而言,什麼皇室不皇室的,都是被菜得沒脾氣的。只有漢,唯有漢,讓他們感覺到穩定與霸氣——咱們依然有漢人,叫漢子,稱漢族,這就夠了。
對普通百姓們來說,漢是法統,是道統,是穩定,是強大,雖然漢已亡,但漢的向心力依然在,只要有人自稱是漢皇室的後代,馬上就會被吸引,就和劉備一樣,他是不是真的皇叔?有多少劉邦的基因?這都不要緊,只要旗號是漢就夠了。而現在,劉淵,本身已漢化,又有漢朝公主血脈,打倒萬惡的晉朝,不挺好嗎?
其實劉淵對自認的漢朝,未必有感情,他是冒牌的也沒有多少人揭穿,只要國號是漢,有人歸附,於他們來說,就可以。當然了,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晉朝朝堂上有人高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是於劉淵而言,那又怎樣?一張牌好不好,看怎麼用,用得好就行了。
簡單說幾句吧,拋磚引玉,期待您的關注。
-
10 # 人者仁義也
第一是劉淵本人漢化比較嚴重。
劉淵本人是冒頓單于的後裔,出生於依附東漢王朝,曹魏,西晉的南匈奴一族,南匈奴臣服於漢人,因為冒頓和後續的幾個單于娶過所謂的漢室“公主”,於是劉淵的父親開始就姓劉了,而且其中漢化的因素也佔了很多一部分原因。身為最頂尖的匈奴貴族,劉淵的漢化是很明顯的,比如七歲的時候劉淵的母親去世,劉淵嚎哭傷心,部落宗族的人看到劉淵的樣子都很感動。在東漢延續到西晉的觀念裡,孝一直是漢人的表現,而且在這段時間的察舉人才,孝也是考察其他人的一個標準,孝在漢代乃至西晉初期都是漢人的流行。劉淵在母親去世後,哭的如此傷心頗有漢人的氣息。當時的曹魏司空王昶聽說了這件事,對於劉淵的孝行十分欣賞,派遣使者前去弔唁。劉淵自幼學習當時的儒家經典,而且還拜崔遊為師。系統的學習過儒家經學,比如《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而且觀看過《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史記》、《漢書》、諸子百家,都有所涉獵,你看到劉淵看和讀的這些書你能想到他是一個匈奴人。而且劉淵的身上好有匈奴人的特性,此人擅長騎射,臂力驚人。而且交遊的人都是王渾之類計程車族子弟。可以說習得的漢文化遠高於匈奴文化。最重要的是劉淵還一直生活在洛陽作為南匈奴的人質,這種漢化的生活給了劉淵很多漢人思維帶來的東西,以至於最後他提出自己是漢朝的繼承人的思想。
第二,劉淵是第一個站出來了五胡,尚且不知道如何對待當時的局勢環境,因為自漢武帝之後,匈奴人制服之後,除了鮮卑人和羌人短暫的崛起,其餘的時候這些胡族是被漢人鎮壓的,所以劉淵作為第一個站起來的胡人他並不知道怎麼辦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他選擇把漢朝作為自己王朝的名字以此來吸引當時士人,作為一次嘗試。
回覆列表
劉淵乃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為呼延皇后。根據漢與匈奴的長期和親史,其與漢室劉氏宗親多多少少還是有血緣關係的,彼時匈奴以劉為姓者大有人在。
他稱帝,是想拉攏漢人,成就大業而已。畢竟漢朝離自己最近,創造過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大家對強漢還是多多少少有著敬仰情節。三國時期,蜀主劉備,尚能以一隅之地樹漢室大旗而成三分天下之勢,所以劉淵很重視大漢的能量。再加上自己,一介胡人,勢單力薄,若以胡人身份入主中原,必不為天下容,所以,用大漢的威名來達到借屍還魂的目的,明打漢旗幟,暗裡發展匈奴勢力。是形勢迫使他向漢人靠攏。按他的說法就是匈奴與漢乃兄弟關係,漢為兄,匈奴為弟,兄死弟繼,稱漢合情合理。(前趙即劉淵所建立)
不過,終究他建立這個漢帝國沒什麼人買賬,漢匈矛盾難以調和,短命割據政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