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內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絕權威蠹國之釁”,這是《清史稿·后妃傳》對清代皇妃總評中的一句話。綜而觀之,自然有粉飾之虞。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用到孝莊皇后身上,應該說是絲毫不過譽的。 孝莊皇后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 孝莊皇后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 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併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莊皇后聰明睿智、頗有謀略,一生經歷了清初三朝動盪政局的變化,關鍵時期,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精心扶立兩個幼年皇帝主政,對大清王朝的建立及其統一全國的偉業起了重大作用。 早在皇太極時期,她就助夫承位。接著“贊助內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皇太極暴疾身亡,她痛不欲生,願以身殉,但觀朝內大勢,相爭如同水火,以退為進、權謀其中,以忍辱下嫁為代價換取朝政的安靖。順治暴亡後,朝綱為權臣把持,孝莊皇后以其智慧和隱忍,訓導康熙除鰲拜、親政事躬、平三亂、復臺灣、一統江山…… 孝莊皇后知人善任、處事果斷、富有心機,一次又一次挫敗奪權陰謀,一個又一個政治舉措從手中推出, “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決”成為治國安邦的要略,以至在其去逝後,康熙帝不無動情地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莊皇后的感情生活是複雜的,她與多爾袞的恩怨至今是個謎。她的家庭生活充滿了不幸,被她視為根基與生命延續的兒子順治帝卻在宮闈之爭中與她勢成水火,帶著一種複雜的叛逆的性格而成為她的強敵。她對深陷情感中的兒子廢立皇后的做法深惡痛絕,毫不相讓。當然,她再一次在鬥爭中取勝,卻將正值壯年的兒子逼上絕路。於是,她又時常在悽冽的風中哀泣,自己吞嚥著苦比黃蓮的滋味。 “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這是雍正皇帝對他這位太祖母的評價。這既是一種政治上的讚譽,也是一種血緣上的尊崇。 由此看來,歷史不僅僅只垂青男人的偉業。 至於有野史中說她所謂的“風流韻事”,甚至有“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的詩句為證,我們只能說那是民族狹隘的偏見意識在做祟。
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內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絕權威蠹國之釁”,這是《清史稿·后妃傳》對清代皇妃總評中的一句話。綜而觀之,自然有粉飾之虞。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用到孝莊皇后身上,應該說是絲毫不過譽的。 孝莊皇后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 孝莊皇后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 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併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莊皇后聰明睿智、頗有謀略,一生經歷了清初三朝動盪政局的變化,關鍵時期,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精心扶立兩個幼年皇帝主政,對大清王朝的建立及其統一全國的偉業起了重大作用。 早在皇太極時期,她就助夫承位。接著“贊助內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皇太極暴疾身亡,她痛不欲生,願以身殉,但觀朝內大勢,相爭如同水火,以退為進、權謀其中,以忍辱下嫁為代價換取朝政的安靖。順治暴亡後,朝綱為權臣把持,孝莊皇后以其智慧和隱忍,訓導康熙除鰲拜、親政事躬、平三亂、復臺灣、一統江山…… 孝莊皇后知人善任、處事果斷、富有心機,一次又一次挫敗奪權陰謀,一個又一個政治舉措從手中推出, “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決”成為治國安邦的要略,以至在其去逝後,康熙帝不無動情地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莊皇后的感情生活是複雜的,她與多爾袞的恩怨至今是個謎。她的家庭生活充滿了不幸,被她視為根基與生命延續的兒子順治帝卻在宮闈之爭中與她勢成水火,帶著一種複雜的叛逆的性格而成為她的強敵。她對深陷情感中的兒子廢立皇后的做法深惡痛絕,毫不相讓。當然,她再一次在鬥爭中取勝,卻將正值壯年的兒子逼上絕路。於是,她又時常在悽冽的風中哀泣,自己吞嚥著苦比黃蓮的滋味。 “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這是雍正皇帝對他這位太祖母的評價。這既是一種政治上的讚譽,也是一種血緣上的尊崇。 由此看來,歷史不僅僅只垂青男人的偉業。 至於有野史中說她所謂的“風流韻事”,甚至有“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的詩句為證,我們只能說那是民族狹隘的偏見意識在做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