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真道君
-
2 # 樂憶失憶
從前有一文明村,村中有一人家,男主人名文化,女主人稱禮儀,子女眾多,各起名拱手、鞠躬、作揖、跪拜……。
某日,家中闖入一幫不速之客,握磚的,提棒的,呲牙咧嘴,呦呦亂叫! 帶頭者自稱“呦公”,雖無五尺之軀,卻又腮塗胭脂,手握不明之物。
禮儀惶恐,忙問來意,答曰:要將“跪拜”打出村去。再問:孩子們本乃一母同胞,並無高低貴賤之分,為何單單要將其驅離?再答:長相不雅,有礙觀瞻!
文化悖然大怒,喝道:滾粗,長相如何,與爾等何干,食汝家肉哉?飲汝家湯乎?又言,確乎長相不雅,村內佛家、道家、伊家等大戶且贊之!豈不見,禮佛之地,跪者芸芸;朝拜路上,五體投地!怎不見爾等作大義凜然狀,打上門去以巧簧之舌駁之?莫非只是欺軟怕硬之輩,料我家風敦厚,不與計較?
言罷,操起驅牛之鞭,舞得叭叭作響,再看一眾方才氣勢洶洶之人,此刻卻如受驚鹿群,呦呦哀鳴,頓作鳥獸散。
-
3 # 白頭翁3383
非也,野鹿平時都是單獨生活,到春季發情求偶時發出鳴叫,呼喚異性鹿以求交配,因聲音淒涼,被老人認為不祥之兆。
-
4 # 一縷塵煙
本來還想從《詩經》《短歌行》等詩篇入手探討一番,但仔細一想,不得不佩服作者旁敲側擊、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功夫。所以立刻轉變思路,就說說呦呦鹿鳴吧,鹿平時是很少叫的,但叫得多了,胡亂叫了,真就離出事不遠了。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東西被說成是陋習,想想也讓人氣憤。當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把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文化視為瑰寶,奉為圭臬,還想方設法佔為己有,不遺餘力去申遺的時候,我們內部有些人卻將其視為糟粕,還無情批判,恨不得將其從歷史中刪除,想想讓人又可笑又可氣。
為什麼網上說“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南韓,民國文化在臺灣”,中國的文化在千年以來一直在流逝,我想還得從我們自身找原因,就是因為出了很多“呦呦鹿鳴”。
對於傳統文化,你可以不認可、不學習、不尊崇、不傳承、不當回事,但不能不尊重文化、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傳統、不尊重風俗,更不能潑髒水、下黑手,胡亂瞎叫,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以容忍的,是會惹眾怒的。
回覆列表
題主問的是,這幾天搞得網路沸沸揚揚的大V呦呦鹿鳴,其網名是什麼意思吧?
這句話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全詩如下: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蘋,不是蘋果,而是艾蒿(有爭議);第二段的蒿,是青蒿;第三段的岑,是黃岑。總之,都是鹿兒愛吃的野草。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意思就是:一隻鹿發現了一片草地,於是發出呦呦的叫聲,呼朋喚友,一起分享食物。
這首詩,或者說這首歌(詩經也好,漢樂府也好,其實都是唱的,只不過現在樂譜已經失傳,只剩下了歌詞),是周王宴請臣子的時候唱的。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蒿/岑”,是表達君臣同樂之意;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德音孔昭/鼓瑟鼓琴”,是客套話,讚揚賓客;
“人之我好,示我周行”,意思是自己願意虛心納諫;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是要求臣子們以身作則,給百姓做個好榜樣;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等語,是要求群臣開心暢飲,吃個痛快!
後來,這首歌又傳到了民間,鄉人聚會時也會唱這首歌。
東漢末年,曹操又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兩句話搬到了自己的《短歌行》裡,藉以表達求賢若渴之意。
唐朝科舉制度興起之後,每逢鄉試,地方官員會設宴,宴請高中的舉人和貢生。宴會開始後,會照例演奏《鹿鳴》之樂,以表達官員的“禮賢下士”之心。所以,該宴會就叫“鹿鳴宴”。
唐朝之後,宋、明、滿清都沿襲了此制度,一直到民國,“鹿鳴宴”才消失。
所以,該大V之所以給自己取名“呦呦鹿鳴”,可能有兩個意思。
第一:取“呦呦鹿鳴”在詩經中的原意,在網上尋找志同道合之人。
第二:取“鹿鳴宴”之意,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魚躍龍門,實現理想,天下皆知。
至於題主說的“鹿只會在臨死前才會叫”的說法,肯定是假的啊。牠們和豬啊馬啊羊啊這些家畜一樣,想叫就叫,要不然,怎麼會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這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