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旅行的里奧
-
2 # 歷史長流水
阿富汗戰爭,從1979年開打,到1989年蘇聯撤軍時結束,打了整整十年。蘇聯先後派出十萬軍隊進入阿富汗作戰,頑強的阿富汗人民愣是把當時最強大的蘇聯軍隊給趕出了國境線。要知道,蘇聯當時可是能與美國並駕齊驅的數一數二的強國,蘇軍的戰鬥力在二戰時就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可就是這樣各方面均佔優勢的蘇聯軍隊,卻在阿富汗戰場折戟。阿富汗地處山區,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與當時蘇聯相比,簡直是雞蛋碰石頭。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軍隊最後也只好無奈撤軍。
其實以蘇軍的絕對實力,短期內佔領阿富汗並非難事。事實也是如此,蘇聯自進入阿富汗領土開始僅用了7天就佔領了阿富汗境內的主要城市和各個軍事重要地點。這種推進速度,足以證明蘇軍當時的戰鬥力強大到什麼程度。可隨後發生的事情,才真正讓蘇軍陷入了絕境。這就是典型的在戰術上取得了勝利,在戰略上卻失敗了。
蘇聯起初的打算是這樣的:只要蘇軍介入,把反動派的軍隊打敗,另外扶持一個親蘇的政權,讓阿富汗的經濟、軍事等方面均依賴蘇聯。換句話說,就是讓阿富汗這個小弟乖乖的聽蘇聯大哥的話就可以了。這樣一來,阿富汗人民也能接受,蘇聯自然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可誰也沒想到,親蘇政權建立後,阿富汗人民不僅不買賬,全國還爆發了不同程度的反抗。面對這種情況,蘇聯軍隊自然是鎮壓。可隨著蘇軍的鎮壓不斷進行,阿富汗人民反抗的勢力卻越來越大。這麼一來,更加激發了阿富汗人民反抗到底的決心,全國到處都是反抗蘇軍的吶喊聲。這些反抗部隊,以游擊戰的方式在各個地區進行抵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策略執行的很徹底,把蘇軍牢牢的控制在阿富汗不能自拔。
面對這種窘境,蘇聯軍隊也只能是硬拖著而沒有別的好辦法。而此時的美國、英國等國也不甘寂寞,紛紛作為代理人進行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大力支援這些游擊隊,給他們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後勤補給,使得游擊隊的戰鬥力日益增強。蘇聯軍隊從此陷入了進也難、退也難的境地,十萬大軍陷入了阿富汗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本來,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就是非正義的,在國際社會上遭到其他國家的一致譴責,國際社會給了蘇聯強大的壓力。由於此時的蘇聯國力已經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再加上國內人民的重重抱怨,而前線戰事也取不到什麼有效進展,諸多因素最終決定蘇聯撤軍,阿富汗長達十年的戰爭終於結束。
在這裡,我還想再提一下阿富汗人民的英勇作戰精神和頑強抵抗意志,這些手無寸鐵的人民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的行為足以給世界人民深深的上了一課。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是其人民的強大,億萬人民的抵抗足以摧毀任何先進科技帶來的軍事優勢,征服一個國家容易,但是征服一個民族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了。
-
3 # 銘蘇先生
阿富汗的地形特別適合打游擊戰
從地緣結構來看,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斜貫西南,將阿富汗分為南亞、中亞兩部分,並且與東亞相隔離。伊朗高原從西部往東延伸至阿富汗境內,佔據了阿富汗近半壁江山。
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領土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但是,由於阿富汗是大陸性氣候,全年乾燥少雨,也使僅有的平原變成沙漠。
總體來看,阿富汗的地緣環境並不好,而且算是比較差的型別,再加上缺乏自然資源,所以阿富汗生產力能力較差。由於境內多山地、高原、沙漠等地形,導致了阿富汗交通條件極其閉塞。
然而,就是這樣極端閉塞的地區,地緣位置確實出奇的好。阿富汗位於東亞、南亞、西亞、中亞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經之地。因為外來勢力一旦佔據了阿富汗,向東便可以進入東亞大陸,南下便可以進入印度次大陸,向西便可以透過伊朗高原進入西亞,向北便可以進入中亞地區。
然而,阿富汗多山區的地形,令蘇聯的機械化武器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大規模的陣地對抗戰那是蘇聯的強項,並且有強大的火力支撐,勢不可擋。可是在山區打游擊戰,這些重型武器卻派不上什麼大用處,這大大削弱了蘇聯的優勢。
阿富汗是部落聯盟國家,佔領城市並不能征服全國雖然蘇聯軍隊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佔領了阿富汗主要城市,但是阿富汗是部落聯盟國家,地方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即使城市被佔領了,全國很多地方依然控制在各地的部落手裡,只要你敢去,他們就敢打你。
阿富汗山民具有超強的戰鬥力阿富汗地處四通要道,自古以來周邊強大的國家在擴張的過程中大都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中央政權一旦衰落,阿富汗也是自然最先分離的。能夠在這一地區生存下來,沒有超強的戰鬥力早就被淘汰了。所以,不要看阿富汗很窮,但是卻具有很強的戰鬥力,打跑了英華人,拖垮了蘇聯,又使美國長期陷入阿富汗。
阿富汗的戰略地位,使其不能受外來勢力控制就是由於阿富汗處於四通要道,一旦外來勢力控制了這裡必然會威脅到現有周邊國家的利益,自然都不願意看到阿富汗被外來勢力控制,周邊國家自然會支援阿富汗人民抵抗外來勢力的侵略。這也是蘇聯未能征服阿富汗的一個重要原因。
蘇聯雖然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佔領了阿富汗,但是時時刻刻遭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抵抗,以致於深陷阿富汗長達10年之久,最後蘇聯堅持不下去了,不得不撤軍。
-
4 # 達凡阿1
蘇聯沒有戰敗,阿富汗也不曾戰勝……傻B編輯,既然是書寫歷史,那就要實實在在地咬文嚼字了……準確地說,蘇聯沒能完全政征服阿富汗而已,戰損較高,軍事上是勝利,那是無疑的,但,政治價值的目標遠遠沒有達到……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蘇聯阿富汗戰爭,蘇聯應該講還是佔有絕對的戰術優勢,只是打煩了不願意再打了。蘇聯對阿富汗也不叫入侵,名義上幫助阿富汗政府鎮壓叛亂。還有主要是西方國家暗中支援。
美國也沒征服,也感覺阿富汗頭大,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複雜,民風彪悍尚武,地形複雜,後勤供應難...誰都不好弄。(部落、劫掠、遊牧、山地、割據、宗教、地緣,外力亂入)
1979年剛開戰時,蘇軍是不適合這種區域性戰爭的笨拙軍隊。1989年撤出時,蘇軍已成為區域性戰爭專家。有人說蘇聯派的還是二流部隊去的,其實不完全是。當年第40集團軍下面倒也不是隻有二流力量,像近衛5摩托化師、近衛103空降師、近衛345獨立空降團,都尚稱高戰備程度的精銳力量。蘇軍除摩托化步兵外,也大量使用空降、空中突擊部隊。(40集團軍下面,近5摩步師、近103空降師、近56空中突擊旅、近345空降團,都是A類部隊)但108、201摩步師是渣渣部隊了。
-
6 # 北玄武
1979年,蘇聯出兵處死了反蘇的阿明,扶植了親蘇的卡爾邁勒上臺,緊接著卡爾邁勒公開要求蘇軍進入阿富汗,於是10萬蘇軍就這麼“名正言順”地在傀儡政權的邀請下進擊阿富汗,短時間內佔領阿富汗。不過,佔領容易,控制難,很快就遭到了反抗,堅持了十年,最後不得不在1989年狼狽撤出,阿富汗傀儡政權滅亡,然後又2年蘇聯滅亡。蘇聯最終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嚴重違背國際道德、國際社會對反蘇武裝的援助、阿富汗反對力量不屈、地形因素、蘇聯自身問題。
首先,侵略者這個大帽子必須扣在北方大國頭上,蘇聯出兵阿富汗後,引起了大多數國家的譴責與反對,聯合國也透過決議,要求蘇聯撤軍。國際輿論上基本是一邊倒的支援阿富汗。當然,蘇聯不是被罵死的,蘇軍也不是被罵敗的,關鍵是這種譴責下,還有很多國家對阿富汗反蘇勢力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美國、沙特、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國不少國家都是出錢出槍出物資,支援阿富汗打擊蘇軍。當然,有的還出地盤,比如巴基斯坦,接納了大量的阿難民,反抗軍實在沒地方跑了,還可以跑到巴基斯坦歇歇腳然後再打。
其次,本來民眾中還有一部分喜歡蘇聯的,結果蘇聯卻派大軍侵略阿富汗,到最後除了卡爾邁勒政權之外,幾乎都是反對蘇聯的聲音。在經歷初期佔領的勝利之後,蘇聯軍隊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各種反抗勢力的汪洋大海之中。雖然對蘇軍不能一擊致命,但是架不住人多,總是騷擾蘇軍,時不時放個冷槍,然後就跑,搞的蘇軍十分光火,但是卻無可奈何。
如果都是平原,蘇軍可以開動機械化部隊對這些反抗軍形成碾壓態勢,但是阿富汗山脈眾多,大城市之外,不利於蘇軍機械化部隊展開,相反卻十分利於游擊隊的生存,蘇軍要麼不敢追擊,要麼追來就會吃到美國援助的槍子。最後,蘇軍只得收縮在大城裡和交通樞紐上,出了這些地方,完全是反抗軍的天下。
這個時候,蘇聯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在對阿富汗戰爭問題上不再如以前那麼堅決。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急於求成,實行了很多激進政策,另一方面也非常想甩掉國際負擔,全面收縮,這種背景下,蘇聯不僅沒有增加對阿富汗軍事投入,反而是減少,這更加使得蘇聯勢力式微,反抗軍坐大,最後不得不狼狽撤離阿富汗。
蘇軍被擊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單純一個因素不足以造成這種後果。
-
7 # 戰壕
其實並不是阿富汗有多強,而是阿富汗游擊隊等武裝選擇了正確的作戰手段,加上外國的支援,最終搞得蘇軍焦頭爛額,一直無法殲滅其有生力量,最終蘇軍在阿富汗的消耗越來越大,這才選擇撤離。
阿富汗這個國家可以說是一窮二白,70年代末沒有任何像樣的現代產業,資源也很匱乏,但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是蘇聯向南擴張戰略的跳板,因此在阿明政變後蘇聯才選擇出兵。
蘇軍很快就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同時由於武器裝備更加先進佔據著巨大優勢。而此時的阿富汗游擊隊等只能選擇躲藏在山區和蘇軍對抗,同時進行暗殺,偷襲等這樣的行動,搞得蘇軍焦頭爛額卻又無能為力,前線士兵處於恐懼之中,睡覺都不敢離開步槍。
而與此同時,為了阻礙蘇聯擴張,包括美國、巴基斯坦、沙特等國都在為游擊隊等武裝提供援助,包括被服、武器、資金等等,後來美國甚至提供了毒刺防空導彈這樣的利器,極大的幫助了阿富汗游擊隊。著名的本拉登也是在此時進入阿富汗開始訓練武裝人員的,還得到了美國等國的稱讚。
戰爭中後期,蘇軍甚至已經開始放棄一些小城市,主要控制大城市,這些城市已經成了孤立的據點,交通運輸極為依賴空運,阿富汗游擊隊甚至已經開始反攻。打贏戰爭無望,持續消耗又太大,最終蘇聯選擇了撤軍。
-
8 # 邱永崢
先後去阿富汗六次之多,走遍了阿富汗的南北多個省份,跟塔利班,美國大兵和阿富汗部落長老,以及當年的游擊隊員(超級老人啦)深入交談,對蘇軍在阿富汗為何戰敗多少有點感性認識吧:
1、蘇軍對阿富汗戰場真的沒有細緻的瞭解。蘇軍入侵阿富汗一開始就是10萬大軍,鐵甲滾滾看似嚇死人,但我在阿富汗的蘇軍墳場裡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廢棄或者被打癱瘓的蘇軍坦克、運兵車以及其它重型車輛。為什麼呢?真是輕裝的游擊隊員很牛麼?不完全是,只是因為蘇軍的坦克炮與車載機槍的最高仰解只有45度,而巴格拉姆以及阿富汗北部山區山坡的仰角可以高達70度或者80度,這意味著一旦游擊隊埋伏在路兩邊沒有人發現,戰鬥一打響,這些重型裝備就沒啥鳥用,反而成了鐵棺材,而且頭與後面各打一輛,那麼長長的車隊就會被困在山谷裡,就等著車上的官兵忍不住鑽出來成為獵物了。因此,美軍在阿富汗鮮用重型車輛,而且車載機槍就是可以方便拆掉用的。這點問題居然直到阿富汗戰爭結束,蘇軍都沒有改過來,怎麼可能打勝呢?
2、阿富汗各民族有一致對外的傳統。不論是當年英國殖民軍入侵阿富汗,還是蘇軍打進來,以及現在的美國為首的聯軍行動,阿富汗各民族不分信仰,不分民族會一致對外(當然嘍,如果內戰結束,他們打自己人會更兇的!)正因為如此,當年阿富汗民眾人人皆兵,然後跟蘇軍對著幹,蘇軍如同無水之魚,哪能在阿富汗站住腳的。
3、當年的抵抗力量得到的國際社會絕對的支援,比如說今天的阿富汗“恐怖大亨”們不少是跟里根總統稱兄道弟的哩(後面照片為證喔)。美國CIA提供的反直升機與反坦克導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堆成山,而現金則源源不斷來自於中東海灣六國,而美國的遊擊山地戰直接到一線指導阿富汗人作戰……其它內幕就不多說了,所以蘇軍在阿富汗不是跟拖鞋軍作戰,而是跟全球超級大國在作戰喔。
-
9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的內外背景都有,需要逐條分析一下。
第一,就是蘇聯基於阿富汗內部民族和宗教分歧而制定的政策很難管理這個保守而矛盾重重的國家。當時在阿富汗,新出臺的政策呼籲人民反對已有250歷史之久的普什圖優越論,這自然很難得到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圖族的認同,特別是“人民派”中的民族主義者。而同時,用蘇聯式的信仰個價值觀對阿富汗年輕的一代進行再教育的方式也引起了傳統鄉村毛拉的不滿,其試圖令伊斯蘭教屈從於政府,這十分困難。
第二,就是蘇聯扶持的傀儡阿富汗政府內部不團結,利益分歧重重。“人民派”和“旗幟派”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這兩大派別也圍繞其核心人物加成小的派系。
由於國防部掌控在“旗幟派”手中,“人民派”的內政不想便建立了一個由“人民派”控制的武裝警察部隊,這支力量最終變得比正規軍還強大。因此,本來用於打擊叛亂的部隊內部之間也存在著紛爭。
第三,就是傳統宗教毛拉們的號召和阿富汗各地軍閥以及民兵組織相互配合,使得無數穆斯林奮勇當先擔任聖戰者,他們的游擊戰術配合阿富汗的地形使得蘇軍很難適應。
他們通常以10到30名戰鬥人員為一組,發起連續不斷狙擊手襲擊,埋伏和暗殺活動,由於其人數過少,無法構成蘇軍或出動部隊進行打擊的目標,蘇軍就往往被圍困在城市周圍和機場附近。
隨著犧牲的擴大,蘇軍的手段也越來越強硬,對阿富汗游擊隊和人民的暴力事件也逐步升級,這隻能使得其人民基礎越來越薄弱,游擊隊反抗越厲害。隨著時間推移,阿富汗只有10%到15%的阿富汗人口處在蘇聯控制下,而絕大部分阿富汗人都居住在自治的被蘇聯陸軍和空軍不斷襲擊的農村地區,或大量生活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難民營。
蘇聯的入侵沒給阿富汗人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充斥著大量的地毯式轟炸,使得人民不得不逃亡,對於農業,貿易和歷史悠久的社會等級和習慣造成了突兀的破壞。這種突變,別說蘇聯這個外人了,就連阿富汗本土統治者在涉及大的傳統變動改革上也是如履薄冰。
第四,就是外國龐大的資金和武器支援。1985年,僅僅是美國就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5億多美元的資金援助,1986年夏季,其更是願意給他們提供肩扛導彈,熱導毒刺防空導彈。除此之外還有巴基斯坦和伊朗這兩個重要鄰國的鼎力援助,尤其是提供軍事訓練組織和技術培訓人員。就連本拉登也被吸引了進來,並積極組織抗蘇聖戰。蘇聯的入侵受到了主流國家的譴責,不得人心。
阿富汗本土的軍隊素質越來越靠不住,因為蘇聯又犯了斯大林大清洗時的老毛病——蘇聯支援的旗幟派政權對人民派控制的軍隊展開大清洗,用所謂政治上可信賴的人代替訓練有素的指揮官。
而蘇聯的軍隊——為東歐平原或中國地形作區域性戰爭訓練的軍隊則不適合在阿富汗複雜的地形上和民兵作戰。比如剛開始的問題——坦克射擊仰角不夠,而且戰爭初期蘇聯的醫療衛生條件也不到位,很多士氣受挫計程車兵(因為不受阿富汗人民歡迎)因此沉溺酒和毒品。
所以說,作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能夠擊潰蘇聯,是國內外部勢力共同協作的結果。
-
10 # 優己
這說法是不科學的,應該說阿富汗人民在十年內都沒有屈服於蘇聯!整個阿富汗全國在4.5個小時內就已經被蘇聯全境佔領,談何戰勝蘇聯。而蘇聯之所以會撤退也不是被阿富汗打退的,不過是蘇聯自己內部坍塌導致的整個國家戰略萎縮,同時脫離蘇聯控制的還有東歐幾個國家,單單一個阿富汗沒有那麼大能量的。
蘇聯在阿富汗十年戰爭中陣亡1.1萬人,受傷3萬多人,損失戰機4000多架,但是蘇聯百分之99的軍事行動卻是成功的,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整個國際社會也並沒有把阿富汗戰爭歸類於蘇聯戰敗。
阿富汗只所有能夠存在那麼多抵抗組織主要是跟地利有關係。阿富汗是全球最利於防守的地方,這裡山高路崎嶇,一頭阿富汗驢比一輛坦克的戰鬥力還強。阿富汗游擊隊只要騎著頭驢躲進阿富汗的山洞裡,根本沒法找到他們。這是蘇聯無法徹底清剿阿富汗游擊隊的主因。
其次,美國與北約的支援。在十年阿富汗戰爭中,美國無常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包括5萬件毒刺防空導彈在內的價值幾百億美元的各種武器,以及向阿富汗派遣了包含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在內高達3萬名僱傭兵的武裝分子進入阿富汗參戰,這等於是美國堆錢在買蘇聯部隊的命。
-
11 # 高紅權先生
關於游擊戰的勝負,好像是基辛格說過一段話,十分的精闢。他那段話的大意是:對於游擊隊來說,只要生存下來,就意味著勝利;而對於佔領軍一方來說,必須把游擊隊消滅乾淨才行。
這就意味著在游擊戰中,敵對雙方的勝負標準是不一樣的。就像今天阿富汗的塔利班,只要他們沒死絕,他們就可以驕傲地宣稱自己是勝利者,而美軍無法把他們斬盡殺絕,就沒辦法宣佈自己獲勝了。
在這樣的戰爭中,雙方的投入也是不一樣的。游擊隊生存的成本極低,有一支槍,有點子彈,再有點生活必需品就可以生存下去。而佔領軍一方卻要真金白銀地大筆花錢。如果游擊隊一方有了外援,那就更是如虎添翼,生存下去更是不成問題了。這對於佔領軍來說,就更是變成無底的黑洞了。
實際上,和越南戰爭一樣,阿富汗的游擊隊在和蘇軍的具體交戰中並沒有取得過什麼像樣的戰績。真的打起來,他們是打不過蘇軍的。但正是由於勝負的標準不一樣,再加上美國等國家的外援,導致蘇聯根本就沒法取勝,相反地越來越負擔不起戰爭的開銷。最後沒有辦法,蘇聯只好灰溜溜地撤軍了。
-
12 # 清水空流
阿富汗素有帝國的墳墓之說,既埋葬了蘇聯,也讓現在的美國陷入泥沼。阿富汗戰爭可謂是蘇聯的越南戰爭,可以說蘇聯的解體跟阿富汗戰爭的失敗有著很大的原因,在內經濟失敗,在外就是阿富汗戰爭失敗。阿富汗,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 分別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西接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中國分別接壤。 人口為3000多萬。 國土面積大約64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41位。屬於最欠發達國家。曾經是英國殖民地, 1919年獲得獨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蘇軍撤出。兩年以後蘇聯不復存在。
1979年12月25日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 年12月27日,蘇軍特種部隊以200人特種部隊襲擊阿富汗總統府,以輕武器和裝甲運兵車對陣兩輛坦克和多門火炮,以傷亡45人的代價攻下了2500多人守衛的總統府。總統阿明戰死,由蘇聯扶持的卡爾邁勒接管國家權力,親蘇阿富汗政權建立。蘇聯這一公然入侵行徑引發全球抗議,正在戴維營度假的美國總統卡特對此向蘇聯最強烈抗議,美國國會則斥責卡特對蘇聯過於軟弱。歐盟也是對蘇聯表示了不滿,這也導致了國際社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可以說,在戰術上蘇聯取得了勝利,而在戰略上蘇聯則是滿盤皆輸。阿富汗各個部落派別也成立游擊隊,襲擊蘇聯軍隊,而美歐開始大規模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蘇聯只能佔據阿富汗主要城市。廣大偏僻地區和郊外被游擊隊佔據,蘇聯就此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十年之後,蘇聯的血流乾了。
對於阿富汗這樣的國家來說,根本無法徹底控制,因為阿富汗部落無所顧忌,一無所有。更沒有所謂的利益階層,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對於下層來說,阿富汗屬於部落制度,沒有普通勞動者和市民階層,廣大的阿富汗人依附於部落首領。這樣的戰爭叫治安戰,你只能維護,必須以安撫為上,不能下死手,美華人都打不贏,別說蘇聯,因為你不能沒法把所有人都殺光。還有就是蘇聯不可能掐斷和切斷外部的援助。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說,已經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更像是毛細血管流血,雖然不致命,但流血不止。長此以往血也流乾了。
最關鍵一點就是由蘇聯扶持上臺的卡爾邁勒政府是爛泥扶不上牆,所有的地方部族武裝認為:卡爾邁勒只是蘇聯人的一條狗。也沒有得到國家社會的承認於是,整個阿富汗陷入了全國戰亂。阿富汗這個局面是蘇聯政府所沒有預料到的。實際上蘇聯不是和阿富汗人打仗,蘇聯是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伊斯蘭世界在打仗,消耗戰。貧窮的阿富汗用的卻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日本的急救包,德國的反坦克導彈。英國的牛肉乾。而在阿富汗內部政局也不穩定,卡爾邁勒的能力平庸,與國家二號人物為爭權奪利以至於發生火拼,導致100多人死亡。上世紀80年代正是美蘇爭霸時期,因此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必然要把蘇聯死死拖在阿富汗,以至於蘇聯想退兵,美國都加以“阻攔”。直到到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退離開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最終以蘇聯失敗告終,然而蘇軍死亡1萬5000人,受傷5萬多人,傷亡總數只有6萬多。這點傷亡對於 蘇聯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蘇聯來說,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創傷。蘇聯國內經濟疲敝。回國以後的蘇聯士兵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蘇聯。短短兩年之後,蘇聯不復存在了。
-
13 # 我整幾句
阿富汗被稱為是“帝國墳場”,歷史上多次遭受侵略,卻始終頑強抵抗,不屈服。阿富汗人民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有頑強的意志,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有長期抵禦外來侵略的傳統;還有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不同部落、族群,情況不同,很複雜。
還有一點很重要,當年蘇聯侵略阿富汗,阿富汗的反抗力量得到了不少美國的援助;美國和巴基斯坦合作,一直向阿富汗的反蘇組織提供各種援助,還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還有不少其它國家,尤其是伊斯蘭國家,也在幫助阿富汗反蘇力量,為其提供財力、物力,甚至人力支援。不要忘記,拉登就是在反蘇游擊隊起家的,拉登從沙特來到阿富汗,參加“聖戰”,可是得到美國的幫助,說美國得到“扶持”,也不為過。1980年,還發生
了很多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很多國家在聲援阿富汗;蘇聯的入略,不得人心。
反觀蘇聯,雖然佔領了阿富汗,也扶持了親蘇的政府,但反抗力量沒有平息;實際上與美國現在的情況有些類似,也是陷入泥潭;以當時蘇聯的經濟實力,還是“走為上策”。
-
14 # 戰爭論
青巖來答
作為一名資深歷史發燒友,今天就讓青巖為大家深度解析一下:蘇聯在阿富汗戰場折戟沉沙的真正原因。普什圖族老人
從阿富汗自身立場上分析:阿富汗王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伊斯蘭國家,人口約3000萬,主體民族為普什圖族,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新上臺的“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屬於親蘇派,他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開始對該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土地改革,推動社會世俗化,鎮壓宗教勢力;剝奪部族上層權力、甚至實施肉體消滅;強行解除普什圖族的部族武裝(他們有攜帶武器的傳統),允許婦女不戴面紗、接受教育等等。
一系列類似政策引起了阿富汗國民的憤怒,“人民民主黨”成為眾矢之的。
蘇共總書記 勃列日涅夫
1979年9月14日,阿富汗強硬派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極端親蘇的塔拉基政權。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擔心如果放任阿明執政,會導致阿富汗倒向美國,這也是引發蘇聯入侵行動的主要原因。
可是他沒想明白的是,“人民民主黨”缺乏”百姓支援,蘇軍出兵扶持會使阿富汗民眾同仇敵愾,將蘇軍及其扶植的政府視為全民族的敵人。
蘇軍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曾對戰爭失敗的原因做過這樣的總結:“我們控制了喀布林和各省中心,但在佔領的領土上無法建立政權。我們輸掉了爭取阿富汗人民的鬥爭。支援政府的只是人民中的少數。”
反抗軍指揮官
從軍事上分析:戰術篇
阿富汗作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無鐵路,水運也不發達。一條全長3000多公里,聯結喀布林、坎大哈、赫拉特、昆都士等交通樞紐,環繞全國的公路,成為了溝通阿富汗各主要城鎮的主動脈。蘇軍入侵後,公路成為了城市賴以生存、蘇軍維持補給的重要生命線,同時也是蘇軍地面部隊實施地面機動,對游擊區發動圍剿和掃蕩的必經之路。
阿富汗反抗軍雖然在實力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但他們憑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在公路沿線居民的積極支援下,利用各種靈活的方式不斷打擊和殺傷蘇軍。
比如在山間公路上埋設土製地雷、開掘深溝、掏挖陷阱、炸燬橋樑、涵洞等方式,阻斷公路交通,為蘇軍的行動製造障礙等。偶爾,反抗軍還會利用山區有利地形結合地雷戰、伏擊戰奇襲蘇軍後勤車隊以獲取必要的戰爭物資。
地形篇
阿富汗境內多山和沙漠,山地和高原佔全境的五分之四。阿東部、東北部、北部和中部山區,地形複雜,公路崎嶇。阿富汗的主要公路線上都有一些高山險阻地段,比如喀布林—薩郎隧道—多席公路上粟布賽拉吉至欣強一段87公里為山路,隧道附近路段海拔3000多米,地形險要,冬季常有雪崩。
再比如,沿著科伊巴巴山和赫裡河修築的喀布林—赫拉特公路,就屬於路面坎坷,通行極為不便的山間公路。
這些山高坡陡,地形險要的路段,大多被反抗軍所控制。有時某些路段被破壞,會給蘇軍的後勤補給造成非常大的破壞。
情報篇
由於蘇軍屬於客場作戰,阿富汗反抗軍得到了基層民眾的廣泛支援。每當蘇軍進入山區作戰,每一個阿富汗百姓都會為反抗軍提供情報。蘇軍是四面出擊四面受敵,阿富汗反抗軍卻恰恰相反,出擊則一呼百應;撤退則隱身於民。
反抗軍以小規模、快速襲擊為主,積小勝為大勝,極大消耗了蘇軍的有生力量。
武器篇
由於陸軍作戰效果不理想,蘇軍開始大量出動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與蘇-25攻擊機對游擊區進行反覆清繳。在戰爭前期,這種低空掃蕩還是比較有效的,可是隨著美軍最新研發的FIM-92毒刺防空導彈大量裝備阿富汗反抗軍,蘇聯航空兵的損失開始陡然上升。
有個別膽子大的游擊隊員,敢於在喀布林蘇空軍基地附近,用毒刺導彈伏擊來回起降的蘇軍運輸機。(“毒刺”行動式防空導彈屬於一種跨時代武器,它不但輕便靈活,還擁有一顆功能強大的第二代冷卻錐形掃描紅外自動導引彈頭,可以提供全方位探測和自導引能力,具有“射後不管”的超級能力。在蘇阿戰爭時期,毒刺導彈對蘇軍低空戰機的威脅非常大。)
被蘇軍集中看管的阿富汗百姓
輿論篇
隨著毒刺導彈的威脅越來越大,蘇軍進行可視距離的精確空中打擊越發困難。在易受攻擊的路段上,蘇軍只能每隔一段距離就修建一個用以屯兵的小型碉堡,四周佈設雷場。
白天,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蘇軍的坦克與步兵戰車在危險路段進行不間斷巡邏偵查。這些易於被反抗軍利用的伏擊路段,被指定為“自由射擊區”,任何進入視線的活動物體都會遭到射擊與轟炸。只要蘇軍在路邊遭遇傷亡,就會將附近村落夷為平地,將百姓趕離公路。
為了打擊蘇聯的國際聲譽,在美國政府的支援下大量西方戰地記者,透過“杜朗特線”(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長達2450公里邊境線),秘密潛入了蘇阿戰場。在阿富汗反抗軍的協助下,他們不斷利用文字、圖片、影像等各種資料,揭露蘇軍在戰場上使用違禁武器、誤傷貧民等等種種暴行。
80年中期,西方報紙上刊登的全部都是攻擊蘇聯的文章。國際輿論完全倒向了阿富汗反抗軍,蘇聯在道義上陷入徹底孤立。
經濟篇(重點)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黃金,在世界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截止上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躍居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石油換取的鉅額外匯,為蘇聯人民換來了糧食、穀物以及各種輕工業產品。到了70年代末,蘇聯有一半的外匯收入需要依靠石油出口。石油出口為蘇聯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同時也成為了蘇聯的死穴。
蘇阿戰爭時期,蘇聯為了維持戰爭的巨大消耗,將石油日產量提高了2倍以上。石油出口一度佔到了蘇聯外匯總收入的54.4%。
慈祥笑容的背後,隱藏著致命的殺機
1981年羅納德·里根入主白宮後,他利用中東各大產油國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不滿情緒,鼓動美國石油公司聯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對蘇聯進行石油貿易戰。
1985年8月,在美國政府的撮合下,沙烏地阿拉伯斷然實行“逆向石油衝擊”戰略,一場針對蘇聯的陰謀開始了。沙烏地阿拉伯在短時間內就將自身石油產量提高兩倍多,石油出口從每日不足200萬桶猛增到每日約900萬桶,OPEC其他成員國也隨之增產。美國為配合“逆向石油衝擊”,主動削減戰略石油儲備,壓縮國內石油需求(將日進口石油減至14.5萬桶)。作為美國的小跟班,西歐與日本也行動起來,一起拋售戰略石油儲備,猛砸油價。巨量的石油湧入國際市場,導致油價暴跌。石油價格從每桶30美元,一下跌破了每桶10美元大關。國營商店外排隊購物的蘇聯人
低油價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內的生活水平開始直線下降。因為缺少外匯,糧食、牛奶、肉類、蛋類、糖類嚴重短缺,蘇聯人經常排兩三個小時的隊都買不到所需商品。
民眾怨聲載道,國家瀕臨破產,吃不上飯的民眾與蠢蠢欲動的野心家們紛紛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龐大的戰爭開支成為了蘇聯背不動的大山。最困難時,連前線戰士的軍餉,蘇聯政府都無力支付。
戈爾巴喬夫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的政治經濟逐漸陷入動盪,從阿富汗體面的撤軍成為了他唯一的選擇。雖然戈爾巴喬夫不願讓世人認為蘇聯是被人趕出阿富汗的,但越來越嚴峻的經濟壓力與無休無止的治安戰,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讓蘇軍從阿富汗戰場脫身。
一位蘇聯母親正在親吻自己剛剛歸國的兒子
1989年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軍坦克緩緩駛過蘇阿邊境。駐阿蘇軍司令格羅莫夫中將悲痛的說:我是最後一名撤出阿富汗國土的蘇聯軍人,在我的身後再也找不到一名蘇軍士兵了。(他哪裡知道兩年以後,蘇聯就解體了。)
出兵阿富汗給蘇聯造成了空前災難,在這場持續10年的戰爭中,蘇聯總計派出了90餘萬軍人,付出了死亡1.5萬人、受傷6萬人、失蹤311人的沉重代價。每年50多億美元的鉅額軍費開支,更成為了蘇聯不停“流血的傷口”。
除了上述損失以外,入侵阿富汗還讓蘇聯在國際上陷入孤立,從而被美國抓住機會,聯合中東各國,利用石油貿易戰,最終促成其走向解體。
-
15 # 昭武觀史
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那十年時間裡,殘酷的戰爭造成了大約100萬阿富汗人死亡,大約一萬五千名蘇聯士兵陣亡在異國他鄉,如果從戰損比例來看,蘇聯軍隊似乎是勝利了,但是戰爭的勝負並不完全能以戰損比例來決定,從長遠來看,這場1979年爆發的戰爭並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強大的蘇聯和落後的阿富汗打了個兩敗俱傷。
既然提主提出阿富汗為何能夠戰勝十萬大軍,那麼就先簡單講解一下這個問題吧,我認為阿富汗之所以能夠戰勝蘇聯軍隊,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阿富汗人的民風彪悍,二是阿富汗地貌的特殊性,三是蘇聯軍隊計程車氣下降。
先說說阿富汗人彪悍的民族性格,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阿富汗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主要民族是普什圖人,這個民族的性格十分強悍,他們曾見識過無數強大軍隊的到來,並且也這些強大軍隊吃盡了許多苦頭。
普什圖人的民族性格,和曾讓俄羅斯人吃盡苦頭的車臣人非常相似,這兩個民族都盛產兇悍的戰士。
除此之外,阿富汗境內的大部分國土都位於山區,眾所周知,蘇聯的裝甲部隊時非常厲害的,在戰爭初期,蘇聯軍隊的空降兵和裝甲部隊迅速佔領了阿富汗的重要城市,但是在山區中,蘇聯引以為豪的裝甲部隊卻失去了作用。
當城鎮被蘇聯人佔領後,阿富汗人便前往山區和蘇聯人展開游擊戰,在山區中,裝甲部隊和空降兵都會喪失原有的戰鬥力,裝甲部隊難以在崎嶇的山路快速行進,空降兵降落在地形不熟系的山區,很容易遭到阿富汗人的伏擊。
而頑強的阿富汗人,則熟悉山區的一切,因為他們是這裡的主人,他們知道哪座山谷適合伏擊蘇軍,也知道哪個山洞可以躲避蘇軍的轟炸。
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蘇軍士氣的下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原本就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蘇聯軍隊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譴責,也有許多國家對阿富汗進行了援助,這也讓入侵阿富汗的蘇聯軍隊士氣渙散。
而且在入侵阿富汗的那十年時間裡,尤其是在戰爭進行到末期的時候,許多蘇聯士兵都開始厭倦戰爭,而且當時蘇軍的紀律也並不好,甚至出現蘇聯士兵向阿富汗民兵售賣武器和情報的現象,甚至還有一些蘇軍士兵直接調轉槍頭,加入了阿富汗的抵抗組織。
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最終則以蘇聯和阿富汗的兩敗俱傷告終。在戰爭期間,蘇聯軍隊付出了很大的傷亡,耗費了大量的軍費,並且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而且最終還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而所謂的“勝利者”阿富汗,在戰爭中的傷亡高達幾百萬,還有幾百萬阿富汗人淪為難民,國內的基礎建設也陷入了停滯。
這場戰爭也是阿富汗至今內戰不斷的導火索,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阿富汗境內誕生了許多抵抗組織,當戰爭結束後,這些軍閥們便開始為了爭奪地盤大打出手,加速了阿富汗的分裂,除此之外,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還造成了塔利班的崛起,在蘇阿戰爭中,塔利班就是靠著抵抗蘇聯入侵而起家的。
-
16 # 趣圖集錦
歷史己經表明:阿富汗人民是不可戰勝的,阿富汗乃“帝國墳場也”。
蘇聯雖然在1979年擊斃了阿明,迅速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並建立了親蘇的政權,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阿富汗游擊隊等武裝力量一直不斷的和蘇軍以及阿富汗偽政府作戰。
阿富汗多山,游擊隊武裝就躲在熟悉的山區打游擊,蘇軍的重灌備很難發揮作用,結果就陷入了阿富汗的人民戰爭當中。蘇軍只能定期圍剿,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戰爭後期,蘇軍基本放棄中小城市,僅控制大城市,交通運輸也基本以空運為主,此時的蘇軍已經喪失了必勝的信心。
而且阿富汗游擊隊背後一直有巴基斯坦、美國、沙特等國的援助,包括藥品、武器、給養等源源不斷被輸往阿富汗,其戰鬥力也不降反升。與此同時很多志願者也加入了對蘇作戰,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本拉登,並組織了專門的訓練營來提升志願者們的作戰技能。
最終,蘇聯被持續放血,並看不到勝利的一絲希望,並導致蘇聯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蘇聯最終選擇黯然離開,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
再後來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不信邪的美華人也一腳陷進了阿富汗,一晃20年。
在阿富汗騎著毛驢送物資,美軍直言:“毛驢比悍馬車好用。”
哈哈,阿富汗帝國墳場,真是名不虛傳。
-
17 # 我在東南亞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聖戰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喀布林政權不得不於1984年強迫14歲的少年應徵(而蘇軍的中亞士兵戰後沒多久也大批脫隊,蘇聯政府被迫徵用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後期以俄軍為主並展開了堅決的攻擊)。而雖然擊敗了蘇聯,曾經富裕的阿富汗城市因為連年戰事而殘破,教育出來的大批菁英外逃,貧困的民眾只能賣毒維生,阿富汗鄉村成為了世界最落後且未開發的地區之一。
另一方面,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游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都是如此。
回覆列表
這裡有很多要考慮的事情,但我認為我可以稍微解釋一下:首先,你必須記住,阿富汗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礦產資源基本上未開發,整個經濟體主要是農業,其中很多是鴉片,現在仍然是鴉片。對於任何現代工業國家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大的收穫。所以,當情況變得糟糕時,沒有什麼理由要留下來。
接下來,當然是美國裝備聖戰戰士。他們有先見之明向他們提供華沙條約武器,以便他們能夠在野外使用彈藥(儘管不是先知先覺,讓一個有宗教動機的游擊隊裝備和金錢最終可能會回來咬他們的屁股),以及外國勢力的支援進一步加劇了這一事實,這些阿拉伯志願者組織由您可能聽說過的某位富有的沙烏地阿拉伯人提供資金:本拉登。
最後,考慮一下宗教對男人的作用。宗教會讓你說出你對天國的承諾會如何,但它可以驅使一個男人到達魯莽的暴力高峰。將這一點與外國侵略者的家園防禦相結合,蘇聯人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積極主動,熱忱,在某些情況下幾乎無所畏懼的抵抗。以上,蘇聯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