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眼心語
-
2 # 風過無痕攝有痕
這就是理論與實際,思想與行動,知與行存在的距離。
人的思想要想變成行動,與自身內在素質、能力、經驗、三觀有關,也會受到外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統稱為天時地利人和。
在理論上有建樹的人有可能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繼續往實踐上走的人,有可能就成為實力派的企業家、先鋒戰士、領軍人物。
還是問一問孔子吧,他縱然有積極入世的儒學,為什麼壯志難酬?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走下聖壇的孔子,入仕途後,雖有政績,但亂世導致自己的理想、計劃難以實現,只能周遊列國,流亡教學和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回國後,雖被聘問政,但最終沒有被重用。孔子晚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整理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的思想言行經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可見,孔子不一定要成為政治家才算聖人,聖人不是完美的。但孔子畢竟開辦私人講學,德配天地,堪為師表。以儒學積極入世,演繹眾人皆醉我獨醒。儒學跟道家相比,少了一份寧靜脫俗,多了一份煩惱使命;少了一份消極避世,多了一份積極進取。跟佛教相比,少了一份來世報應,多了一份今生責任;少了一份普度眾生,多了一份責任修身。
因此,儒家有煩惱:修身不完善,有志難施展。但更多的魅力是一種樂趣——修身之樂,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樂。
人生道路,多重選擇。儘自己所能做到更好、更有價值固然好,安貧樂道亦未必不思進取。
-
3 # 靜秋心理諮詢師
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有的人為了緩解焦慮,迷茫,會講出很多的大道理,但自己的選擇很無力,貌似和道理不搭配,因為焦慮迷茫,並不確定自己要什麼?並不瞭解自己,接納自己。
2.動力不足,擅長學習,但行動力不足。自己還沒有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內心不極度渴望的事情,是不會到你身邊來的,心力都沒有達到。
3.防禦自己的空虛,迷茫吧。需要得到認同,理解。找到行動力的力量。
每個人都需要被溫柔以待
需要理解,找到出發的力量……
-
4 # 古道西風
一個人知道很多道理卻不去行動,我分析三種情況:
1.這個人酸腐,空談誤己,不過是紙上談兵的銀樣臘槍頭;
2.這個人並非真的知道,他或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覺得他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大道理就以為他很智慧,卻知而不行。實則,他並非你想象的那樣,真的明白很多道理;
3.他真的知道很多道理,並且他知行合一,但是——你看不到!所以,你只是憑主觀臆測他並沒有行動。如果他真的知道很多道理,相對於你來說很多,那麼你根本不可能憑藉你的眼界和層次去認知他、感知他是不是在行動。
以上三點,純屬個人胡扯,僅供娛樂!
-
5 # 週一二三四五六天
一個人知道很多道理卻不去行動自我感覺是沒有真正從心底裡被打動吧。就像烏雲只有積累到足夠的水滴才會轟隆作響,一股而下。就像樹葉只有在足夠的寒冷時才會欲與乘風歸去。一個人去行動同樣也需要積累到某種程度。到了那個點,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去做了。
就像小學初中不知道所以,別人給什麼好東西誘惑我學習,我都不會順勢去學。我只會學習自己喜歡的學科。任打任罰就是不學英語。後來經過那個難忘的暑假,我們都上了高中。從前一起罰站的人沒有了,一起討論數學的人沒有了。有的只有一群生面孔,然後,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hhh說順口了),就不知不覺開始好好學習了。有兩次累到病倒,食不知味,感不知溫,被班主任叫家長來接。有幾次累到發昏但是卻一心一意只想著學習。有幾次晚上在廁所打著手電筒做閱讀做到兩三點,然後早上五點起床讀英語。從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覺得累。
這就是到了那個點上了吧。或者說是成熟了。
一個人知道很多道理卻不去做是很悲哀的。可能會這樣想,反正時間還有很多。反正做了也不會有人知道。反正不做也不會對我現在有什麼影響。反正這些道理我都懂以後什麼時候做都行。反正我懶。反正還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知道很多道理卻不去做。反正我不去做沒人會嫌棄我。感覺去做了反而會脫離群體,被孤立(好可怕)。反正現在我過得很開心就行了。反正我有的依靠。反正我有的退路。反正我很厲害,肯定比別人完成用時間短(你是最棒的hhh)。反正我有女朋友(-_-||)。
人有多大膽任務拖多晚。明白道理卻不去做有很多原因,但最最根本的,還是沒有讓你值得奮鬥的人或事啊。
回覆列表
這句話大部分人猛地一看覺得沒有一點問題,生活中確實屢見不鮮。不過,這裡我給一個自己實踐的事例。
在我們家,表兄表姐加上親姐弟算起來六個人,我們六個孩子中就有這樣的情況,有人懂很多道理不去行動,有人懂得不多卻知道一點就發揮一點,也有人懂很多道理也做很多。
雖說都有血緣關係,成長環境差不多,但是彼此還是活成了不一樣的人生,甚至有的簡直完全朝向兩極發展。
曾經,我以為懂很多道理不去行動是因為缺乏機會,貴人指引,命運不公,生辰八字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了……總之,胡思亂想很多。
不過,我有個優點,想不明白結果,和現實有出入時候我就會把一個問題不停的思索下去,想盡一切辦法找答案。
可能心之所向,潛意識冥冥中自己做了很多看似偶然實屬必然的事。
這中間,有自己親身經歷,有他人人生指導,也有自己閱讀所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己一次給家長講親子教育時候,發現接觸的二百多個家庭孩子的共性,當一個家庭的書籍多於五百本以上,父母雖沒有文化但重視教育,省吃儉用也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增長見識。也有父母有錢有條件學歷高覺悟高,一開始孩子就有很好的成長氛圍,這中間書籍是最大的一個亮點。
為什麼總提書這回事,因為我發現自己閱讀達到一定量時候,一個人會分辨什麼是真正的道理,什麼是偽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的行動就受自己心中那些信念系統在指導,可是多少人是明白的,清楚知道哪些是自己人云亦云,哪些是自己實踐證明,哪些是別人那裡道聽途說,真偽無從考證但卻一傳十十傳百了很久,自己照著就那麼做了。
所以,很多人懂很多道理還沒有行動,或者行動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除了量變不夠還未引起質變外,重要的一點就是真正的道理究竟掌握多少?
關於這一點,只有靠自己邊學習邊實踐,思想獨立,人格獨立,時刻反省自身,對自己有要求才能真正收穫對人生有重大意義的道理,那是一句話足以改變一生的真理。
為了和真理相遇,和真正的自己相遇,早日言行一致,實現心之所向,必須對身邊所有一切保持一定的敏銳度。
有的人,可能只是活在了別人的思想或嘴裡,並沒有真正踏出自己的一步。
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態,請從讀萬卷書開始,然後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踏實積累,一定會成為真正的自己,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