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aysa17414

      古今數詞的異同  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就叫數詞,古今漢語的數詞的概念內涵相同,但由於語言  的發展,時代的差異,古今漢語的數詞,在表數和語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也  存在細微差別.  表數法的異同  古今漢語的數詞都是用來表數目和次序的.表數目的叫基數,如: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表次序的叫序數.在表數上古  今同中有異,主要差異如下:  1、基數表示法的差異  在現代漢語裡表示"十"以上的數目是用幾個數詞依次直接組合成單純的數詞詞  組.例如:  ①他今年十八了.  ②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在古代漢語裡,表"十"以上的數目,既可以每幾個數詞依次組成單純的數詞片語,  又可在個數和位數之間用一個"有"字連線.例如:  ①章女年可十八.(漢書·王章傳)  ②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空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  常苦悲.(《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在學問方面立志.]  ④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韓非子·五蠹)  [分割土地來朝見的有三十六個國家.]  ⑤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  [我李密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國語·越語)  [如今吳王夫差有一億三千人穿著水犀皮的鎧甲.]  2、表分數的差異  在古代漢語裡,分數的表示式也有與現代漢語相同的形式.例如《三國志·蜀  書·諸葛亮傳》:"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古代漢語除了用"母  數+分+之+子數"的分數表示式外,還用下列幾種表示方式.  1)、"母數+名詞+之+子數"式.例如: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先王的制度規定,大的都邑不超過諸侯國都的三分之一.]  2)、"母數+之+子數"式.例如:  ①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先王的制度規定,大的都邑的城牆不超過諸侯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  城牆不超過諸侯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邑的城牆不超過諸侯國都的九分  之一.]  ②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兇矣,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傳·文公十八  年)  [如今行父雖然沒有推薦一個好人,卻趕走了一個兇殘的壞人,這跟舜的二十  件大功相比,也佔了舜的功勞的二十分之一.]  3)、"母數+分+名詞+之+子數"式.例如:  ①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漢書·律曆志史意義  [按照曆法,一個月的天數是二九日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  ②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  [現在大王您的軍隊人數還不到吳國和楚國的十分之一.]  4)、"母數+子數"式.例如:  ①漢兵物故什六七.(史記·匈奴列傳)  [漢朝士兵死去的有十分之六七.]  ②藉第令毋斬,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  [即使免於斬首,而戍邊死去的人本來就佔十分之六七.]  ③會大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漢書·高帝紀)  [正好碰上大冷天,士兵凍掉指頭的有十分之二三.]  ④蓋予之年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大概我所到過的地方,比起喜歡遊覽的人來還不到十分之一.]  3、序數表示法的差異.  在現代漢語裡表示數目的次序一般在基數或由基陣列成的數詞片語的前邊加上  助詞"第"或"初".如"第五(排)"、"第一、二(名)"、"初九"、"初四".  在古代漢語裡,表示序數也可以在基數前加上助詞"初"或"第".例如:  ①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②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③述賈誼傳第十八.(漢書·敘傳)  古代漢語表序數,除了在基數或數詞片語前加上"初"、"第"外,還用"太上"、  "長"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來表示"第二"、"第三"、  "第四"等.例如:  ①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記·曲禮)  [第一要崇尚道德,第二要佈施和圖報.]  ②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訓行孝謹,官至二千石.(史  記·萬石張叔列傳)  [石奮的大兒子名叫建,第二個兒子名叫甲,第三個兒子名叫乙,第四個兒子  名叫慶,都因為行為訓良,忠教恭敬,官都做到了奉祿領取二千石.]  ③王當歃血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記·平原君列傳)  [大王您應首先決定合從的盟約,第二輪到我的主人,第三輪到我毛遂.]  4、倍數表示法的差異.  在現代漢語裡,表示倍數,一般在數詞的後邊加上一個"倍"字,如"三倍"、"五  倍"、"十倍"、"百倍".  在古代漢語裡,倍數的表示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基數的後邊加上"倍"字,例如  ①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墨子·非攻下)  [這些國家都是那些國家民族的十倍,卻不能在那些國家的土地上獲得食物.  ②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漢書·食貨志上)  [土地人口的賦稅,鹽鐵的獲利,都超過了古代的二十倍.]  ③伯樂一顧,價增三倍.(韓愈《為人求薦表》)  [伯樂回頭看一下,它的價值就增加了三倍.]  另一種形式是用數詞直接表示,只有表示一倍時才用"倍"字.例如:  ①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孟子·滕文公上)  ②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商君書·更法)  [利益不上百倍,就不變更舊的法制;功效不上十倍,就不變更舊的法制.]  ③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所以指揮軍隊打仗的要領,我軍十倍於敵軍,就包圍它,五倍於敵軍,就進  攻它,一倍於敵軍就設法分散它的兵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午睡覺總是夢到鬼壓床是怎麼回事?中午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