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關於“毛利”。
“毛利”這個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被提到,就算是非財務人員也大概知道毛利是怎麼回事,特別是一些企業的老闆,常常用毛利去衡量某項業務。
“毛利”是通俗的叫法,在利潤表中應該表示為“主營業務利潤”。除此之外,還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每一項利潤,分別代表不同的業務含義。主營業務利潤,顧名思義就是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利潤,比如水果店賣水果帶來的利潤,用來衡量企業最根本的盈利能力,毛利如果是負數,說明企業做的這個生意根本就不賺錢;營業利潤是在主營業務利潤的基礎上扣掉期間費用後的剩餘利潤,用來表示企業在正常經營的情況下能否達到收支平衡;利潤總額,包括正常經營的利潤和非正常經營的利潤,所謂非正常經營的利潤,簡單說就是意外之財(比如客戶多打了一筆款,最後也沒來要回去),用來衡量企業的生存能力,雖然營業利潤是負數,但是運氣夠好,能賺點外快,(比如上市公司年底賣套房子出去就扭虧為盈,避免ST)這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淨利潤是企業上繳所得稅後的實際剩餘,用來衡量企業的面子;古語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企業最後能納稅,為社會做貢獻,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國內利潤表就是按照上述所講的順序,列示各項利潤值。除了以上幾個利潤指標以外,還有兩個指標經常被投資機構使用:EBIT和EBITDA。
綜上所述,利潤表中的這幾個利潤指標,分別代表著公司不同性質的盈利能力,可以判斷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可以看看下錶列出的幾種情形:
“-”表示負數,“+”表示正數;情形可以有多種,這裡只列出三種。這三種情形在實際中都是可能出現的,原因就不解釋了。
前兩種情形,雖然最後的淨利潤是正數,但是毛利都是負數,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是虧損的,如果企業不做業務方面的調整的話,那麼企業很難持續經營下去;第三種情形雖然淨利潤是虧損的,但是毛利是正常的,虧損的原因可能是企業做了一筆不正確的投資,從長遠來看,這種不利的影響不會持續,企業還是做得比較好的。
其次,關於“毛利率”。
毛利率就是毛利除以收入,當然其他幾個利潤指標除以收入也可以算“XX率”。毛利是絕對數,毛利率是相對數。絕對數不能用來對比兩家不同的公司或同一公司內部不同的業務,而相對數可以。
坦白說,我在分析公司不同的產品盈利能力的時候,用的不是毛利率,而是邊際貢獻率。
特別是做競爭性定價的時候,你需要知道企業的價格底線,底線價格就是變動成本。還有,企業決定是否生產一種產品的時候,就要比較這種產品跟其他產品的盈利能力,比較的基礎就是邊際貢獻,這些不再展開講了。
當企業無法準確的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時候,使用毛利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到邊際貢獻率的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立場的人在使用利潤表的時候,關注的專案是不一樣的。公司內部管理者可能更關注淨利潤,對他們的考核很大程度上跟最終的利潤掛鉤;外部投資者更關注EBIT和EBITDA;公司內部財務分析工作者要為管理提供決策,可能更關注管理會計的專案,比如邊際貢獻、毛利等。
不管站在哪個立場,不管使用哪個指標,一定要把指標、資料還原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比如一個企業的毛利率是10%,行業平均值是15%,要去看看企業具體做了哪些業務,不能籠統的說企業一定不好。有一點提醒大家,在做企業間的比較、或者跟行業平均數比較時,要有打折扣的意識。所謂打折扣,就是說不可能有兩家一模一樣的公司可以用來比較,影響某個財務指標的因素太多,如果計算出目標公司的毛利率是10%,可比公司是15%,如果可比公司是上市公司(一般是上市的,不然財務資料沒辦法拿到),需要考慮企業的市場影響力、行業話語權等等不可控因素,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對企業的毛利率有影響,因此要衡量一下15%這個數值,是不是應該打個折扣,比如打個7折,10.5%,這樣看來目標公司10%其實跟可比公司相差不多。當然這個方法要靈活使用,因為折扣這個資料主觀性太強,要靠經驗判斷。
首先,關於“毛利”。
“毛利”這個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被提到,就算是非財務人員也大概知道毛利是怎麼回事,特別是一些企業的老闆,常常用毛利去衡量某項業務。
“毛利”是通俗的叫法,在利潤表中應該表示為“主營業務利潤”。除此之外,還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每一項利潤,分別代表不同的業務含義。主營業務利潤,顧名思義就是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利潤,比如水果店賣水果帶來的利潤,用來衡量企業最根本的盈利能力,毛利如果是負數,說明企業做的這個生意根本就不賺錢;營業利潤是在主營業務利潤的基礎上扣掉期間費用後的剩餘利潤,用來表示企業在正常經營的情況下能否達到收支平衡;利潤總額,包括正常經營的利潤和非正常經營的利潤,所謂非正常經營的利潤,簡單說就是意外之財(比如客戶多打了一筆款,最後也沒來要回去),用來衡量企業的生存能力,雖然營業利潤是負數,但是運氣夠好,能賺點外快,(比如上市公司年底賣套房子出去就扭虧為盈,避免ST)這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淨利潤是企業上繳所得稅後的實際剩餘,用來衡量企業的面子;古語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企業最後能納稅,為社會做貢獻,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國內利潤表就是按照上述所講的順序,列示各項利潤值。除了以上幾個利潤指標以外,還有兩個指標經常被投資機構使用:EBIT和EBITDA。
綜上所述,利潤表中的這幾個利潤指標,分別代表著公司不同性質的盈利能力,可以判斷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可以看看下錶列出的幾種情形:
“-”表示負數,“+”表示正數;情形可以有多種,這裡只列出三種。這三種情形在實際中都是可能出現的,原因就不解釋了。
前兩種情形,雖然最後的淨利潤是正數,但是毛利都是負數,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是虧損的,如果企業不做業務方面的調整的話,那麼企業很難持續經營下去;第三種情形雖然淨利潤是虧損的,但是毛利是正常的,虧損的原因可能是企業做了一筆不正確的投資,從長遠來看,這種不利的影響不會持續,企業還是做得比較好的。
其次,關於“毛利率”。
毛利率就是毛利除以收入,當然其他幾個利潤指標除以收入也可以算“XX率”。毛利是絕對數,毛利率是相對數。絕對數不能用來對比兩家不同的公司或同一公司內部不同的業務,而相對數可以。
坦白說,我在分析公司不同的產品盈利能力的時候,用的不是毛利率,而是邊際貢獻率。
特別是做競爭性定價的時候,你需要知道企業的價格底線,底線價格就是變動成本。還有,企業決定是否生產一種產品的時候,就要比較這種產品跟其他產品的盈利能力,比較的基礎就是邊際貢獻,這些不再展開講了。
當企業無法準確的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時候,使用毛利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到邊際貢獻率的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立場的人在使用利潤表的時候,關注的專案是不一樣的。公司內部管理者可能更關注淨利潤,對他們的考核很大程度上跟最終的利潤掛鉤;外部投資者更關注EBIT和EBITDA;公司內部財務分析工作者要為管理提供決策,可能更關注管理會計的專案,比如邊際貢獻、毛利等。
不管站在哪個立場,不管使用哪個指標,一定要把指標、資料還原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比如一個企業的毛利率是10%,行業平均值是15%,要去看看企業具體做了哪些業務,不能籠統的說企業一定不好。有一點提醒大家,在做企業間的比較、或者跟行業平均數比較時,要有打折扣的意識。所謂打折扣,就是說不可能有兩家一模一樣的公司可以用來比較,影響某個財務指標的因素太多,如果計算出目標公司的毛利率是10%,可比公司是15%,如果可比公司是上市公司(一般是上市的,不然財務資料沒辦法拿到),需要考慮企業的市場影響力、行業話語權等等不可控因素,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對企業的毛利率有影響,因此要衡量一下15%這個數值,是不是應該打個折扣,比如打個7折,10.5%,這樣看來目標公司10%其實跟可比公司相差不多。當然這個方法要靈活使用,因為折扣這個資料主觀性太強,要靠經驗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