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7364761280

    王姓源於姬姓,出自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大約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49年),他從小就很聰明,年少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氾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遷居琅邪今山東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本事王族所以世人稱之王家後來就延用成姓氏。

    對於太子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列仙傳》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太子晉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鳴唱,遊歷於伊、洛之間,得道士浮丘公接引,攜手同遊至嵩山居住。有一天一個名叫桓良的人遇見太子晉,太子晉對他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到了那一天,太子晉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顛,可望而不可及,之後太子晉揮手與世人作別,昇天而去,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傳說。於是人們知道姬晉已經成了神仙,便為之立祠奉禱,祠觀一在緱山,一在嵩山。

    王姓源於子姓,出自成湯王子比干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

    我們的老祖先比干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多次犯言直諫,斥責他的暴政,商紂惱羞成怒質問比干:“你為什麼這樣固執?”比干答道:“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罷勃然大怒,妲己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在妲己的蠱惑之下,紂王便把比干的心挖了出來。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紂王殺害於朝歌摘星臺。

    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即今衛輝市城北15裡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遇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王氏。

    姬姓為王的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東漢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琅琊王氏舉族南遷,衣冠南渡,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明代時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佈。

    據調查王氏南北分佈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8.8%,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區僅佔4.5%,為第四大姓。內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

    看完之後我想大家都是和我一個想法,沒弄明白自己是源於姬姓還是子姓,但不管你是源於哪個說明我們的老祖宗都是一個直言不諱敢說敢做的人,他的後代大多都遺傳有這個基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裡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