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喵有話說說

     儒家講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說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就說過:“人類如果要在2l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麼,孔子的儒家思想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究竟體現在哪幾方面呢?下文將詳細闡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當代社會的突出價值

      (一)自強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年輕時,他好學上進,不斷進德修業。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後,便為實現自己的主張孜孜以求。孔子嚮往三代聖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實現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對社會歷史與現實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可他依然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奮鬥。他希望教化社會人心,講究仁愛,遵守秩序,併為之四處奔走,到處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孔子心目中有一片聖潔的天地,這就是要實現天下為公、講信修睦、謀逆不興、盜賊不作的大同社會。孔子晚年喜愛《周易》,《易傳》中多次提及的“剛健”、“有為”,《象辭》所說的“自強不息”,其實正是孔子生命主題的寫照。

      (二)與時俱進

      孔子執著於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絕不是愚頑不化的人。人們誤解《禮運》篇,以為孔子嚮往的大同社會是所謂“原始共產主義時代”,其實,認真對讀《孔子家語》與《禮記》的該篇,就會發現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時期。孔子思想的顯著特徵是主張“時變”,主張在變化的時勢中找到最合適的切入點,《大學》引述古訓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則有:“生生之謂易”以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發展觀念。《論語》、《中庸》、《易傳》中都記有孔子的相關論述,而《周易》中所說的“與時偕行”,最為準確地表述了孔子的這一思想。

      (三)天人和諧

      孔子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突出表現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貫思想上。在《易傳》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賁·彖傳》日:“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與自然並列,就應和諧相處,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相互協調觀念。孔子認識到客觀規律不可抗拒,他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豐富的天人和諧等生態意識,認為人應當自覺認識與遵守自然規律。《論語·述而》說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家語·五帝德》記孔子說:“治民以順天地之紀”、“仁厚及於鳥獸昆蟲”、“養財以任地”、“履時以象天”、“春夏秋冬育護天下”之類,都包含有注重生態平衡,遵從自然規律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由心生”與“人不可貌相”哪個更準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