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哦記得我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種種繁複的禮節,就是其具體表現。古代禮節有著嚴格的規定和,正規場合或舉行禮儀或大典或朝廷禮儀時,用到的禮儀比較隆重,如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等,平時常見的禮節有嵇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答禮)等。古代禮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傳統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代表禮敬、和睦,集知識、趣味於一體。瞭解一些古代禮儀,不但能提高自身修養,對古代文言文的閱讀,歷史影視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九賓之禮:是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禮。頓首”:即叩首、叩頭。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頓首”:即叩首、叩頭。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首”;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揖讓:“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寒暄:又叫“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請教尊姓臺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臺”原為高而平的建築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臺。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階官吏的敬稱,如撫臺,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臺。“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於表字之後。後遂與表敬的臺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鞠躬,兩腳併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打恭:亦稱“打躬”,屈身作揖行禮。合掌、合十:兩手當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為印度的一般禮節,為佛教所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是是愛情的墳墓,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歸屬,你會選擇什麼時間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