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這是孟浩然的著名詩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是一首干謁詩,所謂干謁詩,便是求人舉薦自己的詩歌體裁,這才唐朝中是十分流行的,比如著名的大詩人杜甫、李白都寫過這樣的詩作。

    孟浩然的這首詩,態度嚴謹、不卑不吭,藝術上也不落俗套,雖然是干謁,但是卻十分有特色的。詩中的張丞相,便是張九齡。

    這首詩的全詩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從大處著筆,先寫洞庭湖的自然風光,氣勢開闊,宏偉壯觀,其中頷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早已經成了寫洞庭湖的名句,深受後人讚賞。

    但是後四句,其實才是主題,表現了孟浩然那種不甘寂寞,積極用世的思想。

    這裡的末二句,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是採用了比興的手法,點名主題,寫得十分含蓄,但是意思卻很明顯,是希望張九齡能夠引見自己,讓自己能夠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 2 # 閒來話文史

    怎麼賞析孟浩然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若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坐看垂釣之人的悠閒無慮,有的只是羨魚之情啊。其實詩人真正的含義要比字面意思複雜得多。

    這首詩作於732年前後,孟浩然在洞庭遊歷時而詠。

    詩中所說贈與的張丞相就是著名的詩人張九齡,寫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名句。當時張九齡是丞相,而孟浩然還是以會友作詩為樂,但仍有求仕之意,他寫給張九齡是期望得其賞識與招用。

    但文人就是文人,孟浩然和張九齡,還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都是文友也是好友,他想得到張九齡的幫助,用詞依然委婉含蓄至極,他沒有直表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而是作出臨淵羨魚的感嘆。不知這篇詩作張九齡看明白了沒有,反正是734年,孟浩然到長安求仕又失敗而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詩的前四句寫的是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和迷人風光,八月洞庭,水天一色,煙波浩渺,意境奇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的後四句則轉入全詩的重點,抒發詩人內心的意願。稱,想要渡過洞庭,卻沒有船和槳,閒居無事有愧於聖明的天子。看著垂釣之人的悠閒無慮,有的只是羨魚之情啊。

    孟浩然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其實就是一首而今我們常用的自薦信,目的就是推銷自己,給己發揮一技之長的機會。但古人或許都比較低調而含蓄,特別是孟浩然自帶隱逸者的清高與驕傲,自然措辭委婉,成與不成,都有臺階可下。

  • 3 # chen清英雅秀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王維並稱“王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遊歷與於吳越。這首詩是孟浩然寫給右丞相張九齡的一首干謁詩。

    干謁是“求拜”的意思,干謁詩是求人之詩。古人為求顯聲揚名或經世致用而求見達官顯貴,希望他們能夠賞識自己,薦舉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應這類題材的詩謂之干謁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我們看看這首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聯、頷聯、頸聯從視覺,聽覺寫洞庭湖磅礴的氣勢,發出感慨——雙關:委婉寫自己想做官而無人引薦,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做官,為民謀利,深感慚愧的苦衷。

    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兩句話,出自《淮南子·說林訓》:“臨河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意思是說有理想,就要採取實際行動。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歸家織網”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徒”是空空地、白白地,表現作者羨慕垂釣者,期望自己能被引薦的心情。用典故另翻新意,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隱喻自己想做官而沒有途徑,並將自己希望得到張九齡引薦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傳達出來。

  • 4 # 老街味道

    問題:怎麼賞析孟浩然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孟浩然(689—740)的五言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人做官最重要的途徑是參加科舉,但是唐朝科舉考試沒有後來那麼嚴格,假如沒有人舉薦的話,讀書人去“裸考”很難取得好成績。

    因此大家都需要做一件事:“干謁(行卷)”。科舉中最重要的一門課是考格律詩,因此送給權貴希望得到賞識和推薦的詩被稱為干謁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一首著名的干謁詩,可惜沒有起到作用。

    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露骨的干謁

    作為推銷自己而寫的詩歌,干謁詩類似於今天的自薦信。孟浩然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干謁詩中的精品: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據說這首詩寫在開元21年(733)年,孟浩然(45歲)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得到引薦。 至於到底是誰,與詩無關,就不探討了。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八月正是夏季雨水多的時候,所以洞庭湖水漲平堤,水天混為一色。平,指水多,混,顯示水面寬闊遙遠,所以遙望遠方混為一體 ,這種感覺在我們青島的海邊常常見到。

    2、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湖上霧氣蒸騰,籠罩著雲夢澤(在我們這裡的海邊遙望,越是霧霾天越是 有”混“的柑橘)。寬廣遼闊的湖水,未必有多大的風,其波湧也會有撼動之感。

    3、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前一句是比體(比喻),後一句是賦體(直說),想渡江卻沒有船隻,想出仕卻沒人引薦 ,在盛世之下不出來效力是讀書人恥辱的事情,

    4、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又是比喻,我就像一個坐觀別人垂釣的人,好羨慕呀。言外之意,麻煩您多看我一眼,我也不錯呀,多給推薦推薦吧。說不定也能成為姜子牙一樣的人呢。

    朱慶餘參加完考試後,有一首《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意思是問張籍,我考得怎麼樣呀?能不能被錄取?

    和孟浩然的詩差不多,都是用詩來走一下“後門”,可惜的詩孟浩然卻一直沒有抓住機會。

    二、聰明的王維

    雖然孟浩然詩寫得不錯,但考場上屢戰屢敗,可見他期望的人從來也沒有起到過作用。王維(701年-761年)就聰明多了,王維當年也干謁過張九齡。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上張令公》

    不過聰明的王維發現這個張丞相能力有限,收詩不辦事。所以王維又攀附了 “岐王宅裡尋常見”那個岐王李範。身為唐玄宗的弟弟,李範卻自認為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於是把王維引薦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一次宴會上,王維演奏了一曲琵琶後,引起了玉真公主的注意。

    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託張九臬矣。《集異記》

    王維參加的這次考試,原來已經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張九臬。這個人據說已經內定了第一名。

    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異記》)

    公主輕描淡寫地說,這個張九臬也是別人託付於我,我又不認識他,把第一名換成王維吧。於是這次科舉王維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

    親王和丞相沒有辦成的事情,皇帝的妹妹公主辦成了。

    三、愚鈍的孟浩然

    據說王維很欣賞孟浩然,宋吳處厚撰《青箱雜記》記載,為了每天看見偶像,王維把孟浩然畫了下來貼在家裡:

    昔王維愛孟浩然吟哦風度,則繪為圖以玩之。《青箱雜記》

    為幫助這位大哥,王維也在想辦法,據說還真撞到一個天賜良機。《新唐書·文藝傳下》:

    (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新唐書·文藝傳下》

    在翰林院中,一個宮外的詩人竟然有機會遇到唐玄宗,不知道皇帝為何沒把宮廷衛士(小說中都是如此寫吧?)砍了頭,反而讓孟浩然讀一首新作,於是孟浩然獻上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皇帝聽到第三句“不才明主棄”就不高興了,面試時對主考官進行婉轉地批評,這可犯了大忌。

    於是這次重要地面試被搞砸了。

    結束語

    被王維擠掉第1名(解頭)的張九臬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他竟然是張九齡的親弟弟。玉真公主說“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原來張丞相弟弟也走公主的門路,因為沒有及時跟進,公主很隨意就把張九齡的弟弟換掉了。

    又有人考據說,這件事發生在開元四年(716,孟浩然28歲)左右,張丞相當指張說不是張九齡 。

    歷史常常任人打扮,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好多事都令人半信半疑。王維和孟浩然求仕的故事聽起來就真真假假。

  • 5 # 文字的二三事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作為一首自薦詩,“垂釣者”暗喻張丞相,魚暗喻被張丞相青睞的人,詩人孟浩然想得到丞相張九齡的引薦,故作了這首干謁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全詩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八月,平靜的洞庭湖水面波光粼粼,湛藍的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混為一體。雲澤和夢澤的上空水汽蒸騰,整個岳陽城都為之撼動。欲渡湖卻無船隻,太平盛世裡以閒居而無所事事為羞恥。坐觀垂釣的人,唯有羨慕水中魚的份兒。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這四句寫的是八月洞庭湖的壯麗景象:湖面平靜,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粼粼的波光,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和天渾為一體。雲澤和夢澤的上空蒸汽騰騰,餘波幾欲撼動整個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想渡湖,卻沒有船隻,暗指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沒有通往政治的途徑。“端居”:閒居;“聖明”:太平盛世。在這個太平盛世裡以閒居,無所事事為羞恥,意思是想做些什麼。“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垂釣者”暗喻丞相張九齡,最後兩句含蓄地表明希望張丞相能夠引薦詩人孟浩然。這首干謁詩可以說既不卑也不亢,既含蓄,又委婉。

  • 6 # 金風359

    這兩句是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詩為: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一生未曾做官,40歲時曾經遊長安,想謀一官半職,但應士不第。據說女媧煉石補天時,曾煉得石材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補天,估計孟浩然也屬於剩下的那一塊吧?其實,孟浩然也想做官,就是“欲濟無舟楫”,只好自嘲“不才明主棄”。傳說王維曾經以朋友的身份邀請孟浩然,恰好唐玄宗來了,孟浩然以草民的身份不敢面見皇帝,只好慌忙躲避床下。王維不敢對唐玄宗隱瞞,也只好如實稟奏,唐玄宗就下令讓孟浩然出來相見。孟浩然出來就對唐玄宗朗誦自己的詩,但讀書人的率真沒有讓他隱去其詩稿中的“不才明主棄”一句,致使唐玄宗不高興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汙我!”於是仍將他放歸襄陽。後來,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虛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又把孟浩然招致幕府,但是不久他仍然返回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二人想見甚歡,縱情宴飲,結果孟浩然舊病復發而死。

    孟浩然遊歷長安時,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滿座傾服,為之擱筆。但時也,運也,最終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成了地道的隱逸詩人。李白《贈孟浩然》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不做官就不做官吧,孟浩然稟性孤高狷潔,雖始終抱有濟時用世之志,卻又不願意摧眉折腰。當他求仕無門,而且應舉落第之後,就高吟“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放棄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感謝封建統治者,不用孟浩然,為中國詩壇多留下了一位乾淨的詩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惋春惜春的詩人幽情,豪華落盡見真淳,給人極高的美學享受。“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勢恢宏,隱約可見詩人胸中丘壑,性中塊壘。“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耶溪泛舟》),老翁少女相對視,落落大方,情真意潔,脫盡凡俗之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親情友情,淳樸清新,豈是官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之輩可得的?

    所以,我想告訴孟浩然不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做一個乾淨的自己足也,別去趟那一趟渾水!

  • 7 # 梧桐樹邊羽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是一首干謁詩。

    孟浩然是個大地主。相對於其他在仕途浮沉的大唐詩人,他就是個白身。也正因為如此,生活又沒有什麼壓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國命運,仕途輾轉,頂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緒。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古詩居多,詩風則清淡自然,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

    孟浩然是一個熱愛鄉村生活的莊園主,但他的詩寫景身在其中,自帶歡喜。

    盛唐之時,科舉昌行,天下文人,以出仕為昂揚的夢想。孟浩然才情極高,怎麼會不想經緯天地?不過由於心性高傲,一次科舉失敗,他便放棄了考試的努力,像李白一樣走上了干謁的路子。

    當和他有舊交的丞相張九齡被貶到荊州,在鹿門山隱居的孟浩然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張九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首標準五律,我們用原來講過的擷取法來讀懂它。去掉中間兩聯,剩下一首絕句: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聯寫景,八月的洞庭湖啊,湖水滿滿,波瀾不興。“涵虛”,水中倒映的天空,“太清”,天空,這就是水天一色。

    尾聯就是題主的問題:我就坐在這裡看別人釣魚,但是我自己沒工具啊,只能羨慕別人。

    這是什麼意思?你看人釣魚寫首詩給張九齡幹什麼?其實意思隱藏而又明顯。大哥啊,我天天擱這裡看人建功立業卻沒有機會,張丞相你得幫我啊。

    一首小詩,寫了景,表了意,扮了矮,又不丟人。這份才情,確實是高。但是張九齡這個時候自己也被貶下來了,沒有什麼機會推薦他,不過實在是愛才,就留下孟浩然做了三年幕僚直到自己去世。

    中間二聯雖然在意思上不重要,但是在顯示孟浩然的文采,和婉轉求職方面還是有作用的。頜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承接首聯繼續寫景,但是暗含了對張九齡的崇拜之情猶如滔滔湖水……就這意思。轉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其實和尾聯的意思差不多,沒有工具,沒有機會為天子,聖上效勞。

    最後尾聯合到坐在湖邊看風景。

    我們要賞析詩句,是要連同整首詩來看的,才能清楚瞭解到詩句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在分析律詩的時候,又可以去除部分鋪張描寫的“承、轉”部分,只看首尾聯,抓住詩眼,更有利於迅速總結出詩的中心思想。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因為在這首五律中屬於尾聯,其實也就是全詩最重要的位置,直接地體現出了孟浩然渴望出仕的心情。

    因此我們才能把這首詩定義為“干謁詩”。

  • 8 # 三點文墨

    這其實是一首‘求職’詩詞。“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句字面意思是:坐看釣魚的人,只能白白羨慕那些垂釣者了.寄託作者想入世卻苦於無法入世,英雄報國無門的無奈.創作背景

    這首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在做這首詩的時候,孟浩然已經經歷過一次科舉考試,但是未能及第。所以留在長安,獻賦給當朝權貴,以求賞識。

    這首《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有‘節操’的知識分子

    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

    但是孟浩然這首詩卻寫的十分委婉,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整首詩詞知識婉轉的表達了自己想要入仕的願望。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既寫了景色,也抒發了心情,最主要還有尊嚴的表達了自己的願景,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的文學功底。

  • 9 # 謝小樓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一聯詩,出自孟浩然的千古名篇《臨洞庭湖上張丞相》,全詩如下: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時詩從盛行向當權者投詩以期得到推薦,孟浩然的這首詩,便是寫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時孟浩然西遊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和王維都是忘年之交。後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涵虛,包含天空,涵是包含,虛是虛空。

    首聯意境雄渾,時值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平靜,天空倒映在湖水中,天水混為一體。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整個雲夢澤,在洞庭湖的水汽中蒸騰,岳陽城的倒影,在洞庭湖的波濤中動搖。

    這一聯歷來為人稱頌。清代邢昉《唐風定》中評:“孟詩本自清澹,獨此聯氣勝,與少陵敵,胸中幾不可測。”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濟,渡湖,喻指出仕。

    想要渡過湖面,卻沒有船,在聖明的時代裡閒居著,很是羞恥。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坐在一旁看別人釣魚,內心充滿羨慕,卻無可奈何。

    “垂釣者”,喻指出仕的人。看著別人當官,自己空有才華不得施展。

    總的來說,孟浩然這首詩是常見的干謁詩,詩中急於求官的心情昭然若揭,詩沒有什麼新的立意,但詩前兩聯氣勢不凡,可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成為描寫洞庭湖的經典名篇。

  • 10 # 隨手談詩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唐朝詩人孟浩然的《臨洞庭湖上張丞相》,這裡張丞相是張九齡,當年張九齡為相,孟浩然遊長安,寫了這首詩相贈,當然了,這實際上是一首干謁詩,唐朝人為了求個仕途,大都會走這條路。

    孟浩然向張九齡投遞過很多詩,還有一首比較出名的《荊門上張丞相》,開篇就非常直接,說道:“共理分荊國,招賢愧不材”,擺明了就是說快給我個官噹噹。

    但是孟浩然一生沒有官運,最接近做官的一次又得罪了皇帝,我們常說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詩人,讚美他是隱士、淡泊名利,實際上有誰真正願意做個隱士啊,不是不想要功名,而是得不到功名,這一點,從孟浩然的這兩首詩中就可以看出來。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清朝紀昀評說這首詩非常到位,他說:“此襄陽求薦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後半增張相公,只以望洞庭託意,不露幹乞之痕”。

    那麼,我們就按照紀昀的說法,把這首詩分為前後兩部分,來看看孟浩然究竟寫了什麼。

    前半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這四句,主要寫洞庭湖之景,湖水連天、浩瀚無際,水天一色、氣勢雄偉,是氣蒸波撼的壯觀景象,這四句詩,最為人稱道的是“蒸”、“撼”二字,表面上看就如紀昀所說,純粹是望洞庭,但這力重萬鈞的兩個字,那氣勢磅礴的景象,不正是孟浩然不平靜心情的真實寫照嗎?他有才華、他讀聖賢書,他有鴻鵠之志啊!

    後半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孟浩然對景抒情,發出了“欲濟無舟楫”的感嘆。想渡河卻沒有船隻,這不正和孟浩然想做官卻沒人引薦是一個道理嗎,他這首詩寫給張九齡,此句一出,寓意不言而明。後句“端居恥聖明”又是孟浩然內心的訴說,為什麼端居?因為當時正處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為什麼恥?因為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閒居在家,故而羞愧難當。

    接著,孟浩然用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裡當然是專指張九齡了,用了《淮南子》的典: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臨淵羨魚,而您張丞相就是我唯一指望的上的網了,借這句古語,是暗喻自己有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但是沒有人引薦,所以說是“徒有”,也是進一步向對方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幫助的心情。

    小結

    歷來人們評價這首詩的時候,都和紀昀一樣,說這詩妙在“不露幹乞之痕”,但清代沈德潛提出了更有意思的看法,他說:“讀此詩知襄陽非甘於隱者”,前面我們就說了,孟浩然不是自願當隱者,而是得不到功名,只能做個隱者,如果對孟浩然其人比較瞭解,就可知的沈德潛的看法是最準確的,比如那句“共理分荊國,招賢愧不材”,又比如得罪皇帝那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牢騷,都可以看出孟夫子“羨魚”之情的迫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能的應用領域有哪些呢?太陽能的應用領域?